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研发以前改过的 bug 来看他们怎么修复,最好那个 bug 还是你提的,这样你就知道 bug 怎么复现,看起来更有感觉。

  • 从 AI 训练物料来说,淘汰的是最基础最一次性的学习笔记类文章,这种文章千篇一律,谁写的都差不多,也很容易写。

    越是有价值的文章,往往有很强的上下文关联和话题针对性,而且按照知识付费的发展,这种文章往往都在某个平台的信息孤岛里,不充钱就看不了,AI 根本爬取不了。

  • offfer 抉择??? at 2024年07月19日

    外包先看是哪里的外包,如果是第一次在大厂做外包,这段经历最好有个两年,会有相对好的背书作用。如果是非大厂外包,那就看做的东西怎么样。

    自研小公司,一定要关注业务的健康度和行业动向,首要问题是有利润能活下来,业务方向不好团队再牛逼也白搭。其次就是关注研发测试人数比,如果测试人太少,那必然是极度牛马且无话语权,不太建议。

  • -1

  • 那大概就是 学历、年限、职级 等一类问题了。业务线其实也很没办法,HR 考虑的是如果到时候面试通过,基本条件会不会阻碍 offer 推进。不然即使面试过了,后面再往上审批 offer 时也会被质疑 😅

  • 仅楼主可见
  • 来支持雷总啊,遥遥领先还是太贵了点,品牌溢价比较多

  • 从对接过的各类内推和面试邀约经验看,应该是铁门槛

  • 如果我是面试官,看到一个应届生列的技能比我还多,我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个人其实啥也不会 😅 ,过度包装效果反而是负面的。

    建议把只是简单部署跑一下的程度就去掉,留下 Top3 你认为是最熟悉的,其他的就写接触过就好了

  • 感谢分享贡献!

  • 可能只是不合适吧😁

  • 之前有校招的名额,现在应该是招社招了。如果直接是我在的业务方向,应该要 3 年以上,不过投一投简历也无所谓啦~ 投简历不用过我的手直接进系统的,我也看不到简历信息,有效保护隐私

  • 是的,如果从收益角度看,站得住脚的逻辑可能是:

    1. 先分析哪个端的 ui 问题多,并且这些 ui 问题能用 ui 自动化解决(这部分就是预期收益)
    2. 再来说我要在这个端做 ui 自动化,并且还能使用有 ui bug 的版本,来验证新做的 ui 自动化的确能发现过往的 ui 问题(这部分会比较难,事实上往往做的 ui 自动化还真不一定能把历史出现过的问题都拦截住,就看老板认不认吧)
  • 各种实操经验,但凡是不一样的人来开发就必然会引入差异,所以可能最后变成:

    1. Android 和 iOS 部分自动化可以复用,但还是不少地方要分开维护
    2. H5 和 小程序就各做各的

    我觉得可以这么去考虑:

    1. 是不是一定要做 UI 自动化才能解决现在的质量或效率问题?
    2. Android、iOS、H5、小程序,在明确了不存在一套代码全部覆盖的前提下,还是想要全部都做,精力应该不允许,故哪个端综合考虑流量大、风险高、历史问题多的,就应该先做哪个端
    3. UI 自动化无法做很重,UI 频繁变更决定了其维护成本高,哪个公司哪个业务都一样,所以有些质量问题得考虑结合其他手段解决,这些手段可能是什么?
  • 在明确选择这么做之前,想先问问业务多端的 ui 本来就是完全一致的吗?我猜肯定是不一致的,不然为什么不直接上类似 flutter 等跨端语言,而是要每个端都专人写

    如果业务本身多端就不一致,这个选择就是巨坑,坑的还是自己😂

  • 找工作太难了。 at 2024年07月09日

    不仅不开内部账号,可以说对实际测试业务一无所知。这种岗位就是别人告诉你怎么操作你就怎么操作,大家保持了一个很好的边界,一方不过问任何业务细节只管执行,一方不愿意花多少时间在离案上人不行就直接换

  • 找工作太难了。 at 2024年07月09日

    确实是字节,至于哪里传过来的我也不知道,理论上 TX 肯定早就这样了😂 有些简单的业务确实很适合这种模式

  • 测试的最终产物是什么 at 2024年07月09日

    仅个人看法。

    测试的最终产物:

    1. 对于产研:线下线上各个环节都有测试参与并提供合理的质量保障方案,让人心安
    2. 对于业务:一套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变更上线都不慌不忙,线下拦截好,线上监控召回强
    3. 对于企业:一套可低成本复制迁移的方案,新业务套用方案后,在短时间内也可以跟上成熟业务的质量
    4. 对于个人:一系列经过实践验证的落地经验和数据导向的逻辑思维,对于业务不同阶段要建设什么,为什么要建设,未来发展的建设预判,都了然于胸
  • 找工作太难了。 at 2024年07月09日

    最近半年,一些大厂开始搞离岸外包了,长期目标是减少驻场外包,通过离案外包来进一步降本增效(因为离案外包不在一线城市上班,生活成本低所以工资也可以更低)。

    从这个情形看,外包也逐渐强调水平差异,最低级的离案外包,我接触下来就是牛马工具人,不仅工作几年后活依然干得一般,基础也很差,权限非常低接触不大一点大厂精华(内部平台都要单点开权限才能用的那种)。

    给个比较不一样的建议:所以如果活干得好,顶级驻场外包也不是不行。

    至少我见过的业务,优秀的驻场外包是单独负责某个业务 + 带离案外包干活,还有正式员工 1v1 深入的辅导,工资也能在 1.5~2w 之间收入和成长都有明显的资源倾斜,也很容易获得业务测试负责人的信任,抱上大腿(后面别人带着你去其他好业务)。

    学历是硬伤,即使专升本也依然无法避免面试歧视。如 10 楼所说,既然学历已经不好操作,那就把履历做好,用大平台来帮自己背书,自己再通过文章或代码沉淀在面试时让人眼前一亮。如果哪个外包在面试时给我秀代码,即使代码写得一般般,我也会觉得很惊艳,因为根本没有外包这么做过,但如果是面正式员工,我反而不会觉得好甚至可能会挑毛病,这就是矮子里拔高,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 我个人观点是,不要把自己钉死在 “一直想办法保持学习” 上,而应该是想办法将已经学到的东西变现,在这个过程中在顺带学习新的知识。

    虽然测试的知识本身并不能帮助我们直接变现,但是测试岗位接触到的业务上下游知识,以及对痛点的敏感度,也许对变现是有帮助的。

  • 其实如果只是做笔记类型的公众号,不会有什么高质量粉丝,要想靠这个做副业不现实。而且这种文章实在遍地都是,写了自己也没啥沉淀,你说每天都在写 1+1=2 多没意思。这种文章不足以让别人有理由关注你的号

    要减少焦虑,我觉得不是通过日更来 “麻痹” 自己,让自己看出来产出很丰满,还是要讲含金量。比如你选某个领域,或者直白说,你就挑一个开源项目,去使劲分析。社区里之前有 uiAutomator 的分析文章,像那种文章你写出来包精华帖

  • 日更真没必要,那些能日更的,基本都是写一些比较玄幻的生活感想随录,或者一些很泛的理财和所谓的 “提升认知” 一类的博主。

    我关注过,感觉他们的文章有一个特质,就是看起来日更,但是每篇的核心内容都很相似,基本上就是一个点换着文案包装每天发,质量并不高。

  • 首先明确,无论是产研测都不会直接对接,分工上属于运营范畴,同时质量侧会有一定关注(具体取决于是什么问题)

    我是 ToC 业务,流程上:

    1. 专门的运营同学先对接处理
    2. 如果无法处理,看具体问题会考虑拉研发,如果是 bug 也会同时拉测试,产品一般不会拉到具体 bug 反馈里面,除非大家判断有必要再拉
  • 有些公司是一次性面试完成的,所以倾向于选择线下(合适的人,线下直接车轮战一次性面完);
    有些公司的时间没那么灵活(越是大规模也是这样),每轮面试都要隔几天,这种基本都线上。

  • 求个录屏,有事情没法线上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