• 讨论一下测试行业的现状 at 2024年03月13日

    这个解读角度确实新鲜😂 ,内核也是同一个意思

  • 讨论一下测试行业的现状 at 2024年03月13日

    观点和楼主一致。

    实话实说,我认为的测试互卷(往往都是测试人说的),无非就是测试门槛确实足够低,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总有部分不思进取的人通过各种说法来掩饰倦怠,尝试拖同行后腿,抱着 “我不进步你也别想进步” 的心态。

  • 我专栏里的材料够你使用一阵子:https://testerhome.com/columns/zingphoy

  • 我日常健身,听起来似乎很健康,但是脱离了二十来出头的年纪后,上强度太狠或者动作不正确就容易运动伤病……

    这几年前后照核磁共振不下 4 次了,麻……

  • 主要是,工资好像也没太低吧。就实际情况,为什么测试从业吸引力大,这么多人转行要过来,不就是比从事其他行业工资相对高一些吗?

    如果是指 “我不会代码,从事测试工作为什么比其他人会代码的人工资更低”。那也很合理,企业为额外的技能付钱,这些技能可以帮企业解决更多问题。

  • 甘拜下风,回答逻辑很不错,举的例子也很到位,比我的回答可高明太多了💡

  • 这种话题没有谁能争得赢,就直接是对立面的话题,上来就是吵架。

    最后结果要不就是一群人报团取暖,要不就是两拨人争得面红耳赤。有意思吗?

    有这个时间还不如理性认真分析分析行业,真觉得不合适那就转行,有手有脚只要肯干还不至于饿死吧。每个行业都有一些规则,说得难听点,不是适应就是离开。

    有些人接受行业规则,提高了技能水平,也接受加班,就被说成 996 推崇者,先来一波道德压制。我真的看不下去了……

    也不是说都需要代码能力,但是你想拿得更多,总得有方式证明你的技能比别人更好,那代码能力不就是最直接的吗?

    1. 操作数据的账号是被标记的测试账号,其数据库增删改权限有限制,产生的数据可以通过账号来辨识以跟踪,实现和线上真实用户的数据隔离
    2. 操作数据本身是有明确测试特征的数据,可被辨识并删除
  • 同意恒温,我们这边的提效的最终目标,也是铆定优化研发测试比去搞的(如降低外包同学的数量,从而节省人力的经济成本),或者在相同的人口和保持相同质量的前提下接更多的活干。但研发数量不变的前提下,测试活就这么多,业务盘子也不会突然增大,所以更多时候还是选择优化研发测试比。


    【提效从来不意味着降本,如果你是想通过自动化测试,来减少测试人员的数量,节约人力成本,以此为目标的话,大概率是失败的。个人认为,自动化测试的意义在于构建快速反馈的能力,不论是集成在 CICD 流水线上,还是作为线上巡检的一部分,都能够提升质量反馈的速度。在敏捷研发的大环境下,快速反馈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不能让测试执行成为团队交付瓶颈】

    对于这段话,我的理解不太一样。

    1. 注意主语是【自动化测试】,然后才泛化成【提效】。自动化早期建设它反而会带来成本,要建设就需要人力代价,而收益也只会在建设完成之后才会拿到。来到现实上,很多自动化建设因为里程碑拆分不清晰,或者阶段性建设没想清楚,往往都是憋大招的形式去搞,周期长难度大,但凡中间翻车了就是 0 收益,剩余的全是成本。所以才会给人带来一种错觉:自动化建设需要很大的成本,而这个成本往往大于收益(因为收益根本就没出来过)。

    2. 自动化测试确实构建了快速反馈的能力。举个例子,有一个未知的线上问题,因为自动化巡检,让研发测试提前于用户发现出来并修复,这里面包含质量和效率的双重收益。【质量】体现于早于用户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那对于用户来说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质量就更好;【效率】体现于因为自动化建设,有了明确的复现路径,不需要很费力排查与定位。那这种【快速反馈的能力】是不是就是提效,是不是就能让本来 2 个人做的事情缩减成 1 个人做的事情?所以换句话说,做自动化就是提效->降本的一种路径,当然它不是唯一路径。

    3. 举的例子存在我个人认知的局限性。以互联网的常规操作说,多数先从获取流量开始,然后考虑变现。获取流量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占领市场,这种行为本身有巨大成本,包括但不限于招聘超出业务所需的人来迅速支撑业务盘子。当业务发展起来,大环境如果不好,就面临一个多少有点卸磨杀驴的问题:“早期为了业务发展搭建了偏冗余的团队,造成相对大的信息流通和决策执行成本,现在希望通过精简团队的方式来让团队对市场响应更敏捷,决策落地更迅速,同时增大业务利润率,我能通过什么方式来让同样的钱做更多的事/节省开支?”,大概率不会是 “我是不是要花更多钱招人,把质量做好,从而获客更多”。之所以这么说,我认为当产品质量到达一个阈值之后,再提升质量 ROI 就很低,所以质量和效率在业务不同阶段各有侧重,效率引出来就是人力成本。【第 3 点有些跑题,但是刚好联想到,试着探讨了做自动化的一些前因后果】

  • 按规范,后端需要做限制。

    不能只在前端做,因为可以通过接口直接请求到后端。后端接口才应该是限制加最多的地方,前端限制只是为了用户体验。当然如果没什么质量或者业务风险,倒也无所谓。

  • 产出本质上就是围绕质量和效率这两个维度。

    质量无非就是线上事故、线上问题、用户反馈等等,最终这些指标会影响到产品的业务指标;效率无非就是研发测试比、需求回归所需的测试人天时长……

    至于具体倾向于哪个数据,和产品所在的阶段相关。比如产品正在快速起量占领市场,这个时候可能效率优先于质量,能容忍一点线上问题但是不能丢市场;比如产品已经十分成熟体量庞大,可能质量优先于效率,因为基础体量大线上一旦有小问题都会演变成大问题,最终引发很大的业务损失。

  • 求助,大佬请进! at 2024年03月05日

    面试别人次数多了,自己就能说一点门道。我还以前的老板批评过我不会面试别人,说我把一个本来能通过的人面挂了,太菜了 😂

  • 求助,大佬请进! at 2024年03月05日

    【看起来很好回答,但是总感觉,说出来的跟想的不一样,总是表达不到位,没有思路,条理。】

    原因是:一方面自己没有真正的总结过,所谓【想的】更多是脑海中一个个碎片临时凑起来,固然没有条理;另一方面是自己没给别人讲过,于是乎也不知道别人想听什么,如何才能让人听明白。

    我的回答是基于上面的原因假设:

    问题 1:你简单介绍一下,你最近负责的业务,最熟悉的业务,简单讲一下有哪些业务流程?

    回答顺序:

    1. 业务几句话总结,给用户解决 XX 问题提供 XX 价值。如果担心自己说不清楚,说个市面上的知明竞品,别人一下子就明白了
    2. 从用户角度看,业务的核心流程是什么,或者用户操作起来的流程(到这里就算回答完了)
    3. 核心流程背后对应的前后端服务是什么,互相之间是什么关系,各自又承接什么功能(进阶,带一定技术视角的解释,但不要陷入细节)

    问题 2:讲一下,你是怎么测试某个功能的?

    1. 如果一下子总结不了方法套路,那就拿一个具体需求来说,方便自己临场按着感觉来回答
    2. 【怎么测试】这个问题可深可浅。浅的话就理解成需求理解、用例设计与用例执行;深的话就理解成综合性的质量保障,从需求产出到需求交付上线你所做的全部事情。
  • 666

  • 我有一个朋友 at 2024年02月27日

    听说这么操作会影响公司与外包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然后未来的外包简历推荐都更难了

  • 看 TesterHome 有没有帖子需要审核

  • 每个人的工作都会有替代性的,如果以前做过的事情确实不复杂,那都是过去历史了没法改变,咱就不纠结这点。针对这个我给点建议:

    1. 是不是你做过的工作真的这么简单?还是你当时把它想的太过简单(言下之意是,试图将视野上升,从老板视角去通盘考虑你的工作,你的工作在全局中属于哪一环,起到什么作用,上下游要有一些什么等等)?把这些全想一遍,虽然比不上做一遍,但至少让你在面试时有话可说。
    2. 是不是在做工作时,有些难题被你忽略了,比如遇到某个业务或者技术难题,为了快速做出来你选择了一个简单路线去绕过问题。这种也能捡回来思考一下,在面试时候说一说

    对于第二个问题。测试的日常工作就是质量把控和交付,常规迭代测试是工作中一半甚至更大部分,这些东西大家都懂,就不要浪费时间说太多,因为是本分工作。除非有特别的亮点,比如一些 bug 分析和问题排查比较出彩,一些突发事情处理比较合理严谨,一些业务决策比较逻辑清晰…… 这些细碎的闪光点很容易忘记,你要自己去想想有没有。

  • 面试官面试角度看,一般会把简历上体现的内容问一遍,先判断内容的真实性,再判断内容的包装度(做得有多深)。

    相比于找一个事事都干过,但都是简单实践级的选手,倒不如找一个某方向耕耘做成熟、踩坑多、有心得的选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倾向?因为简单的实践不太需要脑力思考,只要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展就能一直推进,这些问题往往有直觉答案,不复杂,问题能定义清楚,解法能直接搜索到;而耕耘得深,遇到的问题越抽象,可能一个数据不好,要花很大力气去拆分不同数据再分析,为了达成一个指标要推导很多计划,铺垫很多事情,对人的锻炼效果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的建议是你先把你自己认为做得最好的放在第一位展开说,即使你这个最好的其实也还不够好,但至少是你最能说的。其他比较简单的被问到就说,没问到就提一下过了。

    1. 先看其他公司公开的招聘中,你想要面试的岗位有哪些要求,收集下来
    2. 审视自己的技能是否达到要求,如果达不到要求就找办法迅速提高
  • AI 要怎么与测试结合? at 2024年02月20日

    在深圳 MTSC 2023 上有团队分享,把 gpt 结合到变更分析里头,让 gpt 分析变更代码的影响范围,并按照变更给出用例设计的参考思路。

    就上面这个案例当然我也觉得很鸡肋,但这肯定只是开端。

  • 春节玩帕鲁体验 at 2024年02月19日

    看完了,若有所思

  • 如果是在广东,那十分合理。好多人都不一定有

  • 可以考虑咸鱼卖我,我刚需要一个哈哈哈

  • 是啊,很多基本操作如果不规范,就像是地基不牢固,在上面继续发展就会越来越摇晃,牵一发动全身

  • 其实最关键的就是去砍手工用例,正如大家说,自动化用例执行本身就不会花费多少人力,所以砍自动化用例不痛不痒。跟手工用例关联的重点就是覆盖率录制,录制这个行为确实有成本,但是大体还是可控的,看业务情况可以不定期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