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职责:保产品质量底线,如有余力,再来说提升研发测试效率
呈现上,你的能力地图(都已经有些什么能力),你的风险地图(盘点业务潜在的质量问题),早期通过度量大盘驱动业务建设,后期通过能力成熟度模型深化工程能力,这一套套看似官话套话的东西,理解下来,够做好多年。
中高阶的知识一般来源有:进阶书本、twitter 等各类外国社交论坛、paper、工作实战、业界了解等……
测试技术相对来说,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局限,因为很多深入的测试技术是细分到具体领域的,而不会被人当成测试单独放在一起。
比较可行的方式:工作实战、业界了解、paper。(书本太少、社交论坛很少深入探讨测试或者质量,更多时候可能放到效能工程里头去)
风水宝地,搭车上广告:[深圳/北京/社招] 字节跳动 - 移动专项测试,极速面试
找到了两篇相关文章:
没想到协议栈底层原来会这样处理数据,send
函数只是将数据写到了内核缓冲区,所以send
函数的返回值不代表对方已经收到多少数据,挺有意思。
个人看法,只要不是过度监控,就是有做得必要。
收益:
但是在具体实施时要考虑一些因素:
不排除楼主要搞竞品评测自动化
风水宝地,搭车招聘:[深圳/北京/社招] 字节跳动 - 移动专项测试
建议提供现场信息,机型、系统、app 版本、wda 日志
1 分钟真男人
左右移思路上是做盘点枚举。
从版本生命周期或者研发流程出发:
需求提出与评审->技术设计&评审->测试设计&评审->代码合入&测试->灰度上线->全量上线
从这里面逐个环节去看,质量和效能层面分别能做什么……就不会再说【每次 build 就触发自动化测试】而且还自我感觉说到本质了
你一下子给好几个难度不低的问题,不知道要回答你哪一个……
在互联网公司,看不同的团队定位和业务发展阶段,感觉跟业务领域没有很强的关系:
分业务体量而言,业务不同的发展阶段,本身在产品质量上的目标是不一样的。
以上其实并不全面,在细节上千丝万缕,不同的团队配置,不同的业务体量,不同的公司基建都会有不一样的要求。
必备:
其他:
高级:
本帖长期有效昂!!!感兴趣的同学快来看看
公司开发人员参与度不高(可能认为就是形式会议)
大概率是参与各方不理解用例评审的价值,这里影响因素很多,一方面是参与方意识和理解不到位导致对这个会议不重视,另一方面是主持人主持得不好让大家犯困了。个人感觉很重要的点,这个会议不能开太久,最好控制在半小时内,一小时已经有点难顶了……
在技巧上,可以把这次会议当成与研发的交流会,在会上问研发对本次测试最关注的点在哪里,他们希望测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想,再反过来去补充用例或调整优先级,让各方参与进来的一些小技巧。(产品一般好像没什么必要参加,至少我参与过的评审都没有产品)
测试用例过多,评审时间长效率低(是否可以筛选出部分用例进行评审)
这个是要筛选的,用例评审不是流水账,重点是体现测试思路,其次才是曝光测试执行过程。一些很常规的、共识性质的测试用例就没必要啰嗦,比如核心路径和普通异常测试等。也不用啰嗦你每一步是怎么操作(除非真的很复杂有信息量在里面),大家也不是傻的,自行看一下就能理解。
至于如何才叫重点测试用例,就要看需求来说了。
无法感知到评审用例给整个团队带来什么(收效甚微)
这个很难用数据来衡量,一般是看大家对用例评审的口碑和满意度,如果大家真的觉得不行,那言语上都会抱怨这个东西,如果大家觉得听了很有意义,对研发来说补充到没考虑的场景提高程序健壮性,对测试来说提升了影响力并通过评审找到了 “测试的感觉”,那就应该让它继续开展下去。
在专门的测试团队中做测试
我理解这种是测试同学属于一个质量保障大部门独立运行,测试同学以资源小组的形式打散到不同业务中去支持业务发展,与业务线的产品研发不在一个大部门中。
在开发团队中做测试
我理解这种是测试同学跟业务绑定,和产品研发同属于一个团队。
总结:我更偏向于第一种,因为第一种才真正代表着质量保障团队在发展壮大,测试同学才可以跟着大部门水涨船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单打独斗是非常难做出彩的,长期来看少了对应指导也会让职业中后期产生认知和视野上的劣势。
4 楼回答得很棒,我做个精简版:
细节纠偏,radis -> redis
其实还好啦,代码文件拉下来就 2000 来行,一大堆注释和增加可读性的空行,实际代码感觉不足 1000 行,拿两个小时出来专心点看一看,把过于细节的部分省掉只看核心,就是纸老虎了
招招招,只要是素质好的全都要,HC 很足呢~
尝试以相对狭隘的视角去理解题主的问题,限制在小的范畴去回答。
理解业务形态,针对性做建设
不同业务形态对应不同的质量风险或测试难点,如图文资讯、视频直播、电商购物必然意味着不同的前后端问题类型,深挖所负责的业务全链路,每个环节上研发做了哪些技术工作,再来看这个技术工作是否合理,做体系化(“体系” 这两个字难度真的很大)的建设和查漏补缺
不标准不规范的地方会引入混乱和沟通成本,找出并解决
比较好下手的就是研发流程,狭义上我们说需求提交、UI 设计、技术评审、测试评审、技术开发、研发自测、测试执行、灰度上线、全量上线、线上监控等等的环节,从人工执行的环节下手,做好各种标准规范去约束混乱的自发行为;再拓展一下,可以细化到每个环节的具体,比如编码实现环节,施加质量层面的编码规范(数据信息的安全隐私、组件使用的姿势等等)
研发效能提升
其实质量或测试本质上就是研发效能的一部分,拓展一下其实可以把研发效能也纳进来。是否有更好的工具平台来提升研发测试体验,如全链路日志检索平台、接口自动化平台、用例管理平台…… 这些平台数不尽说不完,还是要看研发测试的痛点。另外一些就是测试提效或测试深度,如接口抓包 mock 平台、UI 自动化框架、monkey 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