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 - 本地生活
京东 - 商城前台
优酷 - 支付中心
携程 - 商旅研发
博彦 - 微软业务

ISTQB 认证高级测试经理
2010 - SDET, Microrsft, Redmond, Seattle

  • 一、你需要什么样的人

    1. 团队的组成是丰富的,有全栈工程师,有业务专家,有热爱测试的,有热衷效能的。
    2. 你对这个人的需求是什么,我不觉得这个人有问题,反而是你招聘的需求要写清楚且明确告知我要业务测试。
    3. 技术是必须的,只能做黑盒的测试帮我解决不了什么团队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无用论的误区

    1. 测试左移及测试工程师左移,需要对软件架构、设计有足够认知,才能在早期规避风险。
    2. 提效也不能指望他人,当你需要其他人的时候我为什么需要你。
    3. 技术方案听不懂或一知半解,测试充分性会打折扣,场景遗漏。
    4. 测试需求来源测试本身及产品,可测性、异常、mock、造数等,没有比自己开发更贴合自身的需求。
    5. 全链路的问题排查,浏览器、域名、网关、vipserver、hsf,mq 等。

    三、当前组织的形态

    1. 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堆人会加大成本。
    2. 研测比之间的权衡。
    3. 裁员重灾区。
    4. 产品复杂性提升后,测试复杂性也在提升,不靠技术手段,你解决不了。如果不需要,去大厂锻炼锻炼,开阔一下视野。没吃过猪肉,至少也得见过猪跑。

    附赠
    作为测试工程师/测试开发工程师,不懂测试是肯定不行,但不懂技术也不行,至少在我团队必须懂技术。

  • 一、通常都是针对提测,打回也是不符合提测标准,比如:

    1. 单元测试未通过。
    2. 静态代码扫描未通过。
    3. 自测用例未通过。
    4. 产品验收未通过。 (1 和 2 因修 bug 引起的,不算,但是测试准出要卡住)

    二、一旦进入测试阶段,那都按 bug 处理,因为涉及的因素很多,比如

    1. 团队能力成熟度。
    2. 项目性质。
    3. 核心/非核心业务。
    4. 组织意志。

    三、比打回更重要的是带领整个团队提升质量意识,形成质量文化。

    1. 线下质量提报。
    2. 线上质量运营。
    3. 过程质量跟踪。
    4. 质量可视化分析。
    5. 代码质量减少低级问题。

    四、质量体系的重要性

    1. 流程上可以持续进行过程改进和缺陷分析。
    2. 测试左移、右移标准建立。
    3. 质量通晒,周报/双周报体现各团队的差异。
    4. 共性问题分析及治理。
    5. 专项/横向或某些疑难杂症/技术攻坚。(我很讨厌专项和横向这两个词,听了 7、8 年了)
    6. 有空再说。

    五、总结
    这个范围太大,一时半会儿说不完。打回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如何逐步提升团队质量意识是一套体系的思考。否则,会陷入无休止的扯皮。可以从一个点突破,一步一步完善,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做好质量守门员,从救火到防火。

    附赠
    情商也得在线,村里还是人情世故的社交,思考一下如何做一个让团队即不讨厌又能解决问题的优秀工程师。

  • 我啊

  • 如何构造数据 at 2023年02月03日

    没有捷径,找上游和合作方一起解决。

  • 你这种不好测的,都是 sql。
    建议直接从底表读数据即可,再往上游追投放没必要了。
    每个功能就用最简单的 sql 做验证,用你自己写的,别用开发的应为开发的 sql 是通用的肯定有问题。
    你就把每项拆开,自己一层一层统计。先完成这第一步吧

  • 关于回帖的审核时间 at 2022年08月25日

    这体验真的太差了,没有风控机制啊。

    1. 增加监控预警。
    2. 高频回复和发帖的,及时告警。
    3. 超过阈值可自动或配置控制发帖频率和次数。
    4. 判定为违规账号,直接进黑名单。
  • 格局、视野不够啊

  • 聊聊团队对用例的想法 at 2022年08月25日

    1、这个工具可以标识大家有没有阅读用例,两个开发同时执行时,能看到哪个人执行了哪部分必免重复
    2、用例可以看标明前置条件,步骤,结果
    3、用例评审方便

    直接 xmind 就行了,搞那么复杂,要么一键导入 xmind。
    一个一个的用例,还不如思维导图清晰。
    看问题:1. 整体;2. 局部;3. 微观;4. 细节;

    1. 开发分工问题。即便同时操作一个,也势必有强依赖。
    2. 给他自测用例。
    3. 脑图评审更清晰,功能模块归类更容易让人懂。
  • 这个逻辑比较简单,对于一个开发来说最多不超过两天就能干完,剩下的体力活是往数据库里填数据。

    不需要高并发,不需要稳定性,不需要大数据,也不需要实时数仓,也不需要缓存,mq,各种逻辑复杂的设计,实现起来就三层架构和实体关系设计就行。

    首先要思考你这个东西怎么用,就像产品一样先得有个初略的 PRD。
    自己随便在纸上画画或写写提纲,这个是指导你写任何代码(产品,框架,工具和测试代码)的出发点。
    当然,在往左移就是业务需求(测试需求)。
    想清楚怎么用,比如有个界面:

    1. 可根据筛选条件查询接口列表
    2. 根据筛选条件和选中的接口执行用例。
    3. 查看用例执行结果。

    这样就可以抽象出来几个实体:

    1. 接口:你也可以拆的再细一点,接口是一个实体,接口实例是另一个实体(包含属性环境,端,url,地区等)
    2. 环境:包含(类型线上/线下/预发/预发多套/项目,机器,分组等)
    3. 终端:终端类型,名称等
    4. 地区:城市,区域等。
    5. 结果:接口,接口实例 ID,关联用例,用例执行结果(成功/失败)

    然后识别出实体之间的关系:

    1. 接口环境多对多。
    2. 接口终端多对多。
    3. 接口地区多对多。
    4. 接口和结果多对多。

    然后设计你的表结构:
    (可能还需要配置也,配置接口在不同条件下的具体参数)

    然后根据筛选项去设计你的逻辑:

    1. 比如一个接口实例包含:环境,端,url,地区.
    2. 根据前端筛选(环境,端,地区)很容就从数据库查出数据了。
    3. 然后把查出来的这一批数据放入执行队列里执行。
  • 嗯。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也舍不得 @ 恒温(张老板)。

阿里 - 本地生活
京东 - 商城前台
优酷 - 支付中心
携程 - 商旅研发
博彦 - 微软业务

ISTQB 认证高级测试经理
2010 - SDET, Microrsft, Redmond, Seat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