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排斥付费,获得信息也需要花费时间,如果能花少量的费用直接拿到,双方都受益
咋突然说我收割,好歹你也搬出收割的证据再说....T.T 另外我也没有在任何其他人的群高调说过我去过阿里吧,而且意思就是去了阿里不能写博客不能建群...?这逻辑思维到底谁在搅屎棍啊..
搞技术付费不可耻,可耻的是打着不赚钱的幌子在付费。
换我如果真心想提供技术服务,那起码得五百一千起进群。哈哈哈,没有人的时间是白给的。
所以说想赚钱就认真赚,不想赚就避免被人白嫖呗,多大点事。
都是在玩收割。小菠萝也一样的,靠着所谓进过阿里,然后搞博客搞微信群等,并不是所谓的真正做技术。本事没人家高飞的百分之一,收割思想倒是先进不少。这个测试行业都是这帮人在搅屎棍,国内测试行业能起来才怪。(有一说一,但凡天天看这些人的博客来学习,大概率学不到任何东西,你学东西不看官网看别人博客??看微信群解答??能学到精髓??)但是收割说错也没很错,有人愿打有人愿挨,随缘吧,这个行业也就这样了。上当的人也不值得同情,尊重他人命运,放下助人情结,都是自愿的。
其实,要维护好一个技术群,有活跃度,并且不变成水群,是蛮耗费精力的事情。
为此我们还专门建立了一个闲聊群。
我遇到过非常多技术群,最后直接都变成股票,开车,键政,八卦。
所以之后我们就自己搞一个,并且也是大家共同维护。
培养用户习惯是很难的,但我们目前大部分情况是做的不错,大家很多时候愿意把技术和闲聊分开。
还有一些更加糟心的事情,T 一个符合群规的人,搞不好还会被挂到网上攻击。
老测试们都在玩收割了,无非就几个套路:
1.强调技术重要性,没技术会被淘汰(其实也没错,但是有传播焦虑的倾向,事实上他们有技术也躲不过被淘汰的命运)
确实离谱
多建点群,多搞搞活动,月入十万不是梦😀
我有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或者一些不理解的技术原理,目前都是问的通义千问,确实很高效。
现在资源竞争这么激烈的嘛
V 我 50 加群
我也要进群 v50
进群还有送钱…… 但凡自己有点动手搜索的能力,也没必要给这种搬运工钱吧,这种含金量懂的都懂,赚的都是焦虑钱
小菠萝那个不算干货,更像是入门学习的笔记,很一般吧,都差不多的
哪个群都差不多的,我就不一样,一个群都不进,进了有啥用?
你要是真想学习,还需要加群吗?问 GPT 都行
来个老司机开车群
to b 的?客户抱怨太多,那就加个客户验收或者灰度测试的流程,不过估计客户估计又会说没时间,这种基本无解;如果是 UI 操作层面的也能对付过去,更多的还是看产品和客户沟通是否充分。
所以,大家方向是不是搞错了,,我比较核心的问题是,,,项目出 bug,,应该是正常的吧,,不过,每次发版总出 bug,客户会失去信心,这种情况,大家是如何应对的。
就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产品设计稿设计是:未领取的券显示【立即领取】,已领取完的显示【已领取】,券只能给开通了 plus 会员的用户领取。那实际用户体验中就发现,显示领取的券点击后提示没资格领取,发起投诉。 就这个问题,从客观上讲,开发的提示交互做了,需求也是按照产品的来,测试这边针对这个投诉需要提单吗? 那肯定是要的,测试这边不要做决定人,把问题抛给产品嘛,他还是觉得投诉的人不值得关注,那就把 bug 关了
那你这需求是给开发服务还是给客户服务? 如果是重要客户,你这边不跟进吗? 客户的使用体验就是主观的,你不能用客观去思考。。。。该提的单子还是得提,让产品去拿主意,反正测试这边是很注重用户体验的,如果提了产品同意了,开发不改,那就是开发背锅
你说得这些没明确边界,没衡量标准,很难推动开发修改,另外,客户的使用感受也是非常主观的
你这里就用了开发的思维了,认为功能没问题就没有 bug。但实际上测试这边更多需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上去验证问题,功能测试的流程里是有【可用性测试】的类别,包括界面设计、导航流畅性、反馈机制等方面的测试。还有客户的吐槽也是可以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期望,并根据反馈进行改进的。 这些吐槽都可以提成【建议】级别的 bug 单,推给开发和产品,也可以让上面的人知道,这种不是功能性 bug
发布前遗留的 Bug 个数不是衡量标准,遗留问题定级是重点;我们发布版本之前都会针对遗留的缺陷跟团队进行定级,体验性问题以及严重程度不高的,发布前团队确定不改的,单独列举出来,在测试报告中标注暂时不做修复的原因;这样就避免了发布后,测试背锅的问题;你们跟客户合作的话,发布前测试报告可以邀请客户一起过一下,遗留问题客户认为必须要改的还是要改掉;体验性问题,测试没做记录,发布后被客户吐槽发现了,他们肯定会认为是 Bug,如果提前有个记录,就可以把锅甩出去
想清楚再动作,找投入产出比高的自动化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