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职言 测试应该重业务还是重技术

吕俊驰 · 2025年07月16日 · 最后由 董峻熙 回复于 2025年07月17日 · 2150 次阅读

前段时间看社区里在讨论测试重业务还是重技术的问题。
就我个人而言,在业务熟练的基础上,技术绝对是个加分项。毕竟业务的门槛相对较低,技术的壁垒会更高点。
如果在职,要看公司的倾向性。目前我所在的这个公司 KPI 就是越来越偏向技术性了,在业务上看不出有多大差距的情况下,技术产出作为突出项来决定年终绩效,前年我们被要求写接口自动化,写得多绩效好;去年接口自动化要写得好,但是必须要有工具的产出;今年开始拥抱 AI,需要有 AI 相关的工具产出,否则就算业务再突出,生产 bug 再少,发现的测试 bug 再多绩效也差。
我有个同事是卷王,几乎没有他不熟的业务,每天加班到 10 点,但是不会自动化,没有工具产出,去年打了最差的绩效,没有年终奖,今年被裁走了。
我们都在吐槽,在公司越来越不好混了,领导的要求越来越高,兼顾业务的同时还要有技术产出,可是能怎么办呢?
如果找工作,要看应聘公司的要求,当然每个公司的要求不一样:

  1. 只需要业务测试
  2. 只需要技术,比如工具测开
  3. 只招业务,但是技术要达标,只是标准不一样。有些只要会点自动化,有些会要求算法,现在还有 AI 相关的知识。 第 1 点这样的公司其实不多了,外包可能会比较多点。第 2 点还是挺多的,有很多公司工具组招人,当然最先裁的也是这样的人,很不幸,我现在就在工具组担惊受怕中。大部分公司还是第 3 点。 总结:其实唯技术论还是唯业务论,都是伪命题,应该唯市场论,人家公司要求什么,你就学什么才是待在这行的长久之道!
共收到 24 条回复 时间 点赞

说到底还是看领导喜好,向上管理

“毕竟业务的门槛相对较低”,某些业务门槛可是相当高的

你们的业务看来不赚钱呀,在变着花样分类员工了,你也小心点吧,裁员迟早也到你头上的。。

毕竟业务的门槛相对较低,技术的壁垒会更高点。

这个认知就不对了。

我们公司的做法,绩效评定以缺陷逃逸率为主要标准,即(客户反馈回来的缺陷/版本迭代提单缺陷),越低越好。其他的自动化、技能分享等反而是次要的。各项目也建设有接口、UI 自动化,以我了解的情况来看,效果不好,甚至增加了无效工作,公司产品客户多,每个客户都是不同的环境,而且迭代频繁,针对这种情况,需要一个个去适配,还要跟上项目迭代的节奏,很难。各个项目都苦不堪言。当时也不是说技术不重要,我认为归根结底,再牛逼的技术也是为了业务而服务的,从业务中提取共性、找到难点,使用技术去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是对的,但是不应该本末倒置。还有一些高门槛的产品,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今年公司也在推 AI,但领导在开展的过程中也会着重去评估对工作的提效

马苑博 回复

还可以,但是领导的年终总结 PPT 上不可能写今年发现了多少 bug,业务质量提高了多少吧,肯定有技术上的突破,才能写进去

叶笑愚 回复

云原生、金融、存储、大数据、网安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的,基本上招聘只看有相关经验的

蔡烨霖 回复

是以我目前的认知哈,我去工具组了,招了个实习生来替换我原来的业务测试。有些业务门槛肯定高多了,之前在一个大数据公司呆了几天就扛不住了,直接提离职了

公司需要你干啥 你就干啥

我的理解是最终收口都要落在业务上,技术也是服务于业务,业务永远是第一的

楼主问的其实是公司是重业务还是重技术,这玩意儿给大家主要的反馈在绩效考核,从管理上看,考核的一个作用是为了引导大家努力的方向。但是吧,现在大部分考核制度其实就是为了把前 5% 和后 5% 筛出来而已,也就是他们根本不是为了引导你成为公司需要的那种人,而是完成把人划分三六九等的任务罢了。

从这个角度看,只要你和别人不一样,你就会脱颖而出(注意别整到后 5% 了哈哈),而技术上区分度相对好操作点,so~~

从测试角度看,个人认为业务是 1,技术是在后面加 0,相辅相成。1 和 2 其实区别不大,但是 10 和 200 区别就有点大了~反之 100 和 800 也是有明显差别的~

2 者都好,不容易被淘汰,也更容易有高质量产出

看公司业务是否赚钱,业务赚钱,那会更看重业务能力,如果业务不赚钱,一般没啥卷了就会卷技术。还是看项目赚不赚钱,像前几年区块链虚拟货币交易所项目,那是真暴利,招人硬性要求:必须会相关业务、看懂 K 线图、还要会玩常见的交易所平台。

我发现在 testerhome 里面怎么这么多测试同学都纠结这个技术还是业务哪个更重要的,见过好几个帖子了,以前的帖子有些评论说的也挺中肯的,有疑问的同学可以自己翻翻看看

如果说楼主公司的情况:那显然是不对的,追求技术也不能做二极管。 技术重要,但简单且繁琐的事情,或者技术含量没有那么高的事情,这些总要有人做的。不能全员都做技术不管业务。

但如果抛开楼主公司的情况。单纯去讨论一下,那两者必须是都重要的,业务是基础, 技术是能深入测试产品的基石。 但咱们要明白一件事, 那就是你对自己的要求是只在业务表层上测一层皮。 还是想要测的更深入。
如果是后者, 那技术就是更重要的,因为很多技术产品或者说一个业务产品的底层测试人员, 他们面对的就是技术, 可以说技术就是他们的业务。 比如要你测试一个数据库产品, 如果你不理解底层技术, 那注定你就是一个 sql 的功能 boy(如果连 sql 也无法熟练操作的话,就更低级了。)你不知道怎么测底层组件的功能, 性能, 稳定性, 高可用, 通信, 数据备份等等。

其实应该重人情
不管你重什么,只要在公司有人际关系,都有人出来给你站队😈
只有有了站队和战队,天平永远向你倾斜

业务?计术?不如会舔

类似的问题其实论坛已经有不少讨论了😅

Ouroboros 回复

这个表述角度好,很赞同。
【现在大部分考核制度其实就是为了把前 5% 和后 5% 筛出来而已,也就是他们根本不是为了引导你成为公司需要的那种人】
【从这个角度看,只要你和别人不一样,你就会脱颖而出(注意别整到后 5% 了哈哈),而技术上区分度相对好操作点,so~~】

从我的角度看:

  • 熟悉业务不等于有竞争力。个人视角,业务 = 了解技术链路 + 熟悉产品形态 + 理解产品规划 + 掌握竞品动态。一句话说,如果给你找个技术很好的打手,你能否从零复制一个产品出来,复制出多少大概等于对产品理解多少

如果业务技术链路非常简单,没有几个层级的上下游,也没什么历史债务的说法,代码量小场景简单流量低,对应的是业务熟悉门槛低,测试研发替换成本低,熟悉这类业务是竞争力不足的。

  • 技术确实是容易突出个体差异,因为业务经验和知识的验证比较依赖一些关键场景彰显(重大需求的测试判断、日常的质量保障操作、问题排查现场的思路),这种彰显机会实话说确实不多。技术就很容易在日常工作体现,而且给人的印象是更长远的,比如做了一个测试工具大家会记住很久,但是你线上查出了一个问题不一定会被大家记住。

其实我一直有个疑问?
如果你的业务是简单的,
那么你怎么证明你的工具/设计是很有技术难度的?

~ 纯粹好奇

现实:90% 的公司是「生意型」而非「技术驱动型」,技术只是成本部门,非核心盈利点。
例外:少数大厂/技术壁垒高的行业(如 AI、云计算),技术≈护城河

大多数公司:
→ 技术是 “保下限” 工具
→ 别幻想 “技术改变业务”
→ 活下去才能谈理想

中小公司测试困境:
✓ 人力:1 个测试对 10 个开发
✓ 资源:无自动化设备/云测试平台
✓ 节奏:上午提需求,下午要上线
✓ 结果:手工点点点 → 漏测背锅 → 恶性循环

真相:
功能稳定的产品 → 自动化才有价值
频繁改动的产品 → 自动化维护成本>收益

技术是否重要 → 取决于公司赚不赚钱

  • 赚钱时:技术是 “护城河”
  • 亏钱时:技术是 “成本包袱”

大多数人的归宿:

  • 要么卷进大厂(真做技术)
  • 要么在小厂 “伪技术” 中生存

技术内卷 ≈ 同行攀比 + 市场泡沫 + 人才过剩

  • 大厂高薪挖人 → 抬高行业预期
  • 中小厂跟风堆技术 → 实际用不到
  • 从业者被迫 “镀金” → 技能贬值 现实:80% 的公司技术投入是伪需求,只为融资/PR/招聘贴金。

自动化现状:

✓ 10% 公司:真落地(全流程/高覆盖率)

✓ 30% 公司:半吊子(仅冒烟/核心链路)

✓ 60% 公司:摆烂(简历项目/入职即荒废)

典型问题:
资源不足:无稳定环境/无人维护脚本
需求畸形:业务天天改,自动化成本>收益
人才错配:招聘要 “自动化大神”,实际工作 “点点点”

孙高飞 回复

完蛋,公司底层认证了

小黑子-IKUN 回复

相比较业务而言,技术是更底层的、更抽象的东西,即便不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更容易跨行业应用的东西。在我看来就是一些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的结合,牵强一点就外加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者方法论。
如果一个人的技术,换个行业就需要重新学习,比如从电商到芯片、从金融 ERP 到 AI,那么他所谓的技术其实只是业务的一部分而已。

有些人有时候特别喜欢偷换概念,把技术的范围无限放大,就像我年轻的时候坚持认为管理是一门技术活,所以管理也是技术……这样搞的话,别说业务没有技术重要,职场就只剩下技术了。所以这样一来,是不是业务、管理啥的只剩下皮毛了,最难的可不就是技术么~

需要 登录 后方可回复, 如果你还没有账号请点击这里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