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
其他:
高级:
本帖长期有效昂!!!感兴趣的同学快来看看
公司开发人员参与度不高(可能认为就是形式会议)
大概率是参与各方不理解用例评审的价值,这里影响因素很多,一方面是参与方意识和理解不到位导致对这个会议不重视,另一方面是主持人主持得不好让大家犯困了。个人感觉很重要的点,这个会议不能开太久,最好控制在半小时内,一小时已经有点难顶了……
在技巧上,可以把这次会议当成与研发的交流会,在会上问研发对本次测试最关注的点在哪里,他们希望测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想,再反过来去补充用例或调整优先级,让各方参与进来的一些小技巧。(产品一般好像没什么必要参加,至少我参与过的评审都没有产品)
测试用例过多,评审时间长效率低(是否可以筛选出部分用例进行评审)
这个是要筛选的,用例评审不是流水账,重点是体现测试思路,其次才是曝光测试执行过程。一些很常规的、共识性质的测试用例就没必要啰嗦,比如核心路径和普通异常测试等。也不用啰嗦你每一步是怎么操作(除非真的很复杂有信息量在里面),大家也不是傻的,自行看一下就能理解。
至于如何才叫重点测试用例,就要看需求来说了。
无法感知到评审用例给整个团队带来什么(收效甚微)
这个很难用数据来衡量,一般是看大家对用例评审的口碑和满意度,如果大家真的觉得不行,那言语上都会抱怨这个东西,如果大家觉得听了很有意义,对研发来说补充到没考虑的场景提高程序健壮性,对测试来说提升了影响力并通过评审找到了 “测试的感觉”,那就应该让它继续开展下去。
在专门的测试团队中做测试
我理解这种是测试同学属于一个质量保障大部门独立运行,测试同学以资源小组的形式打散到不同业务中去支持业务发展,与业务线的产品研发不在一个大部门中。
在开发团队中做测试
我理解这种是测试同学跟业务绑定,和产品研发同属于一个团队。
总结:我更偏向于第一种,因为第一种才真正代表着质量保障团队在发展壮大,测试同学才可以跟着大部门水涨船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单打独斗是非常难做出彩的,长期来看少了对应指导也会让职业中后期产生认知和视野上的劣势。
4 楼回答得很棒,我做个精简版:
细节纠偏,radis -> redis
其实还好啦,代码文件拉下来就 2000 来行,一大堆注释和增加可读性的空行,实际代码感觉不足 1000 行,拿两个小时出来专心点看一看,把过于细节的部分省掉只看核心,就是纸老虎了
招招招,只要是素质好的全都要,HC 很足呢~
尝试以相对狭隘的视角去理解题主的问题,限制在小的范畴去回答。
理解业务形态,针对性做建设
不同业务形态对应不同的质量风险或测试难点,如图文资讯、视频直播、电商购物必然意味着不同的前后端问题类型,深挖所负责的业务全链路,每个环节上研发做了哪些技术工作,再来看这个技术工作是否合理,做体系化(“体系” 这两个字难度真的很大)的建设和查漏补缺
不标准不规范的地方会引入混乱和沟通成本,找出并解决
比较好下手的就是研发流程,狭义上我们说需求提交、UI 设计、技术评审、测试评审、技术开发、研发自测、测试执行、灰度上线、全量上线、线上监控等等的环节,从人工执行的环节下手,做好各种标准规范去约束混乱的自发行为;再拓展一下,可以细化到每个环节的具体,比如编码实现环节,施加质量层面的编码规范(数据信息的安全隐私、组件使用的姿势等等)
研发效能提升
其实质量或测试本质上就是研发效能的一部分,拓展一下其实可以把研发效能也纳进来。是否有更好的工具平台来提升研发测试体验,如全链路日志检索平台、接口自动化平台、用例管理平台…… 这些平台数不尽说不完,还是要看研发测试的痛点。另外一些就是测试提效或测试深度,如接口抓包 mock 平台、UI 自动化框架、monkey 工具……
针对社招同学的话,基本都需要 3 年到 5 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如果年限不足也没关系,我们看实际能力灵活看)。
校招同学当然就没有年限要求了,有实习经验最好~
求大佬帮忙吸引一下人才
就是 4 楼的意思。因为审核导致我没法及时回复,但是我又想回复别人,难道用户还要用笔记本记一下我几个小时后再上来论坛给别人回复消息吗
2
我们没有广州岗位哦,业务测试的兄弟团队有广州岗位,不知道你是否感兴趣
同意一楼的观点。
测试开发发展路线有比较多,有的是业务研发出身,后续转到质量中台做测开,再慢慢带团队;有的是纯测开出身,做质量效能工具平台慢慢成为大的质量中台;有的是业务测试出身,对业务测试常见痛点有所了解后逐步向测开转型定点做工具平台解决质效问题(个人觉得这一种是最适合多数人的路线);
你既然都没有经济压力了,何不放飞一把,怕个啥,大不了多啃几个月的家底。趁着早期职业激情比较充沛,赶紧找下家吧,不然就是温水煮青蛙了
想知道薪资分布与行业背景分布的关系
工作生活大多数时候应该是无法实践的,有害的刻意实践一定要避免。
另外,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整理阅读笔记并定期回顾,尊重自己曾经在阅读上花的时间,至少在需要的时候能通过笔记快速回忆要点
有这个打算并且正在实践,以前看书不留下笔记,最多划划线(但是不会去回顾),现在开始留下点子文档,一来方便回顾只是,二来方便二次阅读追加理解
认真看完,打卡~
多多少少还是会有,就是程度的多与少或深与浅(大部分时间我觉得收获度不高),今年期望通过一些读书的硬性指标来逼迫自己改掉这个毛病
为了达到月均一本的目标,经常会潜意识选择一些易读低难度的书,避开几斤重的硬核经典书
如何定位自己,得看你如何认识自己。
(以上可能有所偏颇,仅做举例说明)
对自己问完这些问题,拿到自己真实的答案,其实已经能大致判别自己当下是否能走技术路线,或者未来有无机会走技术路线。
当然,不要被周边的言论限制了想象力,虽然实际生活中确实很多质量保障的高管是研发出身,但并不是全部都是,依然有部分是业务测试出身或者测试开发出身,殊途同归,起点和成长路径不一样而已。本质上,早起拼的是硬核业务技能,后期拼的往往是通用上层软素质。
我个人的豆瓣上标记了几百本书……
其中很多都是硬技术和软技术相关的高分书,真的去到了 “书荒” 的同学可以去翻翻看看有无合适,我比较懒自己只能一个月看一本。
我的观点有点接近 10 楼,虽然不至于那么功利,但工作之后最缺的确实是时间,看书要把时间投入和收益考虑进去,尽量多看对生活工作有利的少看乱七八糟的。如果已经把看书融入到日常生活分分秒秒当我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