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case 就是给大家当面演示一遍主流程,一般是用来传达核心功能已经准备好
另外说个笑话,我刚毕业第一年那会,公司内有个工作六七年的开发,还是那种比较爱钻研技术受其他开发敬佩的类型,他当时多次表达过这么一个观点:【技术方案没必要和测试过得太细,不然测试的思维就变得和研发一样,那就测不出问题了】。现在回想,简直放屁。
你这么说倒也是
我自己就接到三次不同前同事的背调电话,当然别人都跟我提前打好招呼了
这种就只能 case by case 讨论了,一般被裁其实也没多少时间给你留着,基本就是几天内走人,这种情况也没条件做啥事无巨细的交接,肯定是要先保证自己尽快找到下一份工作。不适用我上面说的。
倒不能这么说,我对自己的职场体验还是有要求的,自己也想尽量做好一点,得到更高的评价
我在意自己的职场口碑,也想梳理自己在这家公司做做过的重要事情,我会主动完成沉淀并确保自己对这一次交接满意。
反正每天也是来工位坐着没事干,整一下这些也就顺带的,玩手机反而更无聊。
像上面的案例,如果有背调公司打电话过来了解,你也不能怪别人说不好的话。
才 20w+ 粉丝量就能收入 3w+?那百万粉丝的 up 主一个月得收入多少
整个测试行业也在发展进步,很多测试常见能做的领域已经有了标准答案,最典型的如覆盖率、自动化框架、CICD,天天写总有乏味的一天,再写也写不出什么新的东西,新的问题永远都是在实际的业务和实际的合作团队中出现,这些你要在网络上解释又很费劲没必要,所以技术文章变少是可以理解的。
深入交流更多发生在一对一,或者线下、职场内。
据我了解,外包对于甲方来说是可以随时无成本裁掉,而真正的赔偿是外包公司给你的,和甲方无关。
理论上即使你在甲方那离职了,外包公司应该还要给你支付工资。
【以上仅供参考,可靠性不清楚】
只能说这道理类似【去做才有可能成功,不做一定不成功】
运维成本要考虑电费哦,待机状态和运行状态硬件(或者就直接说显卡吧)的功耗可不一样
这种也很好玩:垃圾佬狂喜!300 块的 CPU+600 块的计算卡?组装能跑 70B 模型的 AI 服务器是种什么体验?(浪潮 SA5212M5 + 3x MI50)
技术管理速成书籍:《知行》
推荐了很多次了,不看就是亏
30+
就连研发的技术面试也得说清楚搞这个技术是服务于什么业务场景,对应到测试,肯定是同一个道理,就是搞的测试能力测试工具要解决什么业务质量问题
一般来说,组织架构调整是伴随着一定的尾部淘汰(裁员),也确实有些研发走了,但是测试都正常,目前没啥影响,就是个人负责的业务方向调动一下。最晚 9 月初,后面还是会接着给大家贡献行业动态的,毕竟我自己也想关注一下,大模型真的太强了,最近帮我解决了很多电脑装机但网上很难查到的问题。
团队组织架构调整了,最近正在变动,所以停更几个星期
为什么没有 “全链路” UI 自动化测试工具?
因为每个业务的 “全链路” 长得都不一样,中间有多少服务接口,经过多少层缓存、消息队列、数据库,服务之间彼此如何通信交流,根本没一个定式。所以从 “模块化” 的思想出发,UI 自动化就是测 UI,接口自动化就是测接口。做 “全链路” 自动化就自己用不同的工具去拼装支持不同的需求。
双周更一次,偶尔休个刊,有时候又忘发
问题范围太大了,编都没法帮你编出来
如果你还有时间和精力系统学习,就会找一些 MIT、CMU 的计算机算法公开课慢慢啃,这种方式尤其适合学生党。
但是对于咱们这种上班族来说时间很碎片化,精力也相对有限,更高效的办法还是多刷,去押题……
其实了解业务逻辑不等价于绑死在某个具体业务上。
了解的过程是业务和技术一起发展的,在理解具体业务场景后,往往对应的技术实现就水到渠成理解了,当看这种东西多了,脑海里就开始构建【什么类型的业务场景 => 什么样的技术构成】这种关系,我管这种叫 “经验”,越是高阶的人脑海里这种关系索引越丰富越具象。
而这些知识,都是可以在不同的业务间迁移的,如业务需要登录、支付、查询、写入等很多共性场景,就都能做知识迁移了。
其实在大厂数据库权限一样很严格,测试也没有数据库权限(线上线下的都没有,想要往往得走好几层 leader 的审批,得跟一堆人解释)。
这时得提前和研发沟通好,要不让研发支持帮忙看数据库数据,要不换其他的验证方式检查数据
这是好事,不是坏事。
内部逻辑才是业务根本,基本的工具都是一用就会其实没所谓,思想掌握就好。
这个表述角度好,很赞同。
【现在大部分考核制度其实就是为了把前 5% 和后 5% 筛出来而已,也就是他们根本不是为了引导你成为公司需要的那种人】
【从这个角度看,只要你和别人不一样,你就会脱颖而出(注意别整到后 5% 了哈哈),而技术上区分度相对好操作点,so~~】
从我的角度看:
如果业务技术链路非常简单,没有几个层级的上下游,也没什么历史债务的说法,代码量小场景简单流量低,对应的是业务熟悉门槛低,测试研发替换成本低,熟悉这类业务是竞争力不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