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kins 日志里看到你命令行的用户名是 fsytest,控制台输出看到你用户是 root,可能是用户 PATH 的关系。也就是 pytest 安装在 root 用户的 PATH 下,但是没安装在 fsytest 用户的 PATH。
可以在 root 上用 which pytest 看看安装路径,然后把这个路径 export 到 fsytest 的 PATH 里。
豆瓣读书搜索 “测试”,选接近或超过 8 分,且评分人数超过 100 人的书看
就是常规的被职场毒打
文章的标题格式好像还可以优化一下,标题和正文混在一起了。
首先,全链路测试是一种低成本的测试方式,如 app 端到端的测试,app 上点几下,直接看 app 的反应是否符合预期。这样直接忽略中间链路的测试,一方面它非常高效,所见即所得,门槛非常低,更容易铺人力来规模化;另一方面也有确实存在很多风险隐患,测试不够精细导致一些潜在问题没有发现。整体来说,它适合在人力不足时追求高测试 ROI,或业务相对简单的阶段。很多时候也是需求开始测试的首选方式。
帖主说的接口全链路测试,个人理解和 app 端到端的测试是同一类的,只是从点击操作 app 换成发接口请求,确实存在帖主总结的各种问题,本质上还是在于中间过程要追到多精细,以及能否意识到对旁路的各种影响。
全链路测试不是银弹,但是没它,好像也不太行。
尝试谷歌了一下 test case driven development,搜不出这个概念,老外似乎也不这么叫,应该就是楼主公司的内部叫法,结合上下文猜测就是说 TDD 吧
原来还有个概念叫 MVT 模式 …… 涨知识了
如果只是浅层使用,两个框架的使用手感其实没有多大区别,与其浪费时间在框架学习的纠结上,还不如挑一个先学起来,很多是一通万通的。
回到两个框架上:
如果要追究到很严谨的技术选型,我自己也没研究过两个的底层区别。
原则:利用有限的人力做收益最高的事情。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测试策略需要根据产品体量、产品形态、产品受众(toB、toC、toD)等各种因素调整,上面说的是比较常规的 toC 产品,还是要看实际情况。
具体帖子 https://testerhome.com/topics/33088;
我在逛这个地址时看到 https://testerhome.com/topics/last。不过现在我已经申请加入了社团,帖子已经能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之前也遇到过几次,应该是稳定复现的,漏了一些鉴权逻辑。
问题 2 和问题 3 没什么意见,感觉蛮合理。那这样看就是一个 bug 了。
看了研发的目标,我理解意思就是用 java 重写一个定时任务,来取代之前那套 php 的流程。或者更清楚地说,研发的目标后续是下面三个:
如果上面的理解没错,我个人认为可以这样考虑:
以上是考虑稍微多一些的建议,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做删减或补充,不一定要搞得很复杂。
我甚至怀疑楼主的问题是翻译网站机翻过来的…… 语文表述和标点断句让人无法理解想要说什么
结合了帖主的各种回复,大概明白帖主想拿到什么答案,我尝试补充一下答案。
首先,从帖主所在的团队来看,是属于成熟稳定的团队,但是帖主没说研发人数和版本周期,我从上下文去看,应该是一个迭代很慢的平台产品,而且整体质量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研发自己写单测保障质量,那基本可以等价理解为研发具备充足的时间来自己保障质量,这个业务产品的迭代交付压力小。
从这样的背景来看,测试应该要做的是什么?还是结合实际分析现状和痛点,我下面给一些思路但不能照搬。
质量是不是真的非常好,它到底还有没有风险点? ——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一个方向是正向梳理全量业务场景,利用业务经验和测试标准体系(功能、性能、容量、容灾、兼容、安全……)去判断;另一个方向是负向基于线上问题来定位风险,反推建设目标。好,假设这两个点都没什么可以做的,这个系统真的就稳定得一匹,那还有另一条路。
研发自己做质量保障,有没有什么难题,能否为他们提效? —— 比如让研发更简单地测试,让研发更直观地了解质量……说白了就是要造工具造平台造框架为研发服务,提高研发效能。具体能做些啥社区有 N 个帖子讨论过,就不展开了。好,假设这个也没得做,那就要回答一下自己待在这里到底是图什么,公司组织对你的期望是什么,需要你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里面你真正能解决的问题又是什么……如果这些你自己答不出来,可能要考虑一下后路,除非你的人力成本性价比很高……
同样的问题变着花样能问很多次,可以参考这个帖子:https://testerhome.com/topics/32404
“体系化” 和 “一站式” 不完全是两个概念,“体系化” 是一种思想,而 “一站式” 只是一个表象或者一种实现,一起谈容易出现误解。
自动化平台确实就应该先做好自动化,但是在这个探讨语境中,我认为自动化平台最重要的不仅仅是自动化,用例管理、与 CICD 系统的集成或被集成等其他很多外围功能,也是平台的生命线。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观察过实际工作,大家不会因为一件好像不是那么重要的事而不断给自己的工作引入复杂度(比如我要在代码 Merge 时跑个自动化,我不希望还要切到 CICD 其他平台看这看那的,我只需要一个测试结论)。所以 “体系化” 这里可以指代系统被外界集成的可行性和复杂度,甚至是信息信噪比(假设日常工作是围绕 CICD 来开展,以被集成到 CICD 作为设计目标 “之一”)。
另外,个人理解自动化是一个上层概念,它代表某种提效的手段,那么就底层就可以引入更多能力来让自动化做得更好,如 Mock 就是一个很大加分项。不过需要谨慎看待,实际工作中要结合内部已有的能力来建设就会少人喷一些……
而 “一站式”,更多时候像是在搞重复建设,卷其他部门,实际工作中见到好多这种皮包平台,把别人做好的能力拉过来集成包装一下就美其名曰是效率提升,实际上没有任何实际额外内容在里面,随着内部平台的大一统治理肯定会被干掉。
所以个人建议是帖主可以考虑围绕着自动化场景去引入更多能力,这些能力应该能让自动化做得更高效更准确更舒服,也是从 1 到 100 的过程。
针对客户端、服务端,两者正常收发请求的场景来解释,一个 mock 平台关键流程如下:
对于用户来说可以感知不到 mock 平台的存在,而在网络请求链路上来看,mock 平台就是一个代理角色,是一个中间人(了解一下中间人攻击概念)。mitmproxy是一个经常用来做 mock 平台的代理。
但实际工作中也不应该只把 mock 平台当成是一个代理,mock 平台是围绕代理这个基本要素来扩展各种外围功能,包括但不仅限于:
非常同意这一楼的观点。
这个项目更多是帖主展示自己的思考和技术,很值得肯定。
但是如果让我来用或者让我给其他同学推广,我其实不太情愿,这个平台从实用性上看还处于比较浅层的封装,从产品化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更有实际意义的方向还是如何一站式或体系化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把一个工具上升为一个平台。(不是在贬低帖主的平台,只是一些实际看到的经验)
对应不同的路径吧。
工作中发现有个很蛋疼的问题 -> 简单的脚本来提高效率降低难度 -> 发现周边大家都有这个问题 -> 把简单的脚本做得更加工程化,从脚本变成工具 -> 发现大部门也有这个问题 -> 把工具扩展成平台
上述情况一般在早期的阶段更多见,问题太多,大家各干各的,没有明显的测试中台概念。
调研业务线了解共性痛点 -> 针对内部具体痛点并参考业界做法来设计方案 -> 将方案平台化服务化 -> 在业务试点落地验证平台对问题的解决效果 -> 获得业务反馈,迭代平台 -> 平台更大范围的推广
上述情况是比较标准的中台做事方式,也是更加体系的做事办法,至少在逻辑上来说,上级会更加少挑战。
至此,已经回答了【你们会去尝试开发工具吗?都开发过哪些工具?一般是通过哪些方面思考?】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
具体开发过哪些工具,这个看痛点,一些常见的列一下(只是我知道的,不代表是我做过的):接口测试框架(且需要平台化)、度量大盘、监控平台、压测平台、造数平台、mock 平台、UI 自动化框架、云真机、遍历测试工具、各类测试能力平台、发布卡口平台…… 这里说的各种各样的平台它是没有固定形式的,要结合公司的研发体系才能决定它应该长什么样子。
诶,突然发现被点名了
个人已经面了三位数的候选人,社招也面试了超过一百位同学【但是我们部门依然非常缺人,详见 https://testerhome.com/topics/32296】,可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很虚,所以每个面试官的理解都不一样,从我的角度看,应该期望候选人回答这么些东西:
一、你在测试建设时整体是什么思路?
预期全局建设完是什么样子,在期间你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为什么选择这样的顺序。其实上面也有答案说了,测试常规的事情不外乎管控流程、提供标准、设计用例、建设监控报警、建设研发测试效能等方面的事情,但是具体到不同的团队现状,决策是不一样的。需要重点突出你的决策过程,呈现你的决策逻辑。你要说明你是如何识别出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转化为你要做的事情,如何评判你这个事情做得好不好。
二、在这个过程中你自己的经验是什么?
这里的经验会是很泛的东西,可以是目标拆解经验、可以是沟通协作经验、可以是质量运营经验、可以是技术建设经验、可以是带团队经验,但不希望听你将太细的东西,比如具体到某个技术细节如何踩坑就真的没必要说了,说了也不会有什么加分。
三、你对你负责的测试领域,有没有思考过对应的发展路径
其实这个问题是从第一个问题里细化出来的,要答好这个问题,是脱离不开对业界的对标和团队实际情况的理解,这个问题之所以单拎出来说,就是要体现你作为某个事情的整体负责人,到底对这个事情的理解和把控程度是多少,说服面试官招你进来你能找资源排除困难去把这个事情独立自主地完成。
当然还是有一些回答技巧,虚的问题对应虚的回答,如果你不知道面试官要问你什么,你可以先说一些你想展开说的点,让他顺着你的思路去追问你。
QPS is basically similar to TPS, but the difference is that a single visit to a page forms a TPS; however, a page request may generate multiple requests to the server, which can be included in the “QPS”.
上述出自链接。
在搞明白概念的区别之后,再来看术语的应用场景。性能测试关注点是性能上,所以只要把性能解释清楚就好,在不同的公司,无论对与错,无论术语用得专不专业,只要大家都知道在说同一个东西其实也还好。
回到问题上,性能测试关注的是性能,而制造性能压力一般来源于并发访问量和能使用的资源,所以我们要描述压力大小,就相当于要描述并发量以及提供给系统的资源量。
TPS 和 QPS 对比,按照老外的解释,TPS 是一个更内部更拆解的概念,在业务足够简单的情况下它可以跟 QPS 等价;QPS 是更面向用户的概念,它把整个系统看成整体,不管你系统内部怎么运作,现在每秒多一个访问过来那就是 QPS 加一,更直观更好理解也更容易统计,所以我推荐用 QPS 来表示并发或者压力程度,当然单纯说 QPS 是没用的,还要加上请求正常响应比例等条件的约束才有实际分析意义,就不展开扯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要区分好线程数和 QPS 两个概念,个人感觉之所以会把线程数等价于 QPS,可能是习惯将 Jmeter 世界里的概念搬到其他场景来。因为 Jmeter 实现发压是基于多线程模型,不严谨地说就是一个线程发一个请求,很古老的 I/O 模型,在当时可能是很好的方案,但现在看来会有局限。对比与 Locust、Gatling、K6 等更新一代的压测工具,使用更高效的 I/O 模型更有利于榨干发压机的性能,这个时候就再也不是一个线程等价一个请求。所以,不能用线程数来代表并发,而是用该以实际发了多少请求给服务器来统计并发。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建议阅读。
特意了解一下财经支付同学的质量保障工作,同样也是 mock、沙盒支付、支付白名单 这几种手段。支付服务端是 go,公司内部有流量回放服务应用在支付测试上,不过仅限于线下环境,没看到线上有做特别的测试动作。
不过恒捷那个思路确实合理,可以在监控报警上面多做建设,或者尝试做做线上支付定期的接口巡检?
还会有这个话题的下一篇文章吗?期待看到更多具体的实践细节做法
如果楼主确定了定居在石家庄不考虑其他二三线城市的话,那最重要的还是心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