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测试我理解是一个动作,质量保障是一个体系,不要把自己设限在测试这个动作执行者上。
然后,认可业务价值,理解业务发展,有业务合作落地经验,能度量数据,能改进过程,能发现痛点定义问题找人解决,事情去到你手上能成功落地(但是别人就做不到你的效果),这是业务能力,也是质量保障中的业务方向。
再来,也是大家一直说的技术,其实我觉得如果单纯谈 UI 自动化、接口自动化等事物,已经被玩坏了,业界现成开源能用的方案比比皆是,如果钻研技术不是个人爱好,完全可以就着业界现有成果拿来主义解决问题,不能把 “技术” 定义得太死板。
还是要多从质量保障的初衷目标去看,从上下游质量痛点去看,这个时候质量保障 sense 更重要,举个简单例子,比如发现研发排查问题需要在几个平台上反复横跳效率低下工作困难,我们能否做链路跟踪日志管理平台等。
当跳脱出常规的需求测试之后,其实质量保障的空间还是很广阔的,甚至可以把开发的领域建设都卷过来做。能力衡量上,就是前面说到的几个点:
5 年也太短了,一眨眼我自己都毕业多年了,刚实习那会自己尝试维护内部的测试平台,结果搞出了糗事的,都还历历在目。个人觉得 5 年还很明显是一个上升期而不是瓶颈期,如果真的 5 年就到了瓶颈,要不就是能力太强学东西太快接触事物很多,要不就是自己设限画地为牢限制了自己成长。
这个后续会有同学排查问题么? 继续收不到关注人的动态通知,只能收到回复的信息通知
借老哥宝地,发一下字节 移动端端专项测试 的招聘帖:https://testerhome.com/topics/31151
已经几周都收不到我关注的人发的帖子了,关注通知功能已经挂了一段时间。
(我瞎回答的)看一看 atx-server 有没有默认做了 CORS 配置,将其设置为不生效试试(牺牲了安全性,但如果是内部系统,风险相对低一些)
20 楼正解。
楼主这个写法就是不正确的,url 它如果是全局变量就应该在 setUp 里面完成初始化,你这样的实现,每个测试用例之间就不再是独立的,其他用例都要耦合 test1_login 中对 url 变量的赋值,受到它的影响。
另外,你原本报错的那个 TestCase,留意到函数名写成了test_10_getonemain
,test 后面带了个下划线,命名规范跟之前的所有测试用例不一致。网上搜索说 python unittest 是按照 TestCaseName 的命名 ASCII 来排序的,所以这一点也会影响实际的运行顺序。最好的规范就是,所以需要统一命名格式,不要人为设定 TestCase 的运行先后顺序,它们之间应该是独立的,如果耦合,那就应该拆分成多个 TestCase ,或者在单个 TestCase 内重新写一遍
self.url 是个 None,path 是个 str,那自然无法用 + 操作符链接。
问题原因:self.url 为空,根本就没有初始化,代码 bug
该走就走,消耗自己的时间就是对自己不负责,考虑一下我们团队呗:https://testerhome.com/topics/31151
先回答楼主原先的疑问:
Python 不足以支持问题排查时,Java 要学习到什么程度,才能进行接口调式和问题排查,能够看的懂代码
如果只是常规的 web 前后端代码,如果要读懂并且能调试(先不说要自己实现编码吧),其实难度一般,Java 基本语法熟悉了,业务使用的框架(一般也就是 spring 全家桶吧)的一些基本用法,或者业务实现中你看到的用法都了解了,这个程度就够了。
其实不需要你对框架、对 Java 底层有多少了解,那些都是唬人的,就好比你要玩游戏玩得很厉害并不需要你去自己开发游戏一个道理。编程语言、框架都是工具,用法知道了,如果只是实现常规需求,其实大多数是熟练度的问题,深入编程语言虚拟机、框架原理什么的,只是追求更极致更优雅的编码实现。所以不要给自己设限,把它假想得很可怕。
来自一个 Java 大佬的嘲讽:我们之前有个测试,是会调式前后端代码的,直接告诉我们哪里写错了,这样就能很快解决问题
不少同学对这个开发都是负面态度,不评价这个开发的观点。既然开发不排斥你去调试他们的代码,那你就上呗(以前我对接的业务是公司的安全业务,很多代码权限都不给测试开的,我想看都没得看)。
web 后端代码本身阅读理解难度就低,逻辑清晰,多数就跟你在 web 前端操作获得的直接反馈很接近,调试也方便。这是一个学习机会,也是一个增加个人影响力的机会,可遇不可求。如果不是常规 web 后端,而是一些服务后端,也是一样,就自己多花些心思啃一啃就好了。
3 楼恒捷的观点表示认可,首先需要明确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 元素动态的变化,写出来的测试脚本不稳定
,如果这个点没调研清楚,那上面的想法不能否认没有价值,只能说有点自嗨。
另外,NLP 将人工用例转化为代码用例这一 part 是最不靠谱的,要实现这一点的前提是用例格式是统一规范的(要推动全部人遵循规范,这个成本已经劝退了),否则我觉得 NLP 再牛逼都实现不了。
所以很多时候,大家的思路更多是从降低 编写 o 或维护用例的成本 出发来做这个事,比如做一个用例编写的 ide,支持通过 UI 点击拖拽的方式快速编写用例、或者有更好的用例工程代码封装来达到最大复用等
学习学习~
本帖持续有效嗷!!!
是的是的,这个业务讲解,一般我会讲这么些内容:
以上时间大概 55 开,都很重要,但是不要陷入太多细节,要把主链路呈现清楚,不分散新人的注意力
目前待过 4 名新人(社招校招均有),简单分享我的经验。
上面这些点,作用最大的是首日业务讲解,细水长流靠的是定期 1v1 和适当的文档。
我接触的 UI 自动化还停留在传统的 PO 封装上,看完此文后不知道我下面的表述是否正确:
同样没了解过,尝试猜测一下。
首先大型游戏肯定都是模块化开发的,各个组件(物理、光照、)最开始肯定都是单独的测试,可能是单测、接口测试、宿主 demo 测试,个人感觉跟 sdk 的测试方法可能比较接近。
当模块化的组件确保没有问题,开始组合成场景(不同的场景由同样的组件集合来组装,就是等价类的概念),场景中插入一些任务,这里的 “任务” 概念我理解就是业务逻辑,这个时候相当于是集成测试环节。一个 3A 游戏虽然复杂(剧情、玩法、各种要素、各种场景等),但从游戏迭代的角度来说还是应该高度自动化的(游戏 bugfix 补丁也可以去跑)。而集成测试,可能会有部分专业的人做探索测试,更多工作可能是给到外包团队低成本铺人去点点点。
如楼上所说方案,我们目前也是用方案三,自己买主机挂载手机,同时连在办公网(wifi)下,而不是放在 idc 机房。
idc 机房可能会跟办公网隔离,不同公司规章制度不一样。
长见识了…… 真不知道还会有这种坑
按照线上页面的 PV、UV 排个序,首先最高的页面下几个最高的场景肯定是要做的,然后 QA、RD、PM 内部商讨,剩余长尾页面哪些要额外补充 UI 自动化
举个例子,比如说你的增量调用链最后是 B->C->D,你通过覆盖率拿到你测试后的调用链是 A->B->C->D->E->F ,这样不就能理解你的的测试已经覆盖了你的增量链路么? 也就是判断子集的操作
同楼上
问题一:直觉上就是发压机的配置跟不上,如果你是用 PC 机发压,这个可能就更大了。建议关注一下发压机的配置,以及发压机在发压时候的资源占用情况。
问题二:可以先盘点一下,部署在两台不同的机器上会有什么差异
问题三:具体要看业务逻辑实现,对于 “校验客户密码” 这种接口,应该是每次都要查询数据库,合理的代码实现不应该使用缓存
继续在这种地方呆着不走,除非你有什么难言之隐,不然就是对自己的未来不负责
我理解是一样的道理,算法在 monkey 上的作用就是决策下一步要点击哪个空间获得的 “收益” 更大,还是有可能直接给点 “返回按钮”。
我表达的意思是,这个手段在使用细节上还是有很多测试策略需要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