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根据项目进行修改,文档内容表述清楚,逻辑清晰就可吧
适合自己公司的,就是最好的,没有规范。
在 test home 搜书看到这个帖子,这个大佬的回复让我学习了。感谢呀
我们是用禅道记录 BUG,如果遇到这种问题他不改,直接是指派到技术负责人/需求负责人/产品负责人,任意一方负责人去处理,如果这三方的负责人都觉得这个问题不用改,OK,缺陷关闭,出了问题上面三位大佬先死。
不及时处理 bug 还有个风险,就是改一定数量的 bug 后会产生新 bug,尤其到后期集中改 bug,时间紧,改出的新 bug 更容易漏掉,还不好区分是一开始就漏测的,还是后来改出来的
是 bug 就要提啊,发现 bug 不提后面锅肯定是你的,提完之后,开发如果也认为是 bug 但不改的话,线上出问题就和你没关系了吧
分析得很详细啊,像是一个管理者的思考
测试的 KPI 个人认为大头就两个,基本都不会变:
从你的描述来说,这个员工没有大问题,可能就是额外的事情做的不太好,那绩效就是在中间这块。
其他裁员之类的考虑:
最后:
17 楼说的很好,公事公办就行。除非前端最后能甩出去说,这个不是 bug。。。找 bug 报 bug 是我们测试的事情,后面的事就是开发的事情了。其次在这种情况下,测试不应该认同自己要被挨批的观点。测试不是保姆的,和开发之间是平等的。
一般公司的 KPI 往往都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思考现有工作中的不足,实现所谓的降本增效的改进,就测试而言,往往就意味着写自动化,搭平台啥的,因为单就业务测试点点点,体现不出什么产出来,线上不出 bug 则已,出了 bug 就是锅,年底考核时大家都做的差不多,作为领导者也不好说给谁好绩效给谁差绩效,那就只能看这些工作以外的事情了呗,比如加班时长……等等
想问下大家,对域名是怎么去测的
漏测和开发漏实现功能是一样的。用例一定需要评审,还有就是需求一定要理解透彻
核心要素:
然后再从老板来看,除非体量大到不太能出事故,否则的话,客户关系好,事故也就是一顿酒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养几个看上去没啥产出的人?钱多烧的慌?
不能卷的最好的策略就是认怂,苟着。
测试的本质工作就是 做好业务测试,线上没有问题。只要他没摸鱼,那就是没有问题,什么技术提升的都是花架子,技术再好线上各种问题也没有用
我个人感觉哈,点点点做得好,25 岁可能也可以达到这个程度。
而且我还有点疑问,功能测试十几年,真的会一点技术都不懂么,在接技术需求的时候多少还是会接触一些技术相关的东西吧?
另外整体看来 “给布置的 kpi 技术提升目标始终完不成” 我感觉这个是比较明显的一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个是问题),会影响到团队的绩效。如果这点没办法优化的话,建议还是换个环境,双方都会更舒服。
我感觉这个问题有必要拆分一下公司的情况,不同规模不同阶段的公司,对于这样的一个员工可能会有不同的看待方式:
1.稳定成熟的业务,大厂/国企/央企的部门,比较稳定的情况;
2.开拓创新多变的业务,互联网公司,中小微企业,需要一个人独当一面的情况;
3.相对稳定的外包业务,如车企/外企的外派岗位;
哪托有句经典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你的打工命由你不由管理者。政治术语叫: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裁掉一个 35 的业务测试 , 还是一个线上不会出问题的那种, 不是领导不行就是公司不行,眼界太低
你也有 35 岁的时候。。
我觉得这个帖子很有意义。因为大家都会有 35+ 的一天,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决定他人命运的领导者,所以采访一下身为管理者的真实想法,作为参考很有必要。究竟是卷还是躺,跟什么样的领导干活去什么样的公司,希望这个帖子能多多地讨论。
测试唉,基本没有线上事故,这还不称职?换个技术好的,搞几个线上事故?技术能带来多少效率提升?线上没事故这才是真本事
如果都是产品发现的,说明这些都是产品文档上列出的:这种漏洞一般不太应该。
建议理解产品文档时,将各个规则、细则通过思维导图等等一一标记出来,测试时一一核对。
当然态度决定一切,以后继续努力
你跟前端开发联合,跟领导层反馈,前端人手不够,得加人。
本职工作干的号不就行了,咋还要求这要求那的?
人家本来就是一个点工,你非要他在一年内成为一个优秀的测试开发?
那你为啥不招个测试开发或者找个好苗子去培养的?
我觉得对于年纪大的老员工,评判他的工作要看他本职工作是否努力完成了,以及平常工作态度。
当然,我最讨厌的是那种要技术没技术要业务能力没业务能力,就仗着自己是老员工就各种摸鱼偷懒的人。
给我的第一感觉:你是来寻求处理方式还是自我安慰的?
第一种,如果一个测试能保证职责范围内无问题出现、善于沟通、经于业务,有什么不足的呢?你说 kpi 你说技术提升,请问他的岗位需要做这些事吗?如果需要他去进行此类工作,那 ta 确实复合你说的能力不足,如果不需要,那这所谓的 kpi 就是依托答辩
第二种,感谢你在杀猪前还有一丝自我愧疚并来此寻求一丝自我安慰后才下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