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can 有个策略选择,你在里头勾选就可以,扫描时还要保证有覆盖到所有接口。之后遇到安全问题,根据描述去复现场景,复现出来记 bug 就可以了。不过 appscan 扫不全,可以扫些注入漏洞、xss、csrf,一般还需要补充些必要的安全测试用例直接手动测试,比方说越权场景、强刷(校验是否上锁)等。
每条消息都尽可能校验下,消息数量也是测试点,还要考虑时序、状态、消息丢失处理等情况
测试的定位就是保障质量,做好质量管理,可以推动质量前移后移事项,做到降本增效,要测试去搞钱那不叫测试。
对,可以照顾到编码能力欠缺的同学,在 ride 中把方法和类当作控件来使用,不然还是用 unittest、pytest 啥的舒服多
在大企业里有这么个东西来保证员工学习的驱动力,通用能力 - 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作为晋升、加薪的标准之一,没有进步的同学自然会缺少更多的机会。
建议早点脱 RF 的坑,很多适配兼容问题,gui 界面可读性也差,脚本交接就会发现很多问题。
--------------------被 rf 伤害过的男人
和 3L 的建议一样,流程规范和开发自测分为两个事项来整,流程规范设好交付卡点不需要卡用例设计这块,比方说用例代码覆盖率、单测覆盖率、bug 激活率等。
开发自测用这种测试分享的形式可能没啥效果,可以定义好自测规范,自测的颗粒度、自测用例过审,像我们这的开发自测用例还是让测试提供,接着测试就做甩手掌柜。
"再写一个对外的微服务专门用来做测试"
可以写一个通用桩来解决,client 桩、内部服务桩,内部服务桩用来做依赖服务的 mock,每个服务都可以细致化的来测试,之前我们这么测代码覆盖率可以跑到 90%+
别恶性卷,从你的技能描述上大多是会写个 demo,只会写 demo 在面试时很难作为一个亮点,像接口测试只会简单的工具使用可能都不清楚接口的用例设计方法。
学得杂没用,我建议你选一个技术栈玩到深,能真正落地,能对团队创造实打实的价值,能作为团队的测试规范去展开,比方说接口测试,有自己的用例设计思维,能保证代码覆盖率达到 70%+,完成接口测试后进行的页面功能测试,没有后端 bug,基于 XX 实战接口自动化,并部署到 jenkins 实现持续集成,降本增效。
有亮点在竞争者中才显得差异化,跟面试官直接说 1 个我能顶 3 个点点点测试,怎么可能只给你开 6K。。。
团队中有落地的单体服务自动化测试方法吗
这种情况我一般不死磕,直接校验视频资源获取状态码 200。
这个是个练手的机会,目测之前没有专业的测试主管在管理,你按 4 楼大佬说的去做就行,最后结果可能是全系统需要重新测试,需要更多的人力,做着做着就成主管了。
挺羡慕能够按部就班的,楼主生活肯定很幸福。
看得出楼主在当前公司有落地一些有价值的事项,但简历整理得很烂,“主动学习”、“承担” 这些不应该描述出来,重新整理下,公司的相关经验可以分为岗位职责和落地事项,个人技能这块应该配合对应事项描述出来,比方说 “有一定的 java 基础,能配合开发定位服务日志,能自行辨别 java 空指针报错信息”
给个建议,找个心意的岗位对标着技能去整理简历,精进对应的技术栈,不要想着自己的技能值多少钱,要看的是你会的东西能给公司带来多少价值,比方说有的公司想招安全专项的测试,你就要尽可能体现安全这块的亮点,玩转 Burpsuite、owapsTOP10 的举一反三、能提供规范化的安全测试报告这样,这样即使你只会安全这块,也比会杂七杂八的测试要更有竞争力,性价比更高,要个 20K 也不是不可能。
比如说之前只建了 1 个 jenkins 任务跑,根据需求拆分成 10 个小需求小项目,建 10 个 jenkins 任务跑。
我觉得问题 1 有个点必须带上,线上 bug 复盘,再拓展下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快速定位、如何减小影响面。
问题 2 竞品维度是一个点,还可以先在公司内部推广使用,收集反馈,或者找个该产品的小白用户试用下,他们提出的体验问题质量很高。再进阶点就得学习学习用户体验相关的书籍或课程,也能从中取些经,从更细粒度去看用户体验,比如说按钮的点击效果。
赞成 2 楼和 6 楼的观点,再补充个方法,400 个 case 可以再根据业务细化开来,分成多个任务去执行,比如说 400 个 case 分成 10 个小业务去跑,效率提升比较直观 3.5h/10
我也想申请开通专栏,打算输出服务端专项这块
看来槽神也深受其害
那你作为一名开发跑来测试圈里吐槽,内心确实挺明亮的,在这答非所问,他只是说在平常的会议中突然被关系好的开发被刺,并未吐槽开发的不好,想表达公私分明的态度吧。
你想了解我们怎么吹牛皮,可以多看看论坛里的精华帖,像你这种有技术底子的肯定看得懂吧。
“产出 ≠ 苦劳”,回答的很清晰,很专业
“做的工作说的是什么自动化测试,其实就是鼠标点点点”,当你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就知道你对测试有非常深的认知,我就好奇这么懂测试的人能写出啥内容,简单看了下回帖全都是唱衰测试,也看出来你测试干了好些年,从你输出的干货能感觉到你比国内 3 万家互联网企业还懂测试。
说实话,这跟你们记多少 bug 没啥关系,测试资源这块确实没利用好,4:3 比例确实很高,像这种新需求、迭代快的真不建议搞 ui 自动化,耽误交付时间不说,产出也不明显,ui 自动化测试只是保障线上巡检和回归测试这块,是很难被认可的,大厂都支撑不了这样的资源消耗。
我建议调整下测试策略,先保障需求按时发版以及线上无严重 bug,联调时就能介入接口测试,接口自动化和接口点点点耗时差不多,等前端提测后点点点再介入,需求按时发版且无其他需求提测时,再分配到 ui 自动化,不能算在发版计划里头。从老板角度,测试的作用就是保障线上的稳定,给你人力也是为了需求按时上线,像性能这块耗时长的话可以往后放,线上真遇到性能问题也有研发的锅
测试学了主要是能介入 go 项目的单测,也能做些服务 mock 测试,还有就是性能测试工具,如果只是做些接口层的验证,python 足够,用 go 写的话之后交接可能没人接得住。
从语言来说 go 性能比 python 好,比 java 容易写(性能:java>go>python)
从受众程度来看,java 开发岗与 go 开发岗的比例大概有个 10:1 这样。
如果你时间充裕的话其实可以研究下 go,最好造些轮子,这样你就是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