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第一段话和第二段话的逻辑看起来很奇怪,没有能完全理解,上面已经有人说了,你的问题其实不是测试问题,而是本身服务端实现就存在已知的性能问题,和你做性能测试没有关系,问题在线上已经验证出来了,接下来应该是排查修改。
下面尝试回答你的两个问题。
问题 1:如何在测试环境去模拟这种数据量较大的情况测试
问题 2:测试标准怎么定
我假设你说的是性能测试标准,一般主要关注以下维度:
思路是,在一定时长范围内,满足 xx% 响应率,能压到多少 QPS,这个 QPS 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在压测过程中有没有发现资源问题……具体数值,要从线上历史数据去分析预测,与研发和产品商讨确定。具体可以看看服务端压测怎么做。
好的测开,确实还是得从业务中走出来,对业务痛点有亲身摸爬滚打经历,再慢慢走到中台化服务化
感觉是精力分配转移了,年纪越大越清楚想要什么,精力管理得越来越好,鸡毛蒜皮的事已经不入脑了
不错,很明确自己的学习路径,继续加油,做到学以致用,实践到工作里加深理解(当然不要盲目实践)
至于技术深度方面上,可能得有标杆基线才能去评价深度,比如领域内大家一般都做成啥样,有些什么地方大家可能没做,这样去评估可能目标性更强。
有些时候太钻牛角尖确实不是一件好事,“够用就好” 和 “深挖到最底层” 并不就是一个贬义一个褒义,还是要区分场景去看待。如果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地方,“够用就好” 是一个理智的行为,强行挖深度会带来负面效果,最直接的表现可能就是自嗨和闭门造车。“深挖到最底层” 要看周围环境是否允许,当然如果是业余深挖是鼓励的,工作上去花时间深挖,就真的要权衡 ROI 了,可能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自己装看不见,挑活不想干。有时候老板可能也不好意思挑战,要自己意识到不合适。
我看下来有些疑问(好奇)
在豆瓣慢慢蹲大佬的新书
本质职责:保产品质量底线,如有余力,再来说提升研发测试效率
呈现上,你的能力地图(都已经有些什么能力),你的风险地图(盘点业务潜在的质量问题),早期通过度量大盘驱动业务建设,后期通过能力成熟度模型深化工程能力,这一套套看似官话套话的东西,理解下来,够做好多年。
中高阶的知识一般来源有:进阶书本、twitter 等各类外国社交论坛、paper、工作实战、业界了解等……
测试技术相对来说,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局限,因为很多深入的测试技术是细分到具体领域的,而不会被人当成测试单独放在一起。
比较可行的方式:工作实战、业界了解、paper。(书本太少、社交论坛很少深入探讨测试或者质量,更多时候可能放到效能工程里头去)
风水宝地,搭车上广告:[深圳/北京/社招] 字节跳动 - 移动专项测试,极速面试
找到了两篇相关文章:
没想到协议栈底层原来会这样处理数据,send
函数只是将数据写到了内核缓冲区,所以send
函数的返回值不代表对方已经收到多少数据,挺有意思。
个人看法,只要不是过度监控,就是有做得必要。
收益:
但是在具体实施时要考虑一些因素:
不排除楼主要搞竞品评测自动化
风水宝地,搭车招聘:[深圳/北京/社招] 字节跳动 - 移动专项测试
建议提供现场信息,机型、系统、app 版本、wda 日志
1 分钟真男人
左右移思路上是做盘点枚举。
从版本生命周期或者研发流程出发:
需求提出与评审->技术设计&评审->测试设计&评审->代码合入&测试->灰度上线->全量上线
从这里面逐个环节去看,质量和效能层面分别能做什么……就不会再说【每次 build 就触发自动化测试】而且还自我感觉说到本质了
你一下子给好几个难度不低的问题,不知道要回答你哪一个……
在互联网公司,看不同的团队定位和业务发展阶段,感觉跟业务领域没有很强的关系:
分业务体量而言,业务不同的发展阶段,本身在产品质量上的目标是不一样的。
以上其实并不全面,在细节上千丝万缕,不同的团队配置,不同的业务体量,不同的公司基建都会有不一样的要求。
必备:
其他:
高级:
本帖长期有效昂!!!感兴趣的同学快来看看
公司开发人员参与度不高(可能认为就是形式会议)
大概率是参与各方不理解用例评审的价值,这里影响因素很多,一方面是参与方意识和理解不到位导致对这个会议不重视,另一方面是主持人主持得不好让大家犯困了。个人感觉很重要的点,这个会议不能开太久,最好控制在半小时内,一小时已经有点难顶了……
在技巧上,可以把这次会议当成与研发的交流会,在会上问研发对本次测试最关注的点在哪里,他们希望测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想,再反过来去补充用例或调整优先级,让各方参与进来的一些小技巧。(产品一般好像没什么必要参加,至少我参与过的评审都没有产品)
测试用例过多,评审时间长效率低(是否可以筛选出部分用例进行评审)
这个是要筛选的,用例评审不是流水账,重点是体现测试思路,其次才是曝光测试执行过程。一些很常规的、共识性质的测试用例就没必要啰嗦,比如核心路径和普通异常测试等。也不用啰嗦你每一步是怎么操作(除非真的很复杂有信息量在里面),大家也不是傻的,自行看一下就能理解。
至于如何才叫重点测试用例,就要看需求来说了。
无法感知到评审用例给整个团队带来什么(收效甚微)
这个很难用数据来衡量,一般是看大家对用例评审的口碑和满意度,如果大家真的觉得不行,那言语上都会抱怨这个东西,如果大家觉得听了很有意义,对研发来说补充到没考虑的场景提高程序健壮性,对测试来说提升了影响力并通过评审找到了 “测试的感觉”,那就应该让它继续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