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 AI 测试的一个想法 at October 31, 2025

    AI 自动修复缺陷,这个在大模型时代之前已经很多地方都有探索了,不过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实践。大模型时代应该能做得更好。

    AI 自动验证 bug,最近开始陆陆续续听到有业务团队在探索,主要是又大模型之后,面向自然语言的图文理解简单很多,比如移动端只要解决 “点击驱动” 问题,就能开始尝试搞这类课题。

    剩余的什么更新测试环境、通知,这些用不上 AI,基础的工程开发就能解决。

    AI 调试也是一个新课题,不过目前没关注到身边有人在搞,部分场景下和 AI 自动验证 bug 有一定重叠。

  • 数据库表设计怎么学? at October 28, 2025

    表的设计规范,不用学得太深入,因为在生产环境中彻底落实规范很可能导致性能损失。

    我建议更多结合业务场景去学,某类型业务的表怎么设计(如电商,就涉及常规的货物库存管理、订单管理等),多看几个案例,就有概念了。

    只对着教科书学,真的没用。

  • 主要还是来自外部认可,得到合作的其他研发测试认可还是很快乐的,又或者了解新业务的过程也比较有意思。

  • 工作 8 年,身边同事年纪都不大,基本工作 6 年或以下,没人考虑这个问题,结合身边还有一眼大龄的研发测试,所以我对 “职业危机” 不太深刻。

    实话说,我不太相信自己的职业生涯会定格在 35,身边的研发测试产品一级管理者,很多是 90 后(如 91~93)。

    自己不相信 35 危机,不代表真的就不存在 35 危机。还是尽量赚钱存钱,平时克制大花销,存下的钱转化为实际资产(最简单就是买房,理想是有俩房一个自住一个收租,安全苟下来),尽量不负债,这是多数普通人的倾向。这个目标都还够我和对象再努力个小十年了。当有了些稳定的睡后收入之后,上限就再探索吧,主要是保收入下限。

    回到工作的主线,个人感觉就两条路:

    1. 你点子多,脑袋灵活,敢于面对风险,喜欢业余折腾,就尝试轻资产创业。如高飞的写小说就是典型轻资产,身边同事有渠道买卖珠子首饰,回归技术本线也可以写软件写游戏。
    2. 没什么点子,比较本分,倾向平淡规律生活,就在本职工作里尽量提升核心竞争力,发展核心竞争力来涨薪资。【也是我走的路线】

    当然会投资会玩钱敢打敢拼还很能操作,那就很大空间了。

  • 国庆期间我连带请假前后放了 15 天假,去玩了两个地方,都已经给我玩到想上班了。有时候上班简单的两点一线生活反而是最舒服的😂

  • 如果不搞繁文缛节的话,就几个关键点:

    1. 压测背景 —— 为什么要压测,需求哪里来
    2. 压测对象和压测目标 —— 要测什么,指标去到多少算完成
    3. 压测环境 —— 整体说明一下压测环境,得保障你的发压机没有瓶颈,同时压测对象的环境和线上可以比对,可能还需要关注压测是否对线上造成影响(如影子数据库等压测改造一类的事宜)
    4. 发压过程 —— 这一个是最复杂的,你的压测策略(如 qps 变化梯度),压测场景(先压 A 再压 B 然后压 C)都要体现
    5. 数据回收 —— 收集压测对象的性能指标,确认是否有非预期的报警,分析数据给出压测结论
  • 缺 base 地

  • showcase 就是给大家当面演示一遍主流程,一般是用来传达核心功能已经准备好

    1. 既然他都说是复制粘贴性的迁移逻辑,这么简单的事情为啥还要测试来测问题,他敢不敢直接上线?
    2. 【研发主管的说法是 show case 等于帮测试执行了测试用例,测试就不用工作了,因此拒绝 show case】这观点可太强了,没见过这么头铁的,给我整不会了

    另外说个笑话,我刚毕业第一年那会,公司内有个工作六七年的开发,还是那种比较爱钻研技术受其他开发敬佩的类型,他当时多次表达过这么一个观点:【技术方案没必要和测试过得太细,不然测试的思维就变得和研发一样,那就测不出问题了】。现在回想,简直放屁。😅

  • 你这么说倒也是😂

  • 我自己就接到三次不同前同事的背调电话,当然别人都跟我提前打好招呼了

  • 这种就只能 case by case 讨论了,一般被裁其实也没多少时间给你留着,基本就是几天内走人,这种情况也没条件做啥事无巨细的交接,肯定是要先保证自己尽快找到下一份工作。不适用我上面说的。

  • 倒不能这么说,我对自己的职场体验还是有要求的,自己也想尽量做好一点,得到更高的评价

  • 我在意自己的职场口碑,也想梳理自己在这家公司做做过的重要事情,我会主动完成沉淀并确保自己对这一次交接满意。

    反正每天也是来工位坐着没事干,整一下这些也就顺带的,玩手机反而更无聊。

    像上面的案例,如果有背调公司打电话过来了解,你也不能怪别人说不好的话。

  • 才 20w+ 粉丝量就能收入 3w+?那百万粉丝的 up 主一个月得收入多少😅

  • 整个测试行业也在发展进步,很多测试常见能做的领域已经有了标准答案,最典型的如覆盖率、自动化框架、CICD,天天写总有乏味的一天,再写也写不出什么新的东西,新的问题永远都是在实际的业务和实际的合作团队中出现,这些你要在网络上解释又很费劲没必要,所以技术文章变少是可以理解的。

    深入交流更多发生在一对一,或者线下、职场内。

  • 据我了解,外包对于甲方来说是可以随时无成本裁掉,而真正的赔偿是外包公司给你的,和甲方无关。

    理论上即使你在甲方那离职了,外包公司应该还要给你支付工资。

    【以上仅供参考,可靠性不清楚】

  • 只能说这道理类似【去做才有可能成功,不做一定不成功】

  • 运维成本要考虑电费哦,待机状态和运行状态硬件(或者就直接说显卡吧)的功耗可不一样 😁

    这种也很好玩:垃圾佬狂喜!300 块的 CPU+600 块的计算卡?组装能跑 70B 模型的 AI 服务器是种什么体验?(浪潮 SA5212M5 + 3x MI50)

  • 技术管理速成书籍:《知行》
    推荐了很多次了,不看就是亏

  • 30+

  • 社招测试一点困惑 at August 26, 2025

    就连研发的技术面试也得说清楚搞这个技术是服务于什么业务场景,对应到测试,肯定是同一个道理,就是搞的测试能力测试工具要解决什么业务质量问题

  • 行业动态 - 二十七期 at August 19, 2025

    一般来说,组织架构调整是伴随着一定的尾部淘汰(裁员),也确实有些研发走了,但是测试都正常,目前没啥影响,就是个人负责的业务方向调动一下。最晚 9 月初,后面还是会接着给大家贡献行业动态的,毕竟我自己也想关注一下,大模型真的太强了,最近帮我解决了很多电脑装机但网上很难查到的问题。

  • 行业动态 - 二十七期 at August 18, 2025

    团队组织架构调整了,最近正在变动,所以停更几个星期😁

  • 为什么没有 “全链路” UI 自动化测试工具?

    因为每个业务的 “全链路” 长得都不一样,中间有多少服务接口,经过多少层缓存、消息队列、数据库,服务之间彼此如何通信交流,根本没一个定式。所以从 “模块化” 的思想出发,UI 自动化就是测 UI,接口自动化就是测接口。做 “全链路” 自动化就自己用不同的工具去拼装支持不同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