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恭喜恭喜!

    建议先准备一些简单的小的点的思路(如楼上说的优化流程、增加基建等,最好是你自己测试时就觉得是个需要优化的痛点的,这样优化后效果有保障;举个例子,某个流程的测试,每次造数据都要 10 分钟以上走各种流程,这时候如果有个脚本可以一键造数据,提升就会很直接明显),然后找你的上级沟通下,了解他的想法吧。

    上级提升你上来,一般内心都会有一些希望你去做的想法的。要获得上级认可,首先要了解上级的想法,确保方向不要走歪。

  • 不好意思,我这边已经 5 年多没有碰过这个了,估计没法回答你这个问题。

    建议你到官方的沟通群里反馈下?

    PS:建议把相关报错截图信息也附上,光一个 “回放失败”,信息有点少。

  • 工作内容除了日常的测试,还需要兼顾一定的测试管理,项目经理传达的意思是,之前的管理主要都是做一些资源的分配,想让通过推动例会复盘的形式,实现测试工作的提质和提效

    这个目的,感觉怪怪的。一般复盘会应该是有明确的问题,要复盘根因,确认改进项,避免问题再次发生才开的,第一次听复盘会目的是 “实现测试工作的提质和提效”

    我理解这个是不是应该是一个内部的定期例会,用于一起去 review 看整个 QA 的目标(OKR 或 KPI)的进度和困难,以及不同的组之间做一些信息同步和交流分享?

  • 额,你这个不算单元测试吧。如果里面有一些上下游函数需要 mock 返回,你都不在同一个进程里,做不了,那你异常处理的代码会很难覆盖,行覆盖率会上不去。

    建议花点时间去学下 java 和 javascript 的单元测试框架,比你这么折腾简单,而且现在有挺多能生成单元测试的 AI 工具,上手不难。

  • | 是否需要将 yaml 格式的用例,转换成页面组件的形式进行编写呢?

    建议自己权衡吧。做成页面组件,好处是可以折叠省一些空间,以及对于小白友好,缺点是可能编写和查看效率降低(比如要知道某一步的参数,还得多展开一下)。

    | 当前 yaml 内容步骤过多的时候,自己看的都有些费劲。不知道有什么好方法去改进这块。

    做封装呀。参照 Page Object 把页面和页面上的常用操作封装一下,这样应该你的步骤应该就少很多了。

  • 个人能想到的,仅供参考

    1、换幻觉少一些的模型,比如最新出的 GPT5
    2、调用多个模型,只取多个模型都一致的结果(基本不大会多个模型在同一个位置有一样的幻觉)
    3、调整 prompt 及模型参数,减少模型自行发挥空间

  • 如果是我,我会先问项目落地情况、实际收益、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后面再进一步去深挖实现原理等细节。测开不像开发,落地会有产品 + 运营等负责,测开基本要自己负责落地,完成整体闭环的。

    另外,这里的量化指标,说实话,太工整了,很明显不是统计出来,而是自己拍脑袋估算出来的。

  • 34+

  • 97 年,如果还想拼,能拼,建议选能走得更远的 B。
    AI 目前在改变整个行业,甚至产品、业务本身都在适配改造,并且在一些业务上已经证明了其价值。虽然有一些吹的成分,但很多领域已经实打实地产生收益,甚至离不开了。

    想延长职业生涯,走得更远,还是往这个方向靠吧。

  • 打羽毛球,自驾游,打打游戏,补下觉

  • 想问下,所以崩溃率大概是多高?百分之多少?

    老功能不常用,所以没回归,但灰度或全量时用户会遇到,而且遇到得还不少导致你们崩溃率高。“不常用” 和 “崩溃率高” 两个有点矛盾。

  • 没有移动办公的需求,就 mini 吧。同样价格 Mini 配置更高。

    我很久以前第一个 mac 买的官翻版 air,主要是当年还有些热情带着 air 去图书馆啥的折腾技术,顺便骑自行车到处走走,在家里干扰会比较多。如果你没有类似情况,可以直接 mini。

  • mini 你还得算上显示器、键盘鼠标等配件的费用,air 就简单很多,还能带出去随时用。财力 ok 的话,建议 air。

  • 我是

    倒没有特别去挑选对比,只是这个最简单方便,题目也多。

  • 个人经验,一般会逐级分类:

    先按责任方分,主责事故(自己系统导致的问题)、非主责事故(其他系统出问题,连带影响到。比如机房网络挂了)
    然后主责里面再分,具体的类型,比如代码问题、配置问题、数据问题、人为操作问题
    根据具体类型,可以再进一步细分,比如代码问题,再细分为实现遗漏、实现不正确、健壮性不足等

    一般统计分析,分到第二层就差不多了,到达这一层就足够去定一些比较通用的改进项,预防高频发生的事故。

  • 自动化测试工具求推荐 at 2025年03月07日

    我想到的也是截图对比。这块比较容易做自动化

    如果不熟悉写对应的代码,可以用 cursor 辅助下

  • 职业发展的困惑 at 2025年03月07日

    是的。现在外包很多简历,以前都是做正职的,能力都不差(基本都是业务测试 + 自动化测试 + 少量专项)。没有 gap 的非常多,相比之下有 gap 的竞争力会低不少

  • 职业发展的困惑 at 2025年03月06日

    现在岗位太少,gap 2 年基本 hr 这一关就过不了了

  • 我用的是这个,在 cursor 里项目的根目录下执行,仅供参考:

    请使用python pytest、request框架,生成根目录下django后端项目对应的接口自动化用例到 api-test 文件夹中。要求:
    
    1、覆盖所有接口
    
    2、断言覆盖接口返回码、关键返回字段值
    
    3、使用 allure-report 生成测试报告
    
    4、一个接口一个py文件,py文件中1个用例一个函数
    
    5、合理使用setup和teardown减少代码重复
    

    生成出来的内容大概如下:

    当然缺点还是有,比如跑起来有些用例会报错,需要人肉看和修正,有些断言写得还是过于简单,需要人肉加。但从提效角度,省了很多手工活。

  • 确实还是会有一些 bug,需要足够熟悉,给到真正有效的指引,才可以快速和有效解决。但相比自己从零撸代码,省了很多力了。

  • 最近试了下 cursor,可以直接给 django 后台项目,生成完整的 python+pytest+request 的接口自动化用例(根据项目代码自动理解有哪些接口 + 生成对应的自动化用例 + 错误码及关键字段的断言)。这堆代码人肉写,至少 1 人天,用 AI 几分钟左右就可以生成出来,提效挺明显的。

    现在 cursor、trae 等深度结合 AI 的 IDE,已经可以做到用自然语言从零生成完整项目,且可以正常跑起来,还可以通过自然语言提需求,AI 直接根据需求改代码,给我震撼还挺大的。

  • 个人观点:
    接口自动化平台主要的限制,是整体设计是为自动化使用的,功能上会比较复杂无法方便的提供给非测试/研发人员使用(如产品验收),赋能能力会相对有限
    而数据工厂则更加纯粹,界面设计可以更简单,更便于推广给非技术人员使用

    以金融场景常用的创建一个系统内已完成四要素信息的账号为例:

    • 接口自动化:先调用注册接口,传入 n 个参数(注意,这里就是技术细节了,需要了解参数名 + 参数值规范),然后调用认证接口,获得四要素认证,最后返回认证通过

    • 数据工厂:一个按钮即可,返回创建完毕的账号名称 + 登录密码

    技术实现上,可以数据工厂背后实现就是调用接口自动化平台的用例来完成,只是包一个单独的前端界面,这样可以大幅减少维护成本

  • 2024 年终总结 at 2025年01月03日

    很顺的一年呀,羡慕

  • 2024 总结 at 2024年12月25日

    很圆满的一年呀

  • 我们也是工作流系统,我们自动化主要关注的是按照线上典型的工作流配置,进行工作流操作后,结果是否和预期一致。建议也可以从业务角度看下,实际用户使用的典型工作流配置是怎样的,进行覆盖。

    另外,关于封装配置这个,可以考虑封装接口调用时,所有参数都提供默认参数,用例只需要传个别场景需要,要用非默认值的场景,这样也可以减少用例的编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