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正常,它不像是前端展示的问题,重复关注算成了两个人关注我,所以应该是数据库已经有问题了
怀疑是脏数据,可能某些重试逻辑没做好前置检查就出现重复入库?
同意 11 楼的看法,就像我们做质量保障工作分优先级一样,测试用例也应该分优先级再定投入。
边缘的系统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做太多保障,因为它本身即使出问题也不会带来足够大的影响;对等的,测试用例如果是面向不怎么重要的地方,其实也可以分开来追求效率或者质量。
没必要以一个过高的标准统一要求所有测试用例,因为时间是非常有限,尤其是互联网两周发版是常态,不太允许全部用例都是高质量的要求。
个人感觉,测试用例的灵魂不在于字字斟酌明确,而是在于用例本身的结构(脑图结构)能否体现出一个有逻辑可理解的测试思路,让读者跟上这个思路并且能独立判断思路遍历是否完整可靠。至于繁文缛节方面的事情,一定程度上可以忽略。
好书 +1,书上有个微信号还可以加作者的微信入群,和一帮大佬吹水
我最近也做了类似 B 的事情,出于让外包同学多方面成长的初衷,我让外包同学尝试去做一做自动化,还做了好一些专门的辅导工作,最后结果是……
只能说,成长真的是个人的问题,作为外人不要想着自己能去改变什么,也没义务去帮任何人成长。尤其是每个人的 “个人强度” 还不一样,有些人很脆弱无法逼迫自己往前多走一步,但有些人却能越战越勇。并不是让大家去学,给大家空间学,大家就真的能成长起来,这一套理论在人的惰性前是完全无法经受考验的。
当然,除非你是他们的管理者,对他们的成长有一定责任,否则还是不要浪费时间(+ 浪费感情)了……
PDF Github 链接,有贴在文章开端部分。
请问有无线上直播和录播渠道?
有几个疑点:
实际中比较多的是第 2 和第 3 种情况
成都机会就多很多了,如果没有 base 限制倒是可以过去成都碰碰运气
fastmonkey 和 fastbot 都是同一个作者,前者更多是个人项目(完全不维护),后者是团队项目(作者在字节跳动)。
这么说确实是,不过考虑到 appium 本身的初衷,它留着一层中间层也无可厚非,因为完全没必要因为 windows 和 mac 而去掉它再维护一套;毕竟你也不能排除它用这台 windows,通过远程通信去 dump 另一台 windows 的控件嘛。
不过文章确实精彩
移动端框架搞中间层是为了屏蔽不同平台之间的差异,让 client 端使用同一套协议实现不同的平台自动化,相当于降低 client 端的复杂度,固定的 DSL 可以让项目会更好维护。中间抽象层的损耗个人感觉不大,就是 pc 端发请求到移动端的 server,server 调用平台接口实现。这里逃不掉一次通信,除了通信外其他的本地工作只要没 bug 都不会带来损耗。
楼主的想法是通过 adb 命令去 dump 控件,有没有想过 adb 命令一样会出现通信拥挤导致不可接受的卡顿延迟问题?因为这里本质上还是需要手机和外部通信,只是说 appium 走网络协议(http),adb 可以是数据线也可以是网络协议。
思来想去,好像本质问题依然还在?
做平台和用平台不是一波人,从来都是这样,习惯就好。
就看做平台这波人会不会尽快去找用平台的人拿到反馈然后赶紧迭代了
需要开发的专项测试工具一般是指什么:
如果想自己真的算有能力开发这样的工具,应该如何学起:
我的方法可能比较低效,找别人的源码就是一顿看,一切从抄袭开始,抄着抄着随着知识储备提升你就会意识到当前方案的问题,然后找到更好或者更适合自己需求的实现方案,然后再做一遍(在别人看来你就是在搞轮子,大家一样质疑你,就像这个帖子一样 )
我的老板一句话概括:对内不同业务方向,把控线下到线上全流程质量风险对应的质量建设;对外沟通研发产品运营,及时获取各种产运研动向以不停给大家输入。
活挺抽象,时间也比较碎片,老板更多是务虚而不是务实,但是务虚也有务虚的价值,不是每个人都有务虚的毅力和能力(想想你一天到晚都在开会,你开会得保证有意义,会后零散时间还要沟通、想规划、把关下属工作)。这些都依赖有前期大量务实的沉淀和思考。
从目标触发去考虑你要做什么事情。
这种情况总结起来就是,你也没必要把这个东西研究得多深,有个结果交付给上司就行了。
按匹配度排序,如不匹配则逐级下降:
第 1 和第 2 点基本上到手就能直接参考;第 3 点需要你们已经有建设目标才能找,结合楼主说的【不知道应该关注哪些内容】,我理解就是没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如果楼主所在业务内部交流本身也没提什么特殊的建设,那就先当做是常规业务去建设就好了。至于常规业务一般建设什么,这个网上很容易搜索到。
个人观点:
综合楼上观点,分情况讨论可能是这个样子:
大多数情况下,大家可能都是按照 1 去操作,有些业务形态真的复杂,那就只能 2,这些工作省不了。
一般系统设计接口是稳定的,如果频繁变动接口(mock 轻易就 break),我觉得可以质疑研发的接口设计水平。所以不太需要考虑 mock 要经常维护的问题。如果你能预见这个接口它就是因为业务迭代肯定会频繁变动,好像也没更好办法,因为你的被测服务可能也要跟着变动,那时候你也要被叫过来测试。这种情况先和研发探讨一下再做决定
找一份靠谱的工作,还是熟人介绍或者找猎头推荐比较方便
想学,但是每天卷到很晚,下班回到家可能就快 11 点了,很难强迫自己再学点什么了 😭 终究还是欲望不够强烈
昨天刚好看完雷军的《小米创业思考》,深深感慨能力强的人是如何不受任何外力束缚有非常变态的毅力和自控力去做事情,另外从书里也认识到商业化的一些基本考虑(如文中提到的供应商、成本计算、营收预期等)。感觉自己好菜
同意,测试配合协助解决问题,其实也是在解决问题。
如果精力时间允许,可以帮助开发缩小排查范围,这何尝不是在努力解决问题?有些工作,不是测试做就是开发做,它总得需要有人做。而最后找到有 bug 的代码再修复,只是解决问题的环节之一,甚至都不是最后环节(因为你还得复验,上线……)。
不要和开发站在对立面,只能说尽量追求统一的共识为更好的产品交付效率和产品质量去做努力吧
其实需要的考虑的问题就是:
曾经我也像你这么看待过 “架构师”,直至到后来我做抽象的事情多了一些,部分理解开始改变,其实觉得那些听起来天马行空虚无缥缈的建议也没有错,问题是当时的自己并没有跟 ta 同一层次的理解深度,又或者是 ta 的表达没有考虑到我的理解水平,最后相互都觉得水平好低……
还是多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吧,一切建议都应该虚心听讲,甭管建议是否恶臭,关键是换位思考、空杯心态。可以保留自己的判断,但不能一听到别人的意见就直接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