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以网上找找 MTSC 或者 QCon、QECon 最近一两年的 ppt,应该已经有类似的方向,我司的 UI 自动化框架团队也做了这种 ai 找控件再点击的能力,虽然有局限性但感觉已经能覆盖 80% 以上的常规自动化场景,大体来说长得像这样:

    ui.action('点击页面右上方圆形蓝色的“搜索”按钮')
    ui.action('点击搜索结果列表中第二条数据')
    
  • 比如,https://www.53ai.com/news/OpenSourceLLM/2024121816054.html

    MTSC 大会和 QECon 这一类大会应该有相关课题的 ppt,需要自行去搜索一下

    • 有没有办法进行框架级别的整合,不管是测 UI 还是接口还是 APP,都采用同一套框架,减少对于框架的维护工作量?

    我先质疑一下 “采用同一套框架” 是不是真的能带来 “框架维护工作量的减少”。从开发者视角看可能维护两套东西很麻烦,但是两套变一套不代表维护工作量除以 2,就像 5 楼鸡哥说的,硬凑在一起会带来更多复杂度,可能排个 bug 的耗时变成了之前的 3 倍?换个角度,从落地视角,已实现的老脚本要怎么支持,是要求用户从老脚本全部切到新脚本吗?那这个事情必然做不成(如果不是公司实践,那个人过过技术瘾无可厚非)

    • UI 测试构建元素定位信息的过程太繁琐了,也容易出错,能不能跳过?

    明确可以用 ai 去解决,业界已经有实践。我个人使用下来觉得很不错,对比原先要理解 xpath、控件 id 等概念,直接用自然语言描述/操作元素显然成本更低,还能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我是支持用 ai 解决的。

    • 如果某产品有多端,需要进行联合测试,比如说一个用例,在 web 上修改一个参数,在 APP 端验证是否修改成功,这样类似的需求在框架层面好像无法实现?

    这个真没必要去解决。你先想想这种联合场景多不多,人工测试覆盖需要多少人天成本再考虑。其次这种跨端联合场景,如果是跨服务端到移动端还稍微好一点,而跨 web 端到移动端就更麻烦,中间需要控制的变量/不稳定因素数不胜数。可能最后做是做出来,要不稳定性像屎一样,要不测试脚本配置编写巨麻烦。

    • 如何避开复杂环境搭建的过程,减轻使用代码构建测试用例的场景,如何让更多的人投入自动化测试的实施?

    问题 4 没看明白,问题大而泛,没理解希望解决什么问题。是成本问题还是效率问题?复杂环境搭建前后端可以用 docker 等成熟技术解决,移动端不了解。【减轻使用代码构建测试用例的场景,如何让更多的人投入自动化测试的实施】,是指类似低代码的思路吗?现在是有不少团队在探索通过和 ai 聊天结合线上流量抓取、代码分析生成一系列接口自动化测试用例这种事情,不知道你是不是想表达这些。

    最后,一个大的自动化测试平台,重要的不仅仅是自动化技术,数据看板运营,上下游套件,排查定位方便度等都很重要,可以考虑这些维度的效率提升。

  • 大家打算多少岁躺平? at 2025年06月05日

    可能是我的年纪到了,阶段到了,以前觉得这段子很煞笔,现在反而觉得这精神状态肯定活得很开心
    (抱歉,回复和匿名功能玩不太明白,连删了两次评论😂)

  • 👍

  • 老哥到金蝶了吗?

  • 以前和在 Thoughtworks 工作的师弟聊天,他曾外派到国内某银行干了半年到一年,他说国内很多银行都还在用 ibm 小型机,整个银行系统都是从国外买回来,再招人做运维的程度。

    天啊,不敢相信 2025 年了还有如此老久的技术形态😂 ,但是没办法,架不住别人还是一样地库库赚钱啊。

    我想表达,一个业务赚不赚钱、好不好,和技术真的没有必然的关系。但的确可以通过技术提前布局来满足业务未来增量,做到类似 “技术驱动业务” 的感觉,如阿里的全链路压测就是技术支撑业务。而真正因为技术突破而塑造新业务模式,这种案例很少的,电商算一个吧,大模型肯定也算

  • 已删除 at 2025年06月03日

    猜一下可能这么干。

    1. 准备好若干组测试数据,触发网络请求,抓包获取报文
    2. 观察报文内容,找到多组测试数据之间的报文结构共性,2 楼说得很对
      • Magic Number 是典型的协议设计思路,用以区分协议类型
      • 加密方式:字符偏移是简单的加密方式,可能还有很多复杂的加密(这种很难破解,也不一定非得破解)
      • 报文的上下文:有些加密需要提前交换秘钥或者啥,所以可能不是只抓一个包就能看出奥秘,需要包体上下文,甚至可能是游戏启动之后客户端就和服务端交换密钥
    3. 当发现一些规律之后,可以修改原有报文做重放尝试,去撞可能性(验证猜想)
    4. 最后摸透了协议,就能着手按照协议格式去构造报文了(说得轻巧,市面上的大游戏基本不可能吧,别人还可能会定期变更协议)
  • 大家有遇到这公司吗? at 2025年05月27日

    和软件没关,和公司招聘策略有关,遇到只能自认倒霉。

  • 系统发版时间 at 2025年05月27日

    我预设这个问题是问服务端发版。

    基本原则:什么时间发版影响小,就什么时间发。
    影响小包含:

    1. 发版期间的服务升级时间差,所出现的服务不可用影响的用户面 -> 缩短低体验时长
    2. 发版期间出现线上问题,回滚止损所影响的用户面 -> 容错能力更高

    如果通过多实例、流量路由可控,支持灰度发布就可以一定程度避免加班熬夜发布,可以在白天没那么高峰的时间段搞,影响也可接受。

  • 行业动态 - 二十五期 at 2025年05月21日

    啊?我还以为个人用户是免费的😂

  • 鸡娃不好说,但我还是愿意去刻意培养或者挖掘小孩的兴趣,去看看小孩有没有可能性。
    如果这个兴趣需要金钱辅助,我力所能及鸡一下自己给支撑好。
    如果小孩确实平平无奇,只要 ta 不走歧路,往难听点说即使 ta 开滴滴送外卖扛水泥,不危害社会,是个正向价值观的人,我都可以接受。

    我的任务是积累积蓄,积蓄越多,未来 ta 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还是鸡自己吧。

  • 为了舞得更久,我决定 at 2025年05月15日

    小黑子是广东哪里人?

  • 一方面是技术,一方面是业务,两个都认可,两个都重要。

    差异是,在不同的业务、团队环境下(取决于业务发展、老板管理风格、同事的特质),一个人是懂业务多优势大一些,还是懂技术多优势大一些,就真不好说,但总不能只点单独的技能树。

    我自己的感觉是,基层发展靠技术,技术突出可以让你快速搏杀出来,但是越往上越靠业务理解和做事能力,技术变成辅助,可以招聘更擅长技术的人来协助。

    1. 你外带电脑的需求大不大,很多时候外带个人电脑是伪需求,除非公司没给你配备办公电脑
    2. 你需要跑什么性能维度的任务?排除掉伪需求后,是不是 air 也够用了(影音娱乐、编程、office 文案等,air 够了)
    3. 买 mini 的理由如果是追求性能,为什么不组个性价比更高的 windows 台式主机?空间小可以搞 itx 主机,系统可以搞黑苹果;如果需要正版苹果系统且省事,那就只能 mini
  • 只能说,别人硬要赚的这种钱,也没办法。 😅

    很多公众号早期或许都想自己努力耕耘,但一个人哪有这么多技术储备呢,总有一天会写完。有深度的写没了,就寻思怎么保持热度,写一些故作深奥的话题…… 以前关注的很多技术号最终都变成这样。

    真的高质号,很多都是一年才发几篇的。

  • 对啊,既然猜不到什么会火,还不如直接蹭当下火的…… 很多几年前大家津津乐道的副业早已经失效了

  • 已经很感受到自己多年工作在大平台上,很多东西你让我从零做我真的寄。

    现在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强迫自己在脑海里演练,如果这个事情给我来从头做,我要怎么怎么搞…… 以期可以让自己不被某个具体的岗位所塑形得太厉害

  • 迷茫 at 2025年04月30日

    可以先出去面试一下,再来想想现在的问题

  • 按照上面的那个标准,我现在应该没个 200w,都得有个 150w,再不济也得 100w,然后我都没有,并且还远远不够😂

  • 这个发言,仿佛让我以为在看脉脉 😂

  • 我觉得这个年代写公众号文章、运营技术博客,算是投入大收益低的副业,看着门槛低,对应的成功概率也是非常低,最大的收益除了自我总结收获外无他,而且强迫自己定期写文章反而质量会越写越差(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有无限多的干货,每个人的经历都有限,写到后面就只能假大空,装深沉)。

    运营个人品牌,在测试领域效果很一般。

    身边看到的案例,经营个人播客频道,去做职业生涯教练,这种副业的要求很高,上限也高。

    我更倾向于不给自己设限【测试工程师】,咱们都是技术人员,去开发解决实际问题的小工具并产品化,或者利用行业信息优势多玩玩大模型,说不定运气好能赚点。

  • 谁稀罕这一顿破饭😭

  • 大家最近加班辛苦了,好好干,我后面请大家吃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