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 - 本地生活
京东 - 商城前台
优酷 - 支付中心
携程 - 商旅研发
博彦 - 微软业务

ISTQB 认证高级测试经理
2010 - SDET, Microrsft, Redmond, Seattle

    1. 构建提示词模板
    2. 构建循环提示
    3. 构建大模型自己思维连 COT
    4. 让大模型自己提升自己
    5. 构建自动化评测,通过提示词评测模型准确度,好,中,差。
  • 有两种情况:

    1. 只是表单提交不涉及业务逻辑。
    2. 表单存在不同的业务逻辑。

    如果是第一个:

    1. 按优先级:P0->必填项;P1->非必填项;P2->异常;P3->UI/UE
    2. 测试方法:表单多字段,正交;表单单字段,等价类,边界值,判定表;

    如果是第二个:

    1. 优先业务逻辑:P0->各主流程全部 cover(业务逻辑覆盖率 100%)
    2. 次要字段验证:P1->必填字段;P2->非必填字段 + 异常容错;P3->UI/UE
    3. 测试方法:业务逻辑跑通;其他同上

    通用的测试右移:

    1. 接口线上巡检。
    2. 监控告警。
    3. 灰度策略。
    4. 回滚策略。
    5. 应急响应。
    6. 降级方案。

    实施(结合具体项目实际情况):

    1. 至少 P0+P1 用例全部执行完毕。
    2. 根据测试用例数量评估测试时间,与团队协调测试资源,全量用例测试环境 (daily),P0+P1 预发,P0 部分用例生产。
  • 说个我过去的一个 O 吧,都达标了,供参考:(服务端/客户端一样,测试环境,预发环境未纳入)

    1. 核心接口覆盖率>=90%
    2. 核心接口通过率>=95%
    3. 自动化发问题拦截率>=10%
    4. 核心场景覆盖率>=80%

    下一个目标:

    1. 原来数值上再提高
    2. 预发环境指标定义
    3. 线上巡检定义
    4. 全量用例占比扩展定义
  • 测试用例 at August 15, 2025

    没有人带么?

    测试分析,任务拆解,测试设计(等价类,边界值, etc),测试方案我都没说。
    先把需求理清,拆分明白了。

    测试设计是基本功(自己努力吧),日后在考虑测试方案(风险识别,可测性识别,测试工具,脚本,测试计划,测试方法,测试类型)

  • 说句扎心的话,尤其测试,现在入 IT,相当于 49 年入国军,1911 年进宫当太监。

    一个可行的方案,去一线城市或新一线城市工作,努力攒钱,回家花。

  • 补充一下,换个思路(玩个文字游戏,改成需求返工)。

    需求返工与打回的区别在于:

    1. 打回是某一项不符合提测标准,基本卡主了需求评审,技术方案评审,单测,静扫,cr,自测,产品走查。
    2. 返工是质量太差,需要要重做,重新走一遍流程,“拉着大家一起下水”,这样才会拉拢有缘人帮你说话、配合你提升质量。

    需求返工,从意义上更具有震慑作用,更能引起领导层的重视。

  • 感谢回复,[:鞠躬]。此外我还有公众号,抖音号。

    1. 已经不在了阿里系了。
    2. 红利算赶上了,也算没赶上,目前还是负债前行。
    3. 2015 年生过一场大病,几乎断送职业生涯,第一次体会能活着就行。
    4. 转开发的同时,蚂蚁也转岗成功了,支付宝测开专家(现在因该是蚂蚁金融)虚线 Leader 带两个正编两个外包做理财产品的测试。后因零售老板 +HR 挽留加之人员团队不稳定,最终选择留在了开发团队。(也不藏着掖着,直白一点,就是感觉有大腿可以抱,日后走研发管理之路。但是,大腿不粗不行,大腿的大腿不粗也不行,集团来了个高级副总裁,大腿和大腿的大腿说换就换。)
    5. 市场环境误判,开了个公司,创业 4 个月,除了帮 testerhome 带货卖了两张门票是最大的收入,几乎无收入。
    6. 24 年转回测试,举家北漂,去了一家中等公司做测试开发 TL,带 7 个人。没别的,就是因为测试总监是我很早以前的同事,以前摸鱼的时候经常在休息区打台球。(所以我说广结善缘,说不哪天谁会拉你一把)
    7. 25 年回上海,原因 1)天天 11、12 点,甚至 3 点左右常态,怕猝死;2)孩子 1 岁半,北漂生活准备不齐全,带娃不方便;3)没时间带孩子,全落在孩子他妈身上,家庭矛盾加深。
    8. 回之前,朋友推荐先拿了一个 offer 过渡,薪资降半,这也是我说的多与人为善、学好英语,因为面的是一家外企,做 AI 测试,没错是测试 AI 产品及算法。(干了一个星期就走了,这也是我说的为什么降薪后入职背刺,很多企业不愿意招大龄工程师的可能原因)
    9. 现在一家传统企业子公司做测试,目前就我一个软件测试,薪资不高。

    35 以后的职业生涯确实艰难,但还是能找到工作;40 岁夹缝生存,能找到工作就好好珍惜把。我现在风雨飘摇,家里老婆全职带娃(预产期公司老板捐款跑路漂亮国,公司倒闭),失业对整个家庭来说是灾难性的。所以我说攒钱是为了预防风险;对自己好一点,是真的说不定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

    另外,我是认真在回答题主的问题,回答的过程中保持结构化的方式,是希望帮助题主及感兴趣的朋友更容易理解。

    我说的都是结合我过往的经历,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项目以及形形色色的奇葩见的太多了。当然,不代表大多数。
    有不对的地方,请随时指正,认真听取,虚心接受。

    40 岁了,人生过半了。

  • 这是我之前梳理的 AI Agent 学习,可以参考一下。

  • 35 以后就不仅仅是能力的问题了,是人脉 + 能力 + 运气的多维组合,是续命。
    任何人,无论现在多牛,到了一定时刻都会被淘汰,或早或晚。

    一、为什么会失业(这个就不展开说了)

    二、为什么失业后很难再找到工作?

    答案可能不是你能力不行,以我个人的亲身经历(也是我带团队时遇到的境况)帮你拆下局:

    1. 团队需求。只需要一个能干活、听话、踏实的人;或者就只需要一个点点的测试。
    2. 竞争激烈。35 岁左右能力都差不多,一个岗位放出去就有几百上千个投递,竞争激烈。前段时间青浦工业园区的一家小微企业刚放出一个产品运营岗,就收到了好多份简历,而且薪资只有 6500 元。
    3. 紧迫程度。岗位确实再招人,但是没有那么急切,现有人力硬抗也行。
    4. 高新背刺。一些能力不错的人,降低薪资来了,但是遇到高薪的机会,立刻走了,也是妥妥的增加企业招聘成本。

    三、如何破局

    答案可能也很简单,但也可能很残酷,因为很多情况不是因为你没坚持努力。(普通人永远都是资本的棋子)
    那么为了续命,续测试工作的命,下面也是我个人的一些经历和感触:

    1. 个人能力。技术能力是基本功,是吃饭的家伙,且要持续不断地精进和打磨。
    2. 人际关系。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不要瞧不起任何人,看似不起眼的同事,未来说不定哪天就能帮助到你。
    3. 社会贡献。扩大自己的圈子,多参加论坛、开源组织、社区活动做些利他的贡献,这是结实行业大佬的机会,且能多方面的展示、锻炼自己的才能,让他们发现你、看见你、认可你。
    4. 步进成长。小公司->中型公司->二线->一线大厂步进式成长。
    5. 同学资源。维护好同学关系,毕了业,同学可能是你唯一能直接袒露需求的人。
    6. 扩展技能。别死磕测试,测试过程中把开发技能也掌握(说不定能转开发),架构思维,设计思维,这些是你能在开发设计阶段的优势。
    7. 向下兼容。正式干不了,降低薪资干外包,但是外包的生存境遇也非常难受。
    8. 学好英语。时刻练习英语,工作中熟练交流,大部分村里的程序员英语都不好,你只要坚持,就打败 80% 的工程师了。
    9. 时刻谦虚。时刻保持谦虚,认真聆听,做一个让团队喜爱的人,比如 @ 恒温,思涵,禹哥。太高调容易让人反感,除非你强大到无人能替代的程度。当年 Monkey 手撕朱少民,对喷思涵,实在令人惋惜。再看恒温,亲眼见证从口碑 P6 到蚂蚁 P8,一步一个脚印;再看禹哥,之前在易果生鲜,努力在论坛坚持写文章,钻研新技术,成功进入阿里,大文娱的视频检测平台获得天猫爱迪生奖第一名,也从来都保持低调。
    10. 以后再说。
    11. 不得不说,攒钱,攒钱,攒钱。

    附赠: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为了什么?

    1. 为了一日三餐?
    2. 为了有车有房?
    3. 为了哪个姑娘?
    4. 为了养家糊口?
    5. 为了上有老下有小?

    自己过得幸福么,开心么,快乐么,上海平均寿命 80 岁,很多人大概只能活到 70 多岁,35~40 岁的人生基本过半了,对自己好一点。

  • 一、你需要什么样的人

    1. 团队的组成是丰富的,有全栈工程师,有业务专家,有热爱测试的,有热衷效能的。
    2. 你对这个人的需求是什么,我不觉得这个人有问题,反而是你招聘的需求要写清楚且明确告知我要业务测试。
    3. 技术是必须的,只能做黑盒的测试帮我解决不了什么团队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无用论的误区

    1. 测试左移及测试工程师左移,需要对软件架构、设计有足够认知,才能在早期规避风险。
    2. 提效也不能指望他人,当你需要其他人的时候我为什么需要你。
    3. 技术方案听不懂或一知半解,测试充分性会打折扣,场景遗漏。
    4. 测试需求来源测试本身及产品,可测性、异常、mock、造数等,没有比自己开发更贴合自身的需求。
    5. 全链路的问题排查,浏览器、域名、网关、vipserver、hsf,mq 等。

    三、当前组织的形态

    1. 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堆人会加大成本。
    2. 研测比之间的权衡。
    3. 裁员重灾区。
    4. 产品复杂性提升后,测试复杂性也在提升,不靠技术手段,你解决不了。如果不需要,去大厂锻炼锻炼,开阔一下视野。没吃过猪肉,至少也得见过猪跑。

    附赠
    作为测试工程师/测试开发工程师,不懂测试是肯定不行,但不懂技术也不行,至少在我团队必须懂技术。

阿里 - 本地生活
京东 - 商城前台
优酷 - 支付中心
携程 - 商旅研发
博彦 - 微软业务

ISTQB 认证高级测试经理
2010 - SDET, Microrsft, Redmond, Seat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