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tlewhite 同求交流,哈哈
从按市场分布取 top 机型(品牌、系统、CPU、分辨率等),按产品定位取 top 机型(高中低端用户画像,看人群)。
从技术角度看,大多数公司手头的测试机都不可能那么全,基本上就是手头的测试机覆盖、云真机服务覆盖
从放量上可以做一些 buffer,例如在客户端放量可以分阶段放,通过埋点上报尽早发现兼容性问题,也是能降低适配成本的方案
1、安全审核
2、AIGC 评测
3、需求风险评估
4、case 生成
5、智能自动化(客户端、API)
6、智能单测
这么说没什么意义吧?和产品形态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中台、服务端类型的产品的研测比很高,但 toB、重交互的业务可能就很低
下次去成都约个饭,聊聊。成年人的一年就是这么复杂多变,压力巨大,负重前行已是常态
我也快 40 了
简单来说(不太准确),A 类是出国上学用,G 类是出国务工用
是的,这种回答看上去政治正确,但是又很难去具体的落地,比较空洞
现在的同学都是怎么了,我 30 岁的时候还是努力上进,积极勤奋的状态,现在的测试同学不到 30 岁已经暮气沉沉的感觉啊
建议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来作为试用期考核的目标并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