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大学的时候,发现大学里比中学时间快好多。一晃就毕业了!
- 进入公司的时候,发现职场里比学校时间快好多。一晃就催婚了!
- 进入围城的时候,发现婚姻里时间比职场快好多。一晃就当爹了!
然后现在当着奶爸,体会着时间白驹过隙,好像 17 年的总结才刚写完,然后就又到了写 18 年总结的时候了。我和亚洲杯上的中国队一样,感慨时间真快,时间可真是不够用。不过我可能也和中国足球最后一个大佬郑智一样,是想要多一点时间,但是真多给了,我估计我也会跑抽筋的!
BTW,先感谢 TesterHome 组织抬爱,去年好像一共就写了两篇文章,然后两篇都入选了年度精华。然而看着这两篇文章,让我失落的是,我怎么现在一年才写两次东西,这个放十年前,我一年能写 200 篇日记。随着变老,可能不止是时间不够用,可能热情也不如从前了。
还是先整理一下这年的收获吧,虽然有点不忍心瞅去年的全年计划。
- 争取晋升一次。
- 系统阅读 25 本书,碎片化阅读文章 150 小时。
- 跑步 200 公里,游泳 60 小时。
- 旅游 7 天 +,包含一次不少于 300 公里的自驾游。
- 捣鼓一些新的测试工具,动手写 5000 行代码
- 体重下降到 80 公斤以内
- 写 10 篇原创文章,整理一份书稿。
- 给大家做 5 次分享,以及对外分享 3 次
- 提交 3 项专利,非第一持有人的不算。
- 继续深入 KPI+OKR 在团队内的运用。
来来来,逐一看下,容我再复制黏贴一次,凑点字数。还是强调一下,我写总结,向来想哪儿写哪儿!
这个做到了,完成了一次晋升,感谢老板的提名,而且是有两位老板提名,谢谢老板们栽培。更重要的是,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撑。就我的三脚猫功夫,这个确实不容易了,答辩通过,这感觉就和当年乔冠华代表中国使团完成入常一样 -- 一是靠一票兄弟"抬进联合国"的,二是靠团队价值输出的提升。谢谢大家。
来了平安接近四年,基本上做到了年年晋升,也许是一个值得自我褒奖的事情。但是,同时也觉得不太公平,平安这边还是喜欢按照绩效和年限卡比例晋升,这让很多符合更高层级的同学不得已再更优秀的同学面前失去晋升机会。HR 总是很傻很天真,强调什么强制排名,择优升级,给那些不能晋升的同学动力争取更好的绩效。然而绩效和晋升捆绑,绩效和薪酬捆绑,绩效和奖金捆绑,大家都不傻,外面的世界接触起来那么容易,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些人都走掉了。
明年希望尽可能多的为组内同学争取晋升机会。
应该做到了,差不多一周能阅读 10 小时,主要得益于公司搬家,然后每天都要通勤花费 2 小时时间,这段时间基本上都用在看书上了。不过明显能感觉到自己上年纪了,看完的东西不像以前记得很清楚。
由于 18 年的年初给自己指定的目标是拓展产品能力,所以 18 年的阅读内容比较多的放在了和产品、运营、创新相关的书上。读书还是非常能打开视野的,尤其是对这个事物理解还不够系统的时候。同时也很难理解那些不看书还想提升自己的人。-- 说到这个很想扯一个话题是关于个人能力提升的,每每问到面试候选人这个问题,多数人的答案都是在项目里被动提升。总想不明白一个问题,你们到底是现有能力才有做项目的机会,还是先项目机会才有提升能力的机会。
感谢公司组织的极客训练营,意外还混了一个优秀讲师的称号。就是这个金牌真的是金的就好了,另外,赚了一笔千把块的意外之财,为了给组内同学创造一个不是自己空谈的学习氛围,搭建了一个简单的小书房。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希望大家都能多读书吧。到目前为止,最有上进心的是公司的保安,据说周末保安小哥会过来这边借本书看,比我们很多同学上进多了!
新的一年,还是提醒自己也提醒团队的小朋友们,多读书!真心的,虽然我不至于和大家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锺粟,但是读书学习是真的有用的。
这个……作为一个要陪孩子的男人,确实有点难。作为公司篮球队的队长,一年就去了三次活动场地,只陪球队参加了 18 年的工会杯。多亏了几位强力弟兄的加入,我们破天荒的小组出现了,对于平安金融壹账通这种小球会,真的是大事!
完成,去了两次云南,别问我为啥两次都是云南,我本来想自驾泰国的,我乖乖少数服从多数。个人自己距离应该超过 600 公里了,感谢永骏 感谢丰哥,我直到上飞机前,我才敢告诉他们,其实这是我第一次开车上高速而且是走夜路。两个月了,我还没忘记他们那惊恐看着我又不方便发作的眼神。嗯嗯,发作也晚啦,都把大家平安的拉回来了。
讲真,那些人烟稀薄的地方,雾霾也真的稀薄,活了 33,我第一次抬头看见了传说中的银河 -- 别问什么,我才不会告诉你,我来自煤都山西,我什么都不会讲!
还有点让我意味深长的感觉是,我想我真的是老人家了,我觉得在旅行上可能和大家想法不那么一样,我可能更乐意一周时间里少去几个地方,然后看着蓝天白云发发呆!不过作为第一次自驾,也别有风趣,和一群车子抢抢道儿,尤其路的两侧风景很好!另外不得不说的就是还是老板们会玩,车队浩浩荡荡的,很有仪式感。
在新的测试工具上,我是感觉我参与感越来越弱了,今年的参与主要就是负责打嘴炮了。给大家一些所谓的指导工作。自己动手的东西还是比较少的。唯一一次直接动手是参与到人脸识别自动化评测工具实现的时候,参与了约 60% 的代码书写,如果算上复制黏贴的开源社区提供的代码,5000 行算是勉强凑够了。
前几天看了一个视频,是马云点评一位创业者的,说了其中一句是 -- 没有结果的过程那就是一堆垃圾,没有过程的结果意味着你将来不能复刻,有过程也有结果的才是成功的。
就目前的工具而言,一直困扰着我这样的问题,有些是有过程没结果,比如我们的一些问题定位工具,并不是说这些东西不能用,而是作为团队管理强调这件事儿,仍旧无法激起实施同学们的兴趣。大家还是在想,我不提供问题的初步定位怎么了,研发不是自己也要做问题定位的么。这个逻辑是很神奇的,但是乍一看又很多,这群人的逻辑制高点是 -- 分工责任已经明确以及大多数人并没有做测试问题定位啊。这个很像是在 KFC 吃完要不要收拾餐盘的问题,十个人会有九个人和你说 -- 会有人收拾的,这是服务员的工作责任,你看大家也都没有收拾。仿佛言外之意是强调,你不要动别人饭碗,不要当异类。所以团队开发的一些工具总是落地很累,大家天然的觉得为什么我要当第一个,为什么我要覆盖一些别人的责任?除了恨铁不成钢,除了在绩效上鼓励大家,我自己也是摇摇头叹息自己解决不了,话说,谁有什么好办法嘛?
也有一些工具是有结果但是没过程,典型的就是一次输出测试数据生成的工具,团队同学的思维僵化还是比较严重的,虽然这个小组新老结合在做,但是不管是老人还是新人,都似乎只盯着眼前的一点点问题做工具设计,不考虑项目的未来,以及周边团队的复用。这个也呀 mark 一下,明年要给团队在这个方向上打开思维。
诶,我们聊点别的吧。你们可以先继续叫我 -- 土肥圆咸二!
年初还是在跑步的,5 公里的耗时也逐渐回到了 27 分钟左右,虽然和 23 分钟左右历史体能还有一些距离。
写了 5 篇,有些没有发。书稿的事儿暂时搁置了。
如果算上外出做工具的 BD 话,肯定是够了。说起来,平安的风格还真是 -- 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能为公司盈利的东西还是好东西,当然了,现在各种寒冬,老板都没和你讲情怀,你跑去和老板讲情怀更是有点扯淡。
不过真的是够了,在外面各种公司走了一圈之后,真的让我想冷眼看看这个测试行业,我不是说一定得接受使用我们的测试工具,接受我们的测试标准,但是您总一副大爷和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真的让我觉得死狗扶不上墙。"用工具做测试,我们这票手工测试的兄弟怎么办","老板一直都给我一周做测试,为什么要 1 天就测试完","不是有工具了嘛,为什么脚本还要我们来写","我们的测试不需要太先进",真的回答这些问题让我很无语。不过倒是也给我一点欣慰的是,看着你们这么不上进,那我在测试圈子里还有的混。
提交了大约 20 项专利,虽然含金量都不高,不过有专利费还是能 happy 一下的。以前提交专利总觉得,作为技术解决方案有有新思路,新方法,确实能解决问题,而且做出了实物。现在知道水深浅之后,也就无所谓了,只要是还没有提过的带一点新意的差异方案,只要技术上行得通就先提上去。为了倒腾点零花钱。
在团队内部的逻辑上,我觉得专利的背后是创新。所以在强调绩效以及强调个人职业能力提升上,每次讲的故事线都很明确,测试的基本面试质量工作,质量保障的基础上是做效率的提升。在效率提升上包含了工具以及工程能力提升,还有流程提升。提升的过程中很多可以尝试思考新的解决方式,新的解决方式、方法等都可以提炼成为专利方案。不过去年鼓励大家提的结果确实,一窝不靠谱的专利,作为测试团队,超过了一半的专利提案和测试没关系,专利受审率从 17 年的 9 成直接掉到了一半左右。不靠谱指数陡然上升。
今年团队在专利方向做的不错的愿意,主要还是参与了一些创新工作,当然乍一看这在测试团队的本质工作上有点不务正业。不过我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就像前几天央视董倩采访任正非一样,董倩而问:投资那么多做基础建设不会亏嘛,任正非的思考方式是东西尝试失败了没关系,培养了人才也是收获。我的理解方式类似这样,做一点看上去不务正业的东西,也可以锻炼团队,起码在创新思维能力上我们 17 年只能做到入围公司和集团的决赛,今年则拿回来了各种大奖。
创新除了给我们赚了一些碎银子支持了我们的云南之行,也给我们贡献了大把的专利支撑。另外更重要的是在业务场景结合基础上的创新能力得到了长足的提升。这部分积累对我们来说更重要。
明年还持续会在测试领域和非测试领域都输出一些创新成果。还有一点要强调一下,大家就不要拷问我作为测试的初心了,我初心没变,创新工作我觉得不一定只有测试工具创新的。我们一起关注价值产出吧。
还在尝试,看上去不是很容易,很多人还是机械的希望上面下发任务,然后完成任务之后等着领赏。
虽然年初通过几次分享,希望长 hi 达成对公司的愿景认同,条线愿景认同,以及部门的愿景认同后,让大家自己开展一些思考,发挥大家的能动性。但是效果不明显,有想法的同学还是有想法的,没有表现出自己有想法的依旧没有。我想大家可能还是习惯于指令性的上下关系 -- 当然,这不是反对指令型的关系,好的上下协同模式都是从指令型开始的 -- 然而大家多数僵化其中就像一根萝卜一样不肯自拔。
明年,要思考这种地里的萝卜模式要怎么破除一下,毕竟只靠自己讲故事、打鸡血、灌鸡汤不能解决问题。想办法!
感觉我想好了,同时感觉也没有想好。大的计划还在 18 年的基础上改吧。
- 争取晋升 {提名} 一次。
- 系统阅读 25 本书,碎片化阅读文章 150 小时, {专题学习两个,每个不小于 60 小时} 。
- 跑步 200 公里,游泳 60 小时, {5 公里跑到 25 分钟以内} 。
- 旅游 7 天 +,包含一次不少于 300 公里的 {境外} 自驾游。
- 捣鼓一些新的测试工具,动手写 5000 行代码, {复制黏贴的不算} 。
- 体重下降到 80 公斤以内,
- 写 10 篇原创文章,
整理一份书稿, {整理一份专题学习笔记} 。- 给大家做 5 次分享,以及对外分享 3 次, {组织一个专题学习,开课不少于 6 次}
- 提交
3{10} 项专利,非第一持有人的不算。- 继续深入 KPI+OKR 在团队内的运用。
明年的团队主题是 -- $\color{Blue}{回归质量}$。先不在这里过分展开讲了,简单描述一下拉倒。回头再写一篇展开讲,原因也很简单。今年在和团队同学沟通时,被质疑了一个问题,认为我们在 18 年没有发展主线,我有点无言以对,我觉得我们是有的,也讲过。但是重要的事情得讲三次吧,我肯定没讲够。去年的主题是测试技术外输以及创新能力储备。
虽然不打算展开讲怎么做回归质量,但是还是简单描述一下什么是回归质量。
作为测试人员,99% 的人对质量的定义没有概念,几乎所有的测试都会听完心里咯噔一下,先不要看下面的答案,你如果是测试从业者你如何定义质量。当然了,我听过很多同学的定义,包含我们的同学中的一些老鸟,但是答案我多数都不满意。首先一点,我觉得你们在了解官方定义前,没资格谈什么『我的理解』。
看看官方定义:软件质量是 “反映实体满足明确的和隐含的需求的能力的特性的总和”。具体地说,软件质量是软件符合明确叙述的功能和性能需求、文档中明确描述的开发标准、以及所有专业开发的软件都应具有的和隐含特征相一致的程度。
再简单点表达,就是质量是对需求的满足程度。
然后问题来了,扪心自问一下,作为测试,你们了解需求嘛?就我的理解,很多人不懂,也不知道要去弄懂,撇开花花绿绿的敏捷实战,撇开五彩斑斓的持续集成,撇开绚烂夺目的自动化测试。我们也问问自己的初心,我们毕竟是要保障产品质量的,我们太少去弄明白需求是什么了,似乎需求就是一段代码不崩溃,似乎需求就是一页交互文档。这是远远不够的,而团队最近几年也在这个方向和初心渐行渐远,明年围绕回归质量我们开展工作。
ok,先写到这里吧。18 年我们有很多不足,也有不少的收获,我们哭了,我们笑着,也一起抬头看天空,看星星还亮着几颗。18 年过去了,我们在年会的觥筹之间调侃着一年的不堪和喜悦。
19 年已经到来了,不止是我们都老了一岁,团队也又成熟了一岁,在新的一年我们回归初心开展工作,也仰望苍穹,剑指新的领域。你们谱写你们的故事,我给你们准备酒。祝福我们的团队,在新的一年里,创造新的奇迹,一九得九,依旧得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