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也是工作流系统,我们自动化主要关注的是按照线上典型的工作流配置,进行工作流操作后,结果是否和预期一致。建议也可以从业务角度看下,实际用户使用的典型工作流配置是怎样的,进行覆盖。

    另外,关于封装配置这个,可以考虑封装接口调用时,所有参数都提供默认参数,用例只需要传个别场景需要,要用非默认值的场景,这样也可以减少用例的编写时间。

  • 看了你 2 个截图,有个数据挺有意思的:

    1. 你压测时,统计到的数据发送量是 860KB/sec
    2. 压测时,响应时间最小值是 3 秒多
    3. 你压测同时试验的时候,1 个请求大约 1 秒完成,发送量接近 460B/sec。

    有个数没对上:
    每秒传输的文件数,按传输量统计,每秒大概有 860*1000/460=1869 个。
    但按 qps 算,每秒完成的请求数不到 1 个。
    这个差距非常大,没太能想象出到底是什么原因(也许实际传的文件不是同一个?)

    建议可以试下:
    1、用同一台机器,在 jmeter 压测时,进行手动上传,看看效果(排除网络条件不同,导致的结果差异)
    2、在被测机上,也看下压测期间接口 qps 和响应时间数据,看和 jmeter 差距如何

    方便的话,建议你把 jmeter 的脚本贴上来,现在的线索还是太少了。

  • 建议可以把目光放长远一些

    看短期,关注的会是会不会被开,有没有赔偿。

    看长期,你可以得到了一个成长契机,以后发展空间更广阔。比如你可以借助这个能力强的人,快速获取到很多行业经验知识,少走很多弯路。如果合得来,还能成为你以后长期的人脉,后续你找工作可以借助他的人脉帮你内推。

    有些时候,想什么就会看到什么,最后就会变成什么。改变想法,路会更宽(有点鸡汤,但从个人接触的身边人看,这确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所在)

  • OA 打错字了?

  • 可以用前端组件库呀,比如 vue-admin-template。

    有别人封装好的,用就是,开发效率会高不少,代码也更容易维护。

  • 推荐 gidevice,稳定性比 tidevice 高,可以 github 搜一下

    我们之前云真机要保持 7*24 小时连接,用 tidevice 基本 1 天左右就要重启一次,gidevice 可坚持的时间长不少(具体多久忘了,应该超过 3 天)。

  • 看个人习惯吧,我自己更习惯通过手势操作进行后退。

    如果想新增标签页,可以按住 ctrl/command 键来点击新话题,这样会新标签页打开

  • vue 代码覆盖率怎么实现? at 2024年09月02日

    我之前文章里有提到,通过 nyc 命令可以插桩:

    你试下对编译后的 js,用类似的命令插桩下,看看效果?

    PS:我这个文章已经是 17 年的了,不确定现在是否还可以用,建议你到 vue 社区里问下,可能会有更好的答案。

  • 有插件可以做到类似效果:https://plugins.jenkins.io/rebuild/(只是网上搜到,实际建议自己试验下)

    另外,这个场景听起来,是暴露的参数过多,而实际构建其实只有少数几个典型参数组合场景?

    如果是,建议改为两端式的 job。用历史构建的话,如果找不到对应的历史构建,还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job1:对应少数典型参数组合场景,只需要选少量参数即可满足大部分需求。job1 的实际逻辑是根据参数选择情况,对应推断出 job2 所需的参数,并触发 job2 运行。
    job2:就是现在的 job,暴露所有参数,按需自定义。

  • 怎么才算是测开? at 2024年07月29日

    这里特指的是不碰业务测试的测试开发部门吧。不是所有测开都在这种部门,所以也不是所有测开都干这个事。

  • 怎么才算是测开? at 2024年07月29日

    这个看你未来发展规划吧。

    可以先看下有没有机会,去业务测试团队轮下岗,测 1-2 个项目体验一下,看自己想不想往业务方向走。
    如果想,那就逐步增进这块的能力,熟悉业务并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控制住业务的质量,以最终业务质量有没有提升为结果。
    如果觉得不合适,那就往开发方向转。开发里面也有基础架构平台或者研发效能平台这类开发岗的,你在测试平台的一些经验可以迁移过去,比完全从零到一重新开始好一些。

    还有一种,就是考虑弄个开源项目并运营起来,在行业内获得一席之地,这样可以获得更多机会,不完全绑死在你现在的公司、现在的岗位。

    PS:我听你的描述,连测试流程都不大涉及,感觉像是纯实现需求的开发,对于需求这块的了解还比较少?如果是,可以先在这方面提升一下吧。多和业务测试团队同学交流,了解整体测试流程体系,也培养下自己的思考能力,能从业务诉求里面提取出有效的需求,并设计对应的高性价比解决方案。

  • 怎么才算是测开? at 2024年07月27日

    从之前面试经验,现在会自动化测试(含框架封装)的测试非常多,有的 title 会是纯业务测试,有的会是测开。这个没有绝对,取决于公司定位。

    但一般来说,测开至少在开发水平上,搞个自动化框架、自动化平台是没啥问题的。不知道楼主这里的测试框架和工具是复杂到什么程度,不大好评估算不算测开。

    以下纯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在之前,测开有两个大的类别,一类是业务中的测开,一类是纯工具平台的测开。

    业务中的测开,主要就是稀饭说的 能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业务质量问题的人群 。这部分一般属于业务测试团队里技术水平比较高的,技术视野也广,能想到和落地一些技术手段来切实解决业务质量问题。常用的技术包括但不限于

    • 建立自动化测试(包括流量录制回放等)解决回归成本高问题
    • 建立造数据工具,解决部分特殊场景模拟成本高问题
    • 引入 mock 等技术解决系统间异常难以模拟问题
    • 引入代码覆盖率 + 代码与用例关联解决难以准确评估代码改动影响面问题等
    • 会阅读研发代码逻辑,有能力参与技术评审及 CR 并发现问题

    纯工具平台的测开,主要偏开发,主要是完成一些技术复杂度高的测试平台的设计、研发。这类在很多公司里也称为 “工具组”,一般只有比较大的测试团队才会存在,主要解决业务中测开日常需要兼顾业务测试,工具平台产出相对慢的问题。

    不过随着时代变迁,现在剩下的主要是第一类测开,大厂现在招的基本也是这类型的,既能负责业务测试,也能兼顾通过技术手段保障质量。第二类随着大的测试团队减少,以及开源平台工具越来越丰富,从零到一研发必要性降低,会越来越少。

  • 加班中

  • 之前在 toC 业务,基本是客服对接,然后客服过一道后再给产品,产品处理不了再对接测试 + 研发
    目前在 toB 业务,之前是有个单独的运营统一对接,现在没有这个岗位了,变为值班研发对接

    怎么说呢,道理上测试对接是有一定道理,但实际上测试人数少,负荷大,基本很难及时响应,所以实际操作上不大会测试直接对接。

  • 微信群、qq 群个人觉得都不大适合聊技术,主要是很难给很长的回复,多次回复又没那么多时间。

    社区里好的技术贴回复,基本都到了格式上要做些分点的水平,微信和 qq 里很难做到这个。

  • 我觉得两种不冲突。
    1、新需求每个需求一个 xmind,这时候可以写细一些,按重要程度分 P0P1P2
    2、新需求上线后,抽半天把 P0 用例合并到核心用例集里。后续每次迭代回归就跑这个核心用例集的内容。

  • 兼职,求教 at 2024年06月24日

    找做产品经理的朋友问下,看有没有啥社区或者资料库。

    不过像恒温说的,正式的需求都是内部材料,不大可能会让你收集得到。

  • 高中同学

  • 祝身体健康。

    不知不觉,健身停了大半年了。后面要重拾回来,找回自己的节奏。

  • 也是差不多,我们主要关注召回率、可用率和对用例编写效率的提升情况。

  • 哈哈,我第一次也是在这本书看到的。后面看《开窍》和别的书,里面也有类似的观点,所以记忆就越来越深刻了。

    《穷爸爸富爸爸》是本好书。只是我自己实在控制不住自己,做不到尽量只花收益的钱,少动本金。

  • 测试用例生成,这块还挺多公司在探索的。

  • 从 tps 的图看,3 分钟后已经停止发起请求了,但直到 7 分钟结束,持续有 http fail 出现,说明是一直在等待 http 请求返回,直到全部返回都收到/都达到超时上限自动结束。

    你把响应时间的图加上,应该就很清晰了。

  • 嗯嗯,确实是可以换。我想表达的是,不具备投资的赚取收益属性,因为卖的时机取决于自己的刚需,而不是涨了就可以卖。而且自住的,也没法通过收租之类的方式持续获得被动收入,只是在不断地付房贷。

  • 学习算不上,主要看一些理财书里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