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意,如果业余学习的东西有机会结合到工作里是最好的。但对于测试同学来说,往往没这样的机会,日常业务测试已经占了很多时间,剩下的一点时间即使有机会做技术,也是做一些比较通识的技术,一般不涉及很深入很晦涩的领域(要么有专门的团队解决,要么根本还没到遇见这种问题的阶段),所以能做到学习结合工作的机会个人感觉可遇不可求。
之前和其他同学闲聊发现大家其实都有这么个想法,就是内部交流太少了。明明是同一个部门,但是大家的东西都是收在自己盘子里不外露。这个时候哪怕站出来多说一点,影响力就很容易打开,因为大家都不说,就你说。
所以我觉得搞分享,一方面是考虑自己学到什么,一方面也利于影响力。所以即使和工作没直接关系的分享也不碍事,但这类分享就不能和绩效挂钩,不然太假。
年轻的我,那时时间多,每周那仅仅两三次和妹子在一起的时候,还会写日记记录我们的点滴,写了几十篇。后来去了卷到飞起的地方,就没时间了 。被迫装得成熟
做法一可能很看人,越是校招同学越容易被卷王带起来,因为大家时间都很多,而且学习欲望强,只要有输入有反馈很容易兴奋,所以引入卷王比较适合年轻的团队。
相反,对于年龄结构偏大的团队,大家都工作了五六年,什么都见过了,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工作和业余都规划好,这种情况下招卷王就有点让人讨厌了。
所以,这只能是一个思路。
以下是亲眼见过的做法:
以下是我自己想象的做法:
行业内大家都在焦虑 35 岁,其实我觉得这个奇怪的不安全感往往是自己给自己的。
在我的身边(深圳互联网大厂,够卷了吧?),超过 35 的一线研发同学虽说不多,但也不是没有(毕竟算算这个行业才多长时间,也没那么多 35 的人)。
前面说的是研发同学,测试/质量同学也分很多种,纯业务、业务 + 专项、纯专项、偏 PMO 的质量管理……不同方向技能点要求不一样,只是有些对技术实践的能力要求高,有些对沟通推进能力要求高,有些对业务理解要求高。这些不同方向的质量同学,也有好些是 35 的。
所以我想说的是,并不至于到了 35 就寄,真正在 35 职业生涯终结的是那些年龄和经验不匹配,一直从事复杂度很低的事情,对自己没有要求没有规划的人。
如果我是面试官,我接受候选人把这个写进简历里,但得注明是业余实践学习,不能强行和工作搭上关系。一旦发现我会选择当场否决,会认为候选人搞小动作不老实。
真正工作和业余实践相差很远,一个人随便折腾,很多细节根本就不严谨,完全不能当商业化的经验,特别容易暴露,劝不要这么整。
关键:如果你自己没有目标,不知道 roadmap 路线怎么走,那过半年甚至一年可能和现在一样没本质区别
其次:如果没有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现状的计划,尝试做苦行僧也很难得到提升
我的建议:
不知道是什么上下文,就不乱支招了,觉得有这么大怨气很可怕,帖子中的两个人我都不想跟 ta 们做同事 😂
一不小心又到了适婚生育年龄😂,快了快了
一不小心就 5 年半了,还在互联网和大家卷。不过兴好慢慢从卷体能开始向好趋势变化,有了点自己的竞争力,对外能侃侃而谈舔好甲方,对内能沉心做点实事带带资浅同学
接入自动审批也是要💰的,其实人工审核一下还好,刚好切合一天上午下午晚上几个时间点定时过来看看
我可能是开发同学口中的傻逼用户
听起来是这个构建系统不是很完善,目前只是一个裸 jenkins 在做构建工作,其实很多上下游的事情可以稍微画点时间就能舒服很多,如:
其实谁去维护都一样,按照你的上下文本身没有很复杂,就是大家都懒得去做改进而已
第一次了解到比较真实的国外 IT 从业生活~
①接口测试是否需要针对必填参数验证?感觉必填参数校验,有一个脚本就够了
需要,而且很必要,P0 用例。具体在测试执行上,如果接口的必填参数很多逐个验证很麻烦,可以按场景去写需要的脚本,爱怎么搞就怎么搞,能测好不就达成目标了么
②接口测试数据,是否要枚举,比如:长度、特殊字符、中文
异常场景用例设计主要看测试时间,如果时间非常充裕,可以测得细一点,比如你说的各种异常情况枚举。如果时间相对紧迫,没条件这样去搞,那就要例行筛选优先级,适当砍用例。当然,更好的做法是直接看研发的代码,比如代码里都写清楚了,每个接口调用前都会有参数校验逻辑,校验逻辑已经统一把这些异常情况做过处理,那就可以大大简化这些用例,只要你在一个接口字段上验证过,就没必要再到处重复了。
这真的好吗,很多时候一旦定了指标,就会引导大家往指标体系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只负责搞日常业务测试的同学倒是可以比较好的融入,很多不同角色的同学在这个体系里估计很惨。
测试本质就是保质量,质量出问题一样背锅,所以其实写不写项目测试都差不多,这是本职工作,如果用 OKR 的话一个 O ,KR 里列出几个需要重点投入的项目足矣。
其他的无非就是围绕着质量领域的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一般首先被关注到的,无非是流程优化、各个端的功能自动化、性能/安全等专项测试工具能力、监控建设、反馈跟进……说白了就是造框架、工具、平台、方案。
只要不是本身就对测试部门有怨气,其实是不会理解歪的。这个场景我觉得应该是测试部门之前做得不好,让楼主觉得这个目标是不务正业吧 。
我没做过真正意义的游戏测试,只是说说自己的看法。
功能测试,我尝试分解一个游戏构成要素:
性能测试:
稳定性测试:更多是客户端概念,最简单的实践就是上个 monkey 随即遍历点击,进阶的就是将随机点击化为有效点击只点能交互的要素 + 遍历策略算法
兼容测试:游戏客户端,不同的机型系统版本
其他专项测试:安全测试一般是游戏必不可少的,服务端和客户端都的越权、加密、注入等;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专项测试,比如资金、数据流量……
看团队,卷不卷很大部分由 leader 和同事决定。
大多数时候公司对产出的压迫没那么恐怖,大家都是正常人也并不想卷的,排期合理评估好按计划走。但是,可能你的 leader 10 点还不下班,可能你的同事晚上 12 点还在群里发消息 @ 你。
其实大家本心不坏,有时候确实周期到了要加快产出,然而当卷王集体出现你还不卷就显得十分 “突出”。
总体来说,测试肯定没有研发卷。
你这个说法挺可怕【现在测试组每天都是正常打卡上下班,几个月没加班了】,意味着潜意识里把加班当成常态,不加班就是闲,细思极恐😂。
不过既然闲下来,是不是可以搞一些更高价值的事情来丰满大家的工作。
一般这种送命问题:
在具体开展上,我觉得可以这样去尝试:
基本上大家的套路就是这样
持续输出,确实考验意志力,还会倒逼自己去加深学习
工作半年多就开始焦虑这个问题,我那会还不知道在哪里玩泥沙呢 😂。
我的建议是:
手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