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真的适合做测试么? at 2023年10月30日

    我也遇到过两任奇葩老板,但不至于这么离谱,虽然老板奇葩好歹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收获(就是时间有点被浪费,本来可以有更多收获)。
    工作越久越感觉选择大于努力,跟对业务、跟对老板,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只要这两个选择对了,很快就能兑现到一些收获。

  • 我的观点:

    1. 测试左移理论上是正确的,而且优秀高效的测试团队确实在不同形式实践测试左移的理念 —— 但是往往实践不会和理论一模一样,会做一些删减;按照测试人数被压到较少的常态现状下,需求都是倒排的形式插入,测试多数以配合交付为主,确实没有人力在需求最早期就参与进去的,属于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真的能做到这种程度,我个人倾向于认为是外企、国企,或者很成熟的行业才能这么考虑人力利用。

    2. 不做测试左移,或者没做好测试左移,不代表测试团队能力不足(作者没表达类似观点,我属于插播)—— 测试左移只是保障质量的其中一种手段,搞质量需要先认清当前测试人力容量,在能以至少及格分水平支持需求交付的测试之外,再额外做一些中长期对质量有改善的工作,包括但不仅限于流程改进、度量运营、灰度发布、线上监控、研发构建效率等很多不一定是传统测试领域的事情。测试左移可以适当投入,做到 70 分程度 ROI 就不错,如果要做到 80 分甚至 90 分,必然有边际效应。

    3. bug 数作为绩效考核,听闻很多公司都会用这种办法去衡量产出,至少在大厂里对外包也会做 bug 数的横向对比以考虑某外包是否留下(还会结合该外包经手的需求质量);可以说它粗暴,但是不能说明它不合理。因为想把它做得很合理是要成本的,当 “这个成本 超过 拍脑袋决定绩效 导致的损失” 之后,就显得无足轻重。所以它确实有问题,但除非能提出更好的办法而且足够低成本,不然…… 那就忍受

  • 有些 SRE 团队确实是不配 QA 的,东西都是他们自测上线…… QA 资源不是所有团队都会配置,尤其是很多内部不直接面向外部用户的系统;至少我司在以前是没有 SRE QA 的,不过现在我记得是有了

  • 是楼主理解错,还是我理解错。

    tps = Transactions Per Second

    Total Througput 就是吞吐,随着线程数一直提高(相当于请求总量也提高了),服务器那边有性能瓶颈达到上限了,所以 Transcation Response Time(不是 tps)的 95 分位数在升高,我感觉很合逻辑。

  • 身边有类似的案例,但还没去到这种程度…… 我的建议:

    1. 所以谈话保持全程录音,并保证对方说话要说完整,以便未来取证
    2. 细看劳动法,防止自己被对方钻空子搞,也要去钻对方的空子;在合法完成工作的前提下,多出来的准备面试
    3. 如果自己耗得起就硬刚,耗不起的话还是认栽尽快跑
  • 实话说,运维系统团队还不一定有配测试呢……

  • 别说磁盘空间不够,业务增长导致表唯一 id int32 位不够用出问题都见过……

  • 删除 at 2023年10月26日

    原来标题的【一线】是指一线城市……单看标题还以为是逆天言论,测试竟然还可以不在一线😅

    先坚定思想

    IT 是一个挺卷的行业,这个行业很多人进来并不是自愿,而是因为相对其他行业稍微高一些的工资,所以大可不必去模仿大佬的生活,你自己的生活如果已经想清楚该怎么过就怎么过。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逼迫自己去持续学习,对于你自己来说,所谓的【进步】也不一定非得是技术上的精进或升职加薪才叫【进步】,而是适合你自己的,让你的生活往下一个你更喜欢的状态去推进也是【进步】。

    优秀的 IT 从业人员大多数也是因为热爱这个行业、热爱技术,既然楼主对技术不喜欢,或者说至少不感兴趣,那就没必要继续苟下去浪费年华。尤其是这种想离开/有退路的想法一旦种下种子就会一直发芽。


    我的建议

    废话不小心说太多了。当你产生这个想法并且上来论坛问,其实就代表着离开的想法已经足够壮大了,回老家考公上岸是很不错的选择。不然就是去个很稳定的国企外企继续过日子,但是得考虑被裁的长远风险有没有足够的资金应对。这个时候空闲下来多看看老家有什么机会,对应这个机会你要储备什么,然后针对性地学习(比如你要考公那就要学考公技巧和刷题)。如果你自主学习动力不足那就果断报班,永远不要高估自律能力。

  • 有几个点其实深究就很难解释清楚:

    1. 会做好自动化,会干性能测试,会分析性能问题 —— 这里的 “会”,到底去到什么程度?是因为熟悉业务所以有经验,还是因为技术思路、排查实践都很熟练?这里面前者并不一定通用,后者才是通用的硬实力,有时又要两者结合。所以 “会” 实在很难下定义
    2. 一个增删改查的开发,多多少少也创造了产品,如果没有这些开发,连能给我们测试的东西都没有。所以谁是第一创造者,谁的钱更多也无可厚非……
    1. 如果线下就能拦截所有 bug,那为什么还需要小流量、灰度、众测这些东西?有多少个团队能在线下发现全量 bug?还是说产品太简单……
    2. 片面追求线下拦截所有 bug,要考虑人效和能力(是否允许足够长的时间测试,是否有足够多的 bug 发现手段),你的组长能拍出这样的决定,证明他对这些东西没考虑全面
    3. 有些 bug 在当下迭代不会出问题,随着未来的用户量级提高,用户环境会越发复杂,或者未来某个代码变更触发隐藏问题,这种 case 那个组长怎么判断?又该不该扣绩效?

    如果只会追责到人,不会分析事情本身,打绩效如此粗暴,证明这个组长水平有限。我建议是换老板、换团队、换公司任选一个。

  • 1024,你们公司有啥节目? at 2023年10月24日

    云原生那本书有没有机会上到社区的积分兑换里面?

  • 表示被 openssl 这玩意儿的版本坑过好几次,记得有两次是编译 python 源码,两次是装 ruby 环境

  • 这个过程中,个人最难的还是用例的持续维护,要面对诸如人员离职、架构变动、工作调整等一系列主动/被动变化带来的影响,对应的用例运营机制一定要明确、可执行可管理、考虑严谨。一旦维护跟不上就有破窗效应,越做越烂,最后被放弃。

  • 感觉自己没有资格留言,来围观一下

  • 就这个具体案例,那你可以同一个全局变量来保存这个 id 值,查了一下 pytest 有个叫 pytest-ordering 的插件可以控制用例运行先后顺序,然后在后置用例里再检查全局变量是否有值和可用,不可用报错,可用就正常跑这样。

  • 基本原则是用例之间不能耦合。

    如果一定要这么搞,你就只能在依赖数据的用例里,加判断去看前置数据是否准备完毕(这个判断可以是一个全局变量,可以是一条数据库标志性数据等),如果前置数据没准备完,要不阻塞,要不直接跳过不跑(但是显然都不合适)。

    个人建议的做法是,把前置依赖的那块数据 mock 好,这才是正规做法;也可以让他们合并成一个用例一起跑,至于怎么合并就看你实际用例怎么写

  • 测试到了管理会更好吗? at 2023年10月19日

    那大概是因为不需要做什么也能水涨船高跟着往上走吧。顺风舒服,逆风翻车,管理要做好真的需要一直绷着一根弦,要十分清醒不能松懈,即使事情规划得很好,但还是依赖到下面的人能否有效执行,还要兼任一定程度的过程管理,确实累。

  • 测试到了管理会更好吗? at 2023年10月19日

    我赞同楼主的说法,所以从很早开始我自己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在测试职业一直走,职业生涯无非就是成为测试技术专家或者成为测试团负责人(也就是管理者)。

    日常有很多机会给我观察不同的管理者,有的是只有 20 个正式员工出头的一线管理者,有的是上百个正式员工出头的二级管理者(就是老板的老板),甚至还曾经有机会看到带领上千人的质量部门的负责人,和他们一起开会,或者在他们附近的工位短暂工作。

    这些观察给到我的共同感受是:

    1. 管理者的时间是碎片化的,越是接近一线的管理者会越碎片化,非常要求时间管理能力
    2. 要保持刻意自主的辩证思考,脑海里要不停在演化推导想法,思考的东西包括但不限于某个事故分析、团队大方向规划和质量布局、下面的人做的各种事情是否符合规划框架、团队人员分工是否合理、不同人的 scope 是否清晰,大家的发展路径是否明确……
    3. 能一针见血直达本质,时刻保持敏锐的数据嗅觉,同时有自己的渠道去了解到真实的一线信息,不容易被下面的人忽悠

    总结一下,管理者的核心工作无非围绕着做什么拿到更好的业务结果、做什么沉淀出更好的不依赖人的标准能力、做什么让团队整体以及下面的每个个体有更好的发展。但往往会有很多杂事在打断这些核心工作,所以对于管理者来说,必须要十分清楚自己此时此刻正在做什么,做这个事情是否有意义,对时间使用层面的容错会更低,意味着要有更多的自我意识和技巧。

    我自己权衡一下,感觉还是搞搞技术来得更容易……

  • 所以你的关键就是【担心的是很难出彩影响晋升加薪 以及后续跳槽相关】

    回到我给出的三个反问,如果这些基本信息没有,没法去理解你的现状,也没法去定义 “出彩的工作”,是需要上下文的。

  • 没特殊情况一般都给,只是看测试是否主动索取而已,不问别人当然就没想到要给啦。

    不过,大厂的外包是看不到代码的,要额外申请其他权限;正式员工就正常申请,一般都给过,很少会卡,除非代码很机密。而我当时,因为业务涉及内部安全,也不是所有代码都给我看,有些还是私下找关系好的开发要才给我,开发团队的老板还不想给测试看……

  • 没什么信息量,暂时给不出有效建议。我反问几个问题:

    1. 新公司自动化正在俺不推进的计划是什么?
    2. 新公司目前自动化推进到什么程度?
    3. 为什么觉得未来出彩的地方不多,是什么原因让你没把握?
  • 有点太广告化了,建议补充一些详细使用说明,或者技术原理说明

  • 我是直接把代码库拿过来看,当时是用 php 的 yii 框架。

    如果一定要自己识别,那就只能谷歌百度查了,这些大概是 web 渗透需要知道的操作。

  • 转成开发也能叫转行吗😂 这应该叫平移

  • 同问,转行做啥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