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更扯淡的是现在软件技术还剩多少门槛?
哪里不都是牛马?
谈技术,ai 最头部可以到 2 亿美元,技术只会越来越垄断,别扯什么技术重要了,说白了都是牛马。
只有芯片稍微好一点,试错成本高,软件还剩个锤子的技术门槛。
世界就是一个大的草台班子。
讨论技术,业务哪个重要有啥用?
你是想升职还是加薪还是跳出阶层?
先活下去,然后看命,真的有的选么?你足够卷么。。。
😓。躺平不应该是要个 1W 来块,留在南京,不加班么。。。
我离躺平还远着呢。。。窝家大部分时间也是图书馆。。。
PS:我原司南京 30K,不加班,我要躺平,最差的选择也是我跟老板耗着。
为什么不要赔偿?
N+1 总比一个月多啊。
这行情下不得做好长期奋战的准备?
我想要 N+1,都不给我。。。😓
都 40+ 的年纪了,这种只能说合适,运气还是去眷顾年轻人吧~~~
尽量不掉队,努力帮助其他人,结果就随缘吧。
真不能强求,机会还是留给年轻人吧。年轻人确实更有拼劲,上限更高,做技术的咱就打好辅助。
今天我上一家的同事给我发我 LEADER 推公式的文档,说他有空现在还时不时讲讲课。。。
我 LEADER 比我小 10 岁,博士毕业 2 年。。。
然后我就只能表示完全看不懂,能做好自己一亩三分地就谢天谢地了。😓
P9 大佬,哈哈,所以这是不是说做技术远没有跟对人,做好具体的产品方向重要呢~
😓,也不能这么说。一命二运三风水。
很多时候哪有那么多道理可以讲的~~~
AI 和传统 IT 工程不一样。
传统 IT 的流程是基本类似的,如 CS 分离等等。
AI 的难点在于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问题。
不会有固有路径沿着 A,B,C 就能解决问题的逻辑。
因此,AI 应用通常来说,每个小方向都可能不同。前景也可能完全不同。
关键在于如何商业变现,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至于技术么,那是最头部巨佬考虑的事情。
在这个背景下,好的业务,稳定的业务,已有的大厂商业模式才是门槛。
比如知乎开始还做自己的大模型,后续直接接入 DEEPSEEK,是不是只做微调就可以了?
诚然,测试会 AI,会容易找工作。但是从本质来看,还是解决异常、交付质量的问题。
我一直认为纯 AI 测试的岗位极度稀少,会 AI,如果不在头部公司,头部团队,并没有明显优势。
而在头部公司,头部团队,技术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是机遇。尤其在现在完全是甲方市场的情况下,哪有那么多机会。
未来会怎么样,谁也不知道。
如果是我,首先会考虑 AI 落地的可能,评估落地的风险,会不会去了落不了地去背锅。
技术上来说,工作只是提供一个平台,相关知识早就准备好了。
DO 就完了,不合适就撤。
为什么总有人觉得下一份工作应该是跳板呢。。。哪有那么多一定会有的上升空间。。。
大模型是巨头的事。
厂加起来可能都不到 5 个。
一个厂这种测试职位有没有 10 个我觉得都悬。
你可以问问高飞,他们组有多少测试,又有多少和 ai 相关的。
从来都是不缺小兵,缺能带头,扛事扛锅的。
我是菜鸡。
做技术前期没跟对人或者方向。
后半生注定漂泊、雇佣军、卸磨杀驴,看开看开。。。😓
关键看你原来在哪。。。原来稳不稳定。。。
这种东西有绝对的么?。。。
而且人生不就是体验,多少得带点赌,信自己就赌大点,虚就赌小点。
核心是项目,你觉得有兴趣你可以去赌,觉得没兴趣就为了虚无缥缈的未来还是算了吧。
--话说啥是 AI 2.0?大模型?大模型 6 小龙没活得好的吧?具身智能?
特别有钱的核心团队没那金刚砖,咱也进不去啊。比如 DEEPSEEK 投了连面试机会都不会有么。。。😓
你就算去了商汤,大概率也不会有再进 DEEPSEEK 的机会了,很多时候要信命,时机。。。
这个问题你可以问问恒温,他团队社招正编的招聘标准。
纯技术不做招聘,给的信息容易理想化。
现在 JD 就是扯淡,看看就得了,别太当真,还得去真聊。
牛个屁,风口行业罢了。
哎,风口都这样,可想其他行业惨成啥样了。
在当前这个背景下,简单的学习只能入门。
入门有大量的待就业学生,对企业来说成本低且有一定的补贴。
什么 AI,大数据如楼上所说,基本靠项目。
现在还能看的行业就那么几个,包括芯片、智驾、大模型其实大家都是卷生卷死,不会给社招初学者任何机会的。
--目前 IT 技术在我的视野里,看不到哪一项是缺大量初级工程师的。
(你也可以认为 AI 把初级工程师先卷死了。因为初级工程师容易替代,且成本其实也不算低。)
实在是技术好奇,报个班,花了小几千了解了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再多就不值了。
--我要感谢在我 18 年转 AI 的时候,AI 远没有现在智能,还需要大量的人力,才有机会。当然我要不转 AI,说不定我就早躺平了,也就不用折腾了。谁知道对错呢。。。
不是,长城据说强制大小周,强制大小周的不考虑。
确实比较接近。。。
新去的也网上有什么 14 天无休啥的,和领导沟通过了,正常 995,超过了,我顶不住。
不行就跑路,回南京躺平啥的呗。
换个角度,社区的用户是客户么?
这个定位就很有意思了。
重要客户的需求那是一定要修的。
影响核心价值的内容也肯定是要改,不是为改而改。
如果仅仅是为爱发电,那肯定是能不改就不改。
--你以为你是客户,其实并不是哦。有问题不改的情况太多了。
超级卷,二线车厂可能都没有未来。
据说有些车企测试三班倒。
谢谢。
聊过字节的相关岗位,我这年纪基本要明确能解决他们核心痛点。
这块毕竟缺乏实践,时间节点错过了(24 年 6 月之前可能有机会),错过了,就没机会了。~
目前这块虽然看上去比其他岗位好点,貌似还有 hc。
但实际照不了几个人,还要平衡性价比。也没啥意思。
随缘吧,互联网就不考虑了,聊下来不太合适。谢谢。
合适我的是边缘端、小型化、智驾之类的,机会也很少,随缘吧。~
😓
大厂其实不缺人,缺的是大牛,还的是立马可用的大牛,这职位怕是能挂 1-2 年。
现在开源已经做完 80% 了,剩下 20% 要真正意义的软硬协同,要规模 + 硬件支持。
发力点已经不在算子,框架上了。在系统级调度和网络通讯上。
毕竟上一家太小,没集群,没到那个能力阶段,这种只能项目磨,所以我才说高飞的门槛不在于他那些技术,而在于他实际参与了这些项目,这才是别人靠学习无法弥补的。
我们其实 2 年前就预见了这样一个结果,没想到的居然这么卷,一年半开源就把 80% 做完了。这谁顶的住。。。
卷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相关的技术,gemini 已经可以解决大部分技术问题了,还是落地项目吧。
还多少有点可以折腾的。
😓
因为年龄大了之后,会有很多无奈啊。
当你面试处处碰壁,被人质疑年龄,年轻的时候不努力啥的,你也很难高看自己啊。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你努力读书就会有好的回报,但是很多人到中年才发现其实大部分都是扯淡。
无力感 + 压力叠加,很容易消极咯。。。
如果到了中年才开始想着改变,其实比说没啥意义的,活得累的多。。。
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人力成本是完全不同的。
只有当机器比人便宜的时候,才会替代人类。
人类的优势就是生物电便宜,功耗低。😓
什么解放人类,听听就得了。
就拿 ai 测试来说,是原来有 ai 的时候测试多呢?还是没有 ai 的时候测试多呢?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实测,三班倒。。。
可以通过 24 小时不间断测试,把 1 年的时间变成 4 个月。
也是一种办法。。。
可以了解了解,细节我还不了解。。。
想起很多年前,我做部门的测试故障分析。
我觉得我提的都是技术上可以去尝试的点,为什么一到执行就推不下去,一到稍微需要思考的点,下面就各种反对,上面就不断的和稀泥。
后来不断的做不同的研发角色,大中小厂换了一遍,吃了 n 次亏后,哎,都是人性。
--国内不缺人,尤其不缺所谓的技术人士,思考有个锤子用。
国外一个人的成本,国内可以找 10 个测试,国外 965,国内 996。
就算再差,我用 20 倍的时间大概率总比你产出多。玩个锤子。
都是围城。。。
唉,年纪大到一定程度 40+,现在想在二线找个合适的难如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