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身体啊兄弟,循序渐进运动,其实保持健康的话就是控制心率的运动就好。我自己就买了条心率带,一边跑一边看,防止自己拉得太猛心率过高猝掉了
是啊,不太好搞啊。这些信息从哪个方面看都不会公开
我健身十多年了,如果不是特殊周期基本一周两到三练,多的就四练,都是带一定强度不划水的训练,偶尔跑跑步有氧(早四五年配速在 4:30 左右,现在跑得很少配速一般 5:00),仅供参考:
所以这个才搞成了兼职,让别人帮忙找数据(一个灰色的过程)
小学同学(我是认真的,不是开玩笑)
同 5 楼,大家常规操作都是一个需求一个 xmind 用例集,用例包含优先级,需求测试完成后要评估是否将需求用例抽取部分或全部加入回归用例。
所以回归用例又是另一个 xmind,最好也定期评估一下,一些比较稳定不迭代的功能就从回归用例中剔除。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有些帖子本就是一个相对负向的价值观,但是在辞藻逻辑的包装下,一时半会找不到 ta 的漏洞,如果人自己的信念本来就不坚实的话,就非常容易被影响。
举个例子,假设我是一个卷又有点卷不动,但是又还怕不跟着卷要被淘汰的人,我看到那种传播 “社会是不公的,我受到的待遇也是不公的,不是我的问题而是别人的问题” 一类的帖子,就很容易被攻陷,从而被同化,然后接过接力棒接着鼓吹这种理念。
人是倾向于不找自己的问题,因为去承认自己有问题更难,大环境确实有问题,但不能什么问题都归因与大环境。躺平也是选择,卷也是选择。我追求更高的经济回报,我要做更多的产出,那我去卷,接着说我影响了别人的躺平,真的很怪。既然是想要躺平,有何必去介意别人卷对你有影响,那只能说这不是真正的躺平,这是既要又要。
至于 “月亮还是国外圆”,首先我没出过国,我了解到的也确实是国外的薪资更高。身边有些案例,以前认识的老同事(研发测试产品都有),走的路径要不是 “进入大厂->内部转岗到国外岗位->定居(新加坡为主,Tiktok)”,要不是 “房哥房姐->变卖所有家产直接移民”。我相信前者成功率会更大,如果不喜欢国内,我觉得是可以博一把离开,那就从提升自己的能力去进入那种有机会的企业开始。
是不是参会人一定得演讲?我对这一块没经验,我只想去做个听众是不是不匹配这次活动 😭
裁员是公司级的,招聘是团队级的,两个不一定有直接关联
2 楼说得不错,如果你想抛开具体业务,来判断测试工时估的是否合理,就看 开发评估工时 除以 测试评估工时
满分推荐,很适合咱们这个行业:《知行:技术人的管理之路》
只能说脱离了新手水平,在普通商健也就是比路人好一点点 。体重 73,基本不练卧推,历史卧推最好也就 80 出头,蹲 130,拉 160。
正常上下班工作,一般一周蹲拉一次加看情况额外蹲一次或者搞搞实力推 or 负重臂屈伸吧,本质还是练得太少了,力量涨不动……
最近上班强度很高,我都已经差不多两周没训练了……
我尽量保持一周三到四天力量训练,每次 40-50 分钟(其实我也想更长,奈何工作真的没时间)。
有时候忙一点一周就练一两次,但是要保证有足够强度和效果。
健身真的是我最有意义的爱好之一,力量训练的时候一切都会忘记掉,只会看我现在能蹲拉多少,我做功够不够,我是不是比同体重的人力量更牛逼。
一般说的全量回归,就是整个完整的回归用例集走一遍。需不需要,取决于这个版本的需求或变更风险有多大,越大越是要多测试。
基本流程的冒烟 + 本次需求的所有用例,不叫【全量回归】
去了解 k8s 和 docker 这两个东西的定位和应用场景差异,你就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这类务虚的岗位相对危险,最好想清楚,如果职责不够大,容易越做越小,要谨慎考虑,除非没得选。我见过一些质量管理岗位,最后要不还是转回业务,要不团队解散自己走。
没有,这么时髦的东西 ,咱们哪里敢用
哈哈,我一度以为是这个是小号,你说的应该是香蕉君头像的号,和我一样的想法
能折腾是一个很大的优点
不一定有用处,但是如果 ta 写了,我就可能会问一些相关的问题。其实是有好处的,引导面试官来问,就可以回答预先准备好的答案。
但是 BUG 多或少和个人能力强弱没有明确关联,主要取决于产品的复杂度和基础质量。
很不错,敢说敢刚,非常欣赏你。
社区里本质上就没有什么大 V 一说,但是人们总是喜欢把一些经验比较丰富的前辈捧得比较高,作为自己的发展标准对齐,有点捧臭脚的意味,不太喜欢。反倒是我自己在这种氛围里面,时间长了有时候不敢乱说话
如果方便透露的话,我对裸辞之前,算过一些什么账,比较感兴趣。
到现在可能已经亏了 20 个 w,一年白干,那些钱我早已经当成是没了
一句话建议:不服输,多折腾,强迫自己去接触更难的事物,从而提升自己的耐受力强度,这其中要注意不要迷路,偶尔要回过头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出一些很傻逼的选择吸取教训。
至于怎么做,各类鸡汤案例,高飞给得很足了。
想发展就得折腾甚至折磨自己,千万不要只想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