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一个测试的话,那就是什么规范和流程都没有,所以,最好的话,就是慢慢的建立起来测试的流程和规范。给一个建议,就是一定要加入写测试用例的流程,这个流程其实是双向的,可以给开发和产品看,然后也可以检查有没有需求遗漏。功能完不完善,都是很好的。然后周报的话,就看周报的目的是什么,本身就是同步项目进度的话,那就写一下这周大概干了什么,然后这周测的项目大概的进度就行了。
好吧,那你可以试试拉勾招聘?我以前用过感觉还行。小米附近还有一个公司,微派,听说也还可以,你可以考虑试试。
武汉的也有几家还可以的,就是离武昌远了,光谷五路这边就有小米,海康,以及其他一些中厂。不嫌远的话,可以试试。
自制力可以,够自律就不要报培训班。软件测试你学的下去,其实很快的就可以学会了,主要是你可能学的漫无目的,然后国内行情其实很卷的,而且,如果有能力,还是卷开发吧,卷测试没前途。
简单来说,就是你要记住你的定位还是测试,帮开发只是帮忙。不要轻易转岗,做开发,你什么优势都没有。就跟开发转测试一样,可能上手简单一些,但是思维方式等等都是有区别的。
业务上,尽量多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经验,能力到位了,就能判断出来了。工作中,可以跟开发好好沟通一下,说初来乍到,有时候 bug 指错人了,就麻烦转给对应的开发,并且评论一下,bug 是什么原因。你的本职是找出 bug,只要你测试之后线上事故锐减,甚至测试能力确实很强,开发也会认可的。bug 指错人不是问题,找不出 bug 才是问题
系统每天访问人次应满足 100 万人这个我觉得不能均摊到一整天吧,那样太理想了,建议设计一下波峰,比如从上午 9 点到晚上 21 点这个期间的访问量占据 80% 的访问量,会更符合实际一些。
一些公众号或者博主会自己建群,比如菠萝总或者 A 佬,可以加,不过大多数情况下,群里划水、闲聊居多。不是很有价值
先是客服,然后测试复现,判断是 bug,就给开发,判断是体验性问题,就给产品,或者直接话术回复。
去其他地方的子公司吧,30 岁其实还好,还可以冲几年,外包没有上升空间啊,子公司还能试着冲一下。一直干外包死路一条。
现在手上一个 offer 都没有,刚转正,好几个月没面试了
只能这么说,对于少部分的人来说,还是可以追寻机会的,总是有公司会扩张的,会招人的,只是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现在的行情平均线太高了,所以不好找工作。
能力,时间有限,围观一下。
从我的工作角度来说,搭建 Jenkins,然后每天自动构建任务执行接口自动化脚本。然后这样就算评估测试范围的时候漏测,脚本覆盖的核心场景没问题,就不是大问题。因为还有可能会遇到开发觉得改动不大,未告知测试直接上线,导致线上 bug 的,也有改动特别大,需要全量回归的。有这个每日自动检测接口之后,省心多了。
能够交叉测试无疑是最合适的。但是出于人力以及工作经验的问题,一个人跟项目会比较方便。
一定方向的深挖,跟业务经验相结合吧。比如大数据方向,了解数仓,了解 Kafka,mysql 这些数据侧的专业能力,加上数据分析的业务经验,比如 uv、pv、留存、用户转化等等。
也可以回老家县城的事业单位或者国企继续当开发吧。我老家电厂也有 it 部门,有点技术,又有点关系,也差不多能混进去。
发现 A 佬,拜读一下佬的文章,把历史帖贴出来太贴心啦
我补充一点吧,大家都聊的是技术,但是实际上,业务倾向也是存在的。现在技术层高到不可替代的还是很少的,大多数的工作其实可替代性很强,通俗的说,大家来来回回干的都差不多,这个时候,其实业务方面会有一定的影响,比如我这个岗位其实就挺在意是否有 sdk 数据埋点的经验。楼主的在简历的项目上可以一定程度的体现业务倾向。举个例子,如果你有丰富的金融行业或者银行项目经验,那么金融行业的互联网公司就会更倾向于录用你。当然,这都是我个人的观点,仅供参考
只能说国内 AI 潜力巨大了,未来可期
外包的水平稂莠不齐,加上频繁更换人员,很难说,产品的质量能有所保证,基本上是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如果想要在行业较为长久的发展,也不能一直做外包,还得是去自研润。
招聘也是有周期的,第一周的面试基本都不行。客观来说,也得领导确定好公司的发展趋势,能有多少个坑位,然后,开始招人,会一直持续一段时间,等一季度中下旬的时候才开始招人比较多,也就是 3 月中下旬的时候。Q1 绩效考核这个时候人力资源就会冲绩效了,那时候面试会多的多
一、无法复现,就先记录下来,方便后续追溯。
二、你梳理一下自己的测试用例,确认是否用例覆盖完全
三、查看 bug 的时间节点是否有其他人的异常操作,可能是其他人在做了什么,只是你正好在那个节点被影响到了。bug 的根源不在于你那。
心态放平就好,没必要考虑太多。焦虑的内耗自己,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未来的事未来再说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