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把你的 jenkins 打包 html 报告那部分配置截图发下?
我记得 html publisher 这个插件是把配置了的目录内所有内容都拷贝一份进行存档的,具体配置不大记得了。报错的那个 C:\DumpStack.log.tmp
应该不属于你 html 报告的一部分吧?如果不属于,说明你配置有问题,把一些无关的文件也纳入了。
找到 1 个看起来有关的官方 issue ,大概指引是有垃圾数据导致:
https://github.com/allure-framework/allure2/issues/1174
另外,看官网,配合 pytest 生成报告的命令好像不是你发的那个,而是 allure serve /tmp/my_allure_results
。你可以换这个命令试试?
https://docs.qameta.io/allure/#_pytest
然后 allure 提供的 BDD 相关注解,官网没提到 @allure.epic
,你截图里有写。不知道有没有关系?
https://docs.qameta.io/allure/#_bdd_markers
个人观点:
1、既然有这想法了,可以考虑出去面试一下,了解下行情,也是对自己能力水平的一种校验。担心直接投简历会被 hr 发现的话,可以找朋友内推试试。
2、即使继续留这家公司,也可以争取向上走,比如带带团队、做些公司核心项目什么的,让自己变得更核心,能力更强。
有时候,焦虑源于你对现有工作太过游刃有余,所以有太多时间去思考。当你在持续上升,保持着优势时,你就不会那么焦虑了。
从截图上看,你 Archiving
的第二个是把整个 C:/
都打包记录到指定目录,这范围太大了吧?
C 盘会有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很多相关文件,其中不少文件都是有进程长期占用的,所以遇到这个报错不奇怪。根本原因是你范围有问题,不应该打包整个 C 盘的内容到报告目录里。
人工查看是否有重叠等现象,场景比较多的时候,这块的工作任务会比较重
之前 mtsc 大会有见到过这方面的议题,通过把值设定为所有语言下翻译的最大长度 + 页面自动遍历 + 图像重叠检测来处理。具体的你可以到公众号发送 ppt ,找到存历年 ppt 的网盘,搜索 全球化 这类关键词
你这块是排查定位所需数据的聚合方面的问题了,如果前后端本身有日志聚合服务(如 ELK ),记录下时间段,上去取即可。如果没有,只能因地制宜自己想办法弄。
前端到后端的,4 楼已经说了,就不重复了。
后端内部的,做个脚本 ssh 到各个服务器一个个去捞也是一种办法,当然直接聚合到 ELK 是最好的。
本质上还是,作为一个人要从哪些地方定位,那就把那些地方的信息都聚合起来。这样聚合后,自动化或者手工测试,定位问题效率都能提高不少。
所以走查询接口在能查到需要字段的情况下,我觉得是更符合业务测试场景的一种方式
这里有一个点,校验数据库数据 != 不测试查询接口逻辑。只是把 写接口->读接口 ,进一步拆细为 写接口->数据库验证, 数据库数据->读接口验证 。拆细的好处校验的内容更独立,失败时排查范围也更小(读 + 写 fail 时,你还得通过查库来排查是写的问题还是读的问题)。
所以在符合业务测试场景方面,两个是没差别的,差别只是要不要多做数据库校验这一步。
在手工校验的阶段,是会人工去数据库比对一下数据的,但是写自动化脚本时还有没有这个必要
这个说实话,看实际业务和自动化脚本可以投入的成本有多少。从最严谨的角度说,查库会比不查库更独立,适用范围也更广(特别对于查接口没有那么完备,或者写和读并非一一对应的情况下),问题定位也更高效(比如 fail 时,可以把范围缩小到只是写接口有问题)。但如果说可投入成本有限,且查的接口也确认可以满足,外部业务都只会通过接口而不会通过数据库获取数据,那仅在接口层面确保写和读保持一致,不校验数据库的实际数据情况,也是可以的。
写自动化脚本有没有必要做数据库校验,取决于你是否信任没有校验数据库的脚本的执行结果,是否可以明确认为写 + 读组合逻辑的正确就可以认为功能正确。如果能信任,那就没问题。
个人理解:
1、根据你这个业务描述,mysql 和 es 都分别有存储,而查询接口很可能只是查其中一个库,另一个有可能就没提供查询接口?这种情况下,只通过查询接口,校验会不够完整。
2、我们以前是因为有一些入库操作是没有直接的查询接口可查的(比如日志表、流水表),或者查询接口查出来的不一定全(比如一些非业务系统用到,但大数据要用到的审计字段,创建时间、创建人之类的),所以要做数据库校验。
3、最主要的点,是数据库校验是对写接口逻辑最直接的校验方式,毕竟写接口的逻辑本质就是在写入数据库,而查询接口已经是另一段和写无关的读逻辑了,为了性能有可能先读缓存,后读库。在极端情况下有可能两个都错在一个位置(比如代码逻辑都映射为 1=false,实际数据库定义 1=true),反而最后看起来是对的结果。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基于数据库数据进行处理的下游应用(比如大数据报表)出问题。
挺好,perfdog 付费了,这个也可以顶上。如果能附上完整的源代码,整个方案就更易用了。
问卷末尾有提到,如果有 ppt,ppt 可以单独提交邮件到 topic@testerhome.com 邮箱,邮件名为 公司 + 议题名称 。
有点没看懂,这个文章想表达什么?职场 DIY 是啥意思呢?
好有才
我理解不是过度神话,可能是有很多人把它当做银弹了。把提高效率=自动化,没有根据实际项目去评估投入产出比。
其实视野大了后,提高效率的手段会多很多。比如多用靠谱的代码自动生成工具,有效减少手写代码的 bug,测试用例也可以精简不少;架构设计上减少重复,减少变更后要验证的范围,也能提高效率。只是确实会有一部分测试,视野只看到手工测试,提效想法就会局限在怎么让手工测试执行得更快,自然就会觉得能让执行速度大幅度提升的自动化非常好了。
我觉得不如楼主补充下,为何会觉得自动化被过度神话?是看了哪些资料产生这个感觉?
PS:金字塔的图印象中 2-3 年前已经改为菱形了,因为绝大部分互联网公司是不可能做那么完善的单测的,投入产出比相对高的是接口层的自动化。不知道你看的是什么时候的文章?
嗯嗯,明白你的目的。从目前工具上,暂时没接触过有这样功能的工具。
建议你可以换一下思路,用类似 page object 的模式写用例。每个页面用到的元素记录到 page object 里面。你写用例的时候直接用就是了,也不用用例里各种 find element 。
从功能上,你把 dump 下来的页面结构 + 截图保存起来,使用时代替实际实时抓取的值,发给元素抓取工具,是可以做到的。只是这个功能可能并不是核心功能,所以一般工具没做。
看下你环境变量里,JAVA_HOME 配置的到底是啥?appium 都是问系统拿的值,这个值不是凭空出来的,一定是某个地方配置出来的。
另外,也说明下,经过命令行敲 java
和 javac
命令可以直接调用对应程序,是通过 PATH 这个环境变量来实现的。这个和 JAVA_HOME 这个环境变量是完全独立的,没有强依赖关系。java -version
调用到的 java ,不一定是 JAVA_HOME 配置的 java
。举个 linux 里面写法的例子(忘记 windows 下环境变量的表示方式了):
export JAVA_HOME=/user/jdk16
export PATH=$PATH:/user/jdk1.8
这样配置下,你用命令行调用 java
命令,用的是 1.8 的(PATH 里面配置的值),所以 java -version
也是 1.8 的。但 JAVA_HOME 却是 16 的。虽然很多教程都会教配置时 PATH 里面不要配置绝对路径,应该配置 PATH=$PATH:$JAVA_HOME
来引用 JAVA_HOME ,但如果是程序自己配置或者其他人配置的,这个就没法保障了。以前用 jdk8 的官方安装程序,貌似只会自动配置 PATH ,但不会配置 JAVA_HOME 的。其他版本的 jdk 没怎么用过,不清楚。
shell 下面通过 env
命令就可以列出所有环境变量的名称和值了,我排除环境变量的值是否有错误,经常用这个(shell 在不同运行模式下加载环境变量的顺序和位置都会有差异,命令行能正常调用的命令,jenkins 的 shell 下就是提示找不到,这个非常常见,需要用这个 env
命令列出所有环境变量的值供排查)。windows 不知道有没有类似的命令,其他人知道的话也可以分享下。
赞同 2 楼观点。我们的编程题很简单,把一个字符串按指定的符号转换为字典这种数据结构,大部分人不至于没有任何思路。考察的其实就是编码熟练程度,以及思维是否足够严谨(比如一些判空的点会不会遗漏)。
再者,测试作为一个技术岗,掌握一些技术岗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数据结构、算法),也挺正常的吧。虽说大部分算法都被基础库封装好了,但有些特殊场景的算法还是得自己写的。比如通过遍历 xmind 所有节点获取测试用例数及测试结果统计,就需要懂遍历算法。有时候开发可能也会用一些算法,你不懂可能就看不懂开发逻辑,可能设计的测试用例就会遗漏一些重要的场景。
从你这些回复看,你在测试这方面的工作经验接近于无,基本都是自学,没什么可列举的项目成果。
这种开发转测试,并且是通过找新工作转,是会很困难的。给几个小建议:
1、现有公司是否有机会转,有机会先在现有公司转,会方便许多。
2、稍微降低一些预期,外包也找个相对靠谱的去试试,先积累经验。一般非外包岗位,社招都是希望招到经验对标的、学习积极性强的,只有应届毕业生会相对不那么要求经验对标。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成果展示,这个始终是硬伤。
3、看你现有经历好像和图像识别算法之类的有关,如果确实有学到一定深度的话,可以项目里补充上你对这些算法的实际项目经验,试试一些大数据或者算法测试岗。这部分岗位有相关开发经验是很大的加分项。
问几个问题:
1、最终质量上,有因为时间被压缩导致的线上故障什么吗?——如果有,可以借这个对上级多说下,原因是因为时间被压缩太厉害
2、研发周期长,是指经常超时提测吗?超时率多高?——这个看是否有项管或者这类管理项目进度的角色,没有就相当于你和研发的上级在关注,可以向这些干系人多反映下。
这个情况我理解核心就是 1 楼说的,从上而下不重视质量这个观念是根本。多给上级和研发同级吹吹风,先思想上获得支持;然后是制度上,提测超时率(非需求变更引起)、提测打回率(提测后冒烟都跑不通的)统计一下,作为开发转正标准或者绩效的一部分,落到实处。
还有一个点,看研发团队里是否有一些比较有追求的人,自己会把控好自己工作的质量,这部分人可以多表扬,让大家多看到,让他们能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因为现在是理念上的差异,要改变要做好周期长、部分人消极应对、离职甚至反对的情况。所以得先和你的上级达成一致,才好继续往后推行。
这块没研究这么细。
最后的工作经历有点没看懂,你最近这份工作做的是开发还是测试?项目描述像是专业做测试,但工作经历主要说的是开发,有点对不上号。
难道性能测试只能通过工具来做?
大部分情况下,用工具做会简单很多。写代码也可以,但你要写不少代码,比性能自动化多不少。而性能测试对于工具的要求其实比较通用,所以大部分工具本身可以满足,不需要从零写代码。
另外,性能测试工具,一般指的是发起压力的工具(如 jmeter)。实际完成性能测试,还需要监控排查的工具(如 jprofile、grafana)。你说的死锁什么的,要通过监控工具来找。
性能测试需要掌握一些什么?
你这个要了解的是 “性能测试怎么做” ,相当于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楼上说了不少文章,可以去看看。
作为一个突然被告知做接口的性能测试的小白,有点不知道怎么下手了
想系统入门一个东西,不要靠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可以找到的是最热门的,但不一定是最系统的。一般技巧都是热门,但概念理论都不热门。所以你需要的是找一些系统点的课程或者书去学习。
上次(2019 年)参加广州测试沙龙分享后最大的感触,就是大团队做的事情和我们小团队的很不一样
小团队做得好且愿意出来分享的真的很少。下半年广州计划再来一次沙龙,有兴趣来分享下么?
这个我觉得不用担忧,你有一线大厂背景,不至于找不到工作,只是怎么找到适合自己(特别是薪酬待遇和发展空间)得花点时间。只是提醒一个点,要留意下除了使用大厂的提供的工具外,也留意下,即使不使用大厂给的,自己用外部开源工具也可以搞起来就行。一般外面其它中小厂面试大厂出来的,会特别关注这个。
另外,你如果后面计划是转开发,建议一开始就做开发。测开和开发虽然都会做开发相关工作,但测开关注的是整体方案和是否满足团队需要,要能给几百上千的测试团队乃至研发团队提效,相对更偏广度;开发会面临更多的系统复杂度和业务频繁变化挑战,要给千万甚至过亿用户提供服务,做到高可用和高性能,偏深度。两者往后走差别会越来越大。有可能到时候你的测开经历,到时候找开发岗位,会不如走开发好找。
不知道你 offer 是否会参与业务测试,还是专注做工具平台。如果是后者,估计你找业务测试也不一定好找,因为这方面经验比较少。有机会还是尽量也参与下业务吧,业务才是根本。
从你的需求看,你不满足于模拟,对真实度要求很高。说实话,这么高的真实度,除了真实在那个地点有一个网点外,别无它法。然后手机能请求的,电脑一定也可以。这样就不局限于手机,可以看各家云厂商的机房都有分布在哪些城市的,在各个城市的机房都开一个虚拟机,当做当地网点。不过机房网络和移动网络的路由还是有差异的,无法真正做到一致。
但我觉得你是否可以换一个思路,不一定要主动发现(说实话,日活高的话,主动发现和监控发现差别也不过几十秒,甚至只要几秒。从发现问题角度,没啥差别,这几秒你也不可能完成回滚或者重新上线),而是在影响更小的情况下完成数据采集,以及快速响应解决问题?
如果按这个思路,数据采集可以这么做:
结合地域流量控制的灰度发布,只放指定城市(可以通过 ip 过滤)的 xx% 流量,看监控数据是否有波动预警
解决问题可以这么做:
多准备几家 CDN 厂商,发布时同时发布。日常流量策略优先给在当地表现好的厂商,少量给表现一般一些的(作为监控手段),如果发现监控有问题,立马调整流量策略,增大到其他备份 CDN 厂商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