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K 就是普通测试的天花板。
Q1.你为什么要换工作?
测试 LEADER 的价值在于给团队赋能,为结果兜底。
Q2.你的价值在哪里?
感觉一面应该都是公司内非专家岗位。。
Q3. 不是专家,为啥要招 32 的?。。。总得比校招有优势吧。
太刁钻的回答不上来 -- 专家都是需要解决疑难杂症的,其实专家岗位极少,当然也很招到合适的。--我个人一直认为除了一线大厂外的测试,走专家是不可能的,因为精力会被琐事大量分散,专家只能大厂间互眺。
我的建议,蹲着吧,大佬都是卷王,你学历不突出,目标也不明确,卷不过的。也不会有人相信你能卷的过。。。
我个人觉得吧,这里面说明了几个问题:
但是也必须认识到:
这只是我个人理解,欢迎指正。
想了想,好像也是。。。
我自己招人也一个死样,我宁愿不招人,我也不愿意找个坑来。其实要求更加变态,哎,多少还是有点双标。
能用一年算一年,一年以后我自己还不知道又蹦跶去哪了呢。至于稳定度,我自己都是公司大问题之一,看开看开。。。
😓,你面试的是应届生。
你吐槽要解决的问题是教育体制问题。
你想招的人是独挡一面的新人。
BUT,真的有厉害的新人来,真的能 COVER 住么?你的职位发展预期能 COVER 住别人的野心么?
合适,合适。。。只要脑子还行,沟通成本还行,懒就懒一点,工程能力差就差一点,能解决现在缺人的情况就好了。
你的思想很危险,要卷的话,做技术就得往死里卷了。
当替换你的成本高到 2-3 倍,甚至以上的时候,才可能看到另一面。
但是这种职位在现实环境下极少,老板更喜欢业务型选手,因为业务型的肯干活,有产出,忠诚度高,跑路风险还低。
如果愿意卷技术,还是去做开发吧,至少眼界开阔一点。
基本情况:
年龄: 39
学历:毕业于南京某 985 大学
职业:研发,高性能计算
行业:AI
公司:某新型研究所
Title:架构师
履历:测试、开发、AI 算法、高性能计算
工作的几个阶段:
1、前 10 年,测试,薪资翻了 3 倍,测试 SE,工作遇到另一半,前几年出差负责项目交付,后几年摸鱼。
2、中间 2 年,不想做测试,编制还在测试,做了 2 年移动端开发。前 12 年都在白嫖厂。
3、34 的时候开始漂泊,换了 4 份工作,从开发到算法到现在的方向。做过开发 LEADER,中间 GAP 了两次,总共有大约 10 个月,被裁了 2 次。现在薪水翻了 1 倍多吧,不怎么加班。
现在的状态:
1、单位事业单位,但是个体都没编,实际是公司,年纪最大的大头兵,多少有些危机感。
2、手上没存款,但也没贷款,家里暂时无病无灾,算是很好了。
3、年轻人越来越卷,每周都有猎头不厌其烦的问动不动,薪水 DOUBLE 是常规操作,周围大部分同事的技术水平一言难尽,也没法稳定。所以纠结要不要拼,但是实际吧,自己有焦虑症,压力一大,就不太顶的住。但是矛盾的是,工作一旦没新东西,没挑战,自己压力会更大,矛盾综合体。哎。
比不过同学大神,其中有 TOP 高校的教授,有身家 9 位数的大佬。目前就是做个普通技术,做点有点意思,自己感兴趣的工作。适当 PUSH 自己,但是绝不拼命。
首先你要看到论坛的几位都很卷。。。
你的对标除了 “在路上” 稍微水一点以外,哪个不是有经验有技术还有管理经验,你对标完全就是错误的。
就算 “在路上”,我记得没错的话也是从 58 作为起点开始折腾的吧?你可以看看你的起点。。。
其次,现在环境特别卷。
校招硕士因为 HC,都开始卷测试了。最近几年测试的口碑懂的都懂。
所以你的学历完全不够看。
再次,对工作的人,主要看产出。
解决问题才是根本,如果产出低,只能打杂,那么属于可有可无。无论是薪资还是工作量都不是个人能沟通和 ARGUE 的。
自动化重要么?做的出来就重要,能节约人力就重要,能发现问题就重要。
没有结果,重要个 P。背锅背的更快。
你有成熟的落地场景么?--没有,那你谈什么自动化。
用例数多少?并发多少?解决了哪些问题?--没数据,这是不是你做的?
如果你真想突破,也有办法,那就是比其他所有人都卷,然后能力比别人都强。
你现在说你弱,那你凭啥折腾?现在不就是你最好的选择了?
最后,我不是歧视女性,但是真的很多人只是发泄情绪,发泄完了,该刷剧刷剧,该干么干么。不卷的人,别跟我谈焦虑,焦虑个锤子。我觉得测试很多人没心没肺的,做普通人不也挺好,为啥非要折腾。。。
建议:如果你真的觉得自己焦虑,建议去医院找个专门的焦虑测试测一下,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测出来真的焦虑该吃药吃药。哎,要是真的焦虑,怕是要么彻底看开躺平,要么彻底突破自己。。。至少我自己是这样。。。都不会太容易。
我问个几个问题啊。
1。
我最近问我徒弟,你怎么看自动化,自动化的本质是什么?
我徒弟经过 2、3 年的几家公司洗礼后,回答 “本质是压缩成本”。
你怎么看这事?最终技术会不会让测试只能留下极少数的人,剩下的多数都是点工。同时大部分测试技术只会在一线城市的小范围内存在。
2.
工业界,我个人认为核心在于解决未知和已知的边界。
因为我人在二线城市,技术能力整体偏弱,测试不添乱就不错了。
比如说偏预研性质的团队,有没有测试参与,如何参与?
3.
DEVOPS 可能是趋势。
我狭隘的会认为环境治理的本质还是资源调度,资源流转才是真金白银。
支撑业务,维护大环境肯定是非常有价值,我不太懂,所以想请教一下,在这块有没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测试在 DEVOPS 中起了哪些价值?我也想了解了解。
这几个是我一直有的疑问。。。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8099750/answer/2651545696,正好看到这篇。
哎,人都想有特效药,难啊。
怎么说呢。。。
你的经历我很难看出亮点,我觉得你现在所处的状态和你的经历基本匹配。
那么你焦虑的点在哪里呢?
你说你不够努力,那怎么才是努力,你觉得咋做才合适呢?你问别人,别人永远给不了你答案。
为什么要强迫自己打开眼界?打开眼界,没有执行力,最后变成人菜瘾大,不是更痛苦?
用不上他们说的技术点很正常啊,很多需要环境支撑的,我自己看了以前也用不上,这跟你个人关系其实并不大。
回到原点,还是你想做什么样的自己,愿意付出哪些努力,这才是最根本的事情。。。
你先把你想做的列出来,然后逐条分析一下,哪些是紧急重要的,先 DO IT。
但是这并不解决你的焦虑,根本解决之道还在于要让自己更强大。怎么强大都得靠自己。
翻译了这么多,那么楼主自己的观点是什么?
怎么左移?有没有实践?
嗯,这就需要小闭环了,要让上层阶段性的看到价值。
通过小部分实验的价值,去建立信任度,从而有试错的机会,才会有机会去做长期重要的事情。
嗯,回答的很好了。~
我自己会多想一层,什么是业务价值,什么样的业务才有价值。
这可能也和行业有关,AI 落地目前是 AI 最大的问题,场景、成本、价值等等。。。
目前在思考” 以终为始 “,但什么是终,没想明白。分享一下~
互联网会慢慢变成传统行业。
首先
国家层面意识到互联网的发展不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同时实际上减少了就业机会和人口。维持住现有行业就不错了。
粗放的靠资本跑马圈地的时代过去了,靠商业模式就能财富自由,概率只会越来越低,从上到下开始要求自主创新。这点可以从目前的各家创始人看出,越来越多的技术背景,尤其是北美背景的人开始创业,普通人基本没有机会了。
其次
对于码农来说,整体今年可能是未来最好的一年,但也必须认识到胜者为王,你能坚持下来,等从业人数慢慢变少,只要你比其他从业者性价比高就没有太大风险。但实际上不可能,相比其他行业,还是高薪,门槛并不算高,只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想进来。
再次
我们的整体技术层次比较低,得益于人数的优势,可以加班,内卷,大量重复试错。还是 1 的原因,未来会进入深水区,以往的互联网经验将无法复制。部分大龄中 P 连转型的机会可能都不会有。
说到卷,昨天听个新闻,十年前教师资格考试的大概是 10W 这个数量级,今年是 1000W 的数量级,医师公比想象的还要卷。(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由最初的 17.2 万人次跃升至今年的 1144.2 万人次)目前不是普通人能参与卷的。
最后
对个人,居安思危,尽量掌握核心资源,同时该卷卷,该挑战自己,挑战自己。大部分情况下需要靠自己,指望公司带你成长,条件过于苛刻,有机会,但是也要你能抓的住。
😓,我是纯软件的,也不会自己造硬件,硬件都是拿来主义。
这么说吧,就只讨论 CPU,应用层主要是调度。
如何合理的利用线程资源,线程资源是否独立,线程访存的数据独立性。
能否使用 VECTOR 向量,如 SSE,NEON 等进行加速?
这些都是软件范畴。
只能这么说吧,通常意义上的多数应用软件,其实并没有那么高的实时要求,所以对计算性能要求并不高。
也不会需要用性能优化方法去尝试优化包括底层通用库,因为对人,对成本都是考验。
但是你得这么想啊,你如果只能跑过三方工具,给个报告,这事和点点点区别又有多大呢。。。至少也得有我通过工具可以测试什么,关注点是什么,怎么闭环推动研发改进,如何改进吧。
我是做这个方向的。所有才有这样的疑问。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础主要包括核心的几部分:
回到软件层面上,目前通用的并行手段,CPU 级别主要是多线程,管程,SIMD 向量指令。
在计算层面,主要是 SIMT 的框架,如 CUDA。
不同的代码编写方式,使用不同的软件框架,可能会有数 10 倍的性能差距。
如果做到一定程度,需要有编译器的知识,理解如何去合理利用寄存器,利用图算法去减少指令,利用依赖分析去并行分发指令,等等。
回到内存的话题来,内存是需要严格控制的,对我们来说要严格控制 HOST<->DEVICE 间的内存 COPY 次数,尽量重复使用片上内存。同时程序设计时,需要用好 L2 内存,尽量在多 THREAD 情况下,减少 BLOCK 的内存读写次数。做深还需要考虑如 GPU 内部的线程调度方式,L2 的内存也要针对的做一定修改。
我说这些的意思就是就算我写出来的程序在 IO 上跑不到极限,也不是测试能测得出来的。
然后你说性能越来越弱,这个是事实,至少目前性能是需要给功耗让位的。但我觉得我们说的应该不是一个点,你说的弱,主要还是没人会改。现在开源的复杂度,能改的确实没几个,而且为了通用性一定会牺牲性能。我说的观点是能耗相对性能更重要,同时国内底层软件栈的人稀少,做通用更难,性价比也偏低。
好巧不巧,我好像昨天看到 NVIDIA 有做这部分性能测试的职位,所以才有一问。
从我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更值得去反思。
性能测试的路会不会开始就是错的?
工具应该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当个体只能使用工具,却无法对工具进行针对修改的时候,人会更多的被工具限制。
从楼主的介绍来说,可能随便一个本科的课程都比楼主说的详细。
楼主提的问题,其实我想问楼主,你的答案呢?然后你的答案又从何而来?哪些是你自己的东西?
不是为了引战,只是在想,未来技术只会越来越深,这种对技术的粗浅理解,真的太容易被替代了。
PS:当然也可以说我只要比别人跑的快,死道友不死贫道,怕啥。。。
你要换位思考。作为测试 LEADER,如果只考虑我做了哪些,我有哪些苦劳,话语权肯定不太够。你话语权不够,为下面人就更难争取利益。
从老板/小老板角度看重什么?
一般有几个点:
测试本身就是偏服务性质的研发职位,你要去实时关注老板预期,这几项哪个是最重要的,哪个是核心问题,并尝试去解决。
长期的 UI 测试平台,只能解决 5%-10% 的问题,长期老板肯定是不会满意的。
PS:这种吐槽,我都听习惯了。。。这里其实你自己和团队都应该有点危险感。。。
未来会有更多的中小企业主会尝试减少研发投入。
尤其是低端重复研发的投入。
转嫁到个体上,希望底层一个人可能干两个人的活,或者让你受不了自己走人。
竞争会越来越大,不突破自己,很难有机会。
但是如何突破,除了自己又没其他人能给你答案。。。
最后怕是都得回到人情/价值交换上。
PS:哎,越来越悲观了。但其实跟我又关系不大。。。
我还是 30 以后才开始蹦跶的。35 之后蹦跶越来越多。
其中心酸只有自知啊。
算是挺过来了,但是就算现在我也不敢躺平啊,技术进步太快了。
马上 40 了,基本上每周还在 LEETCODE 周赛。。。
我转过一些技术方向,有些事情需要说明一下:
B 站上会有一些教学视频,自学的关键在于摈弃自我安慰。
不要因为学会一个小点就沾沾自喜,这样只会裹足不前,等到几个月之后才发现懂得都是皮毛,这样是不行的。
投诉的频率是多少?
价值有多大?
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
成本是多少?
如果真想解决问题,正确的解决方法是通过更高级的主管,拉通相关的利益部门,统一制定一个规则,有意见就当面提出来。
而不是通过一个最底层的员工去倒推流程。
又想有话语权,还想不得罪人。有事让下属扛事的人,注定走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