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操作,一定不能直接操作表。
不好意思,因为内容有误,已修复
过奖啦
工具其实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理解性能如何做,如何做有效的性能测试?
可以看看:服务端性能测试 - 入门指南
这个 BUG 主要还是业务逻辑漏洞,需要深入理解业务,就可以测试出来吧
感谢关注
客气啦
这个回帖打💯分
你是问 debugtalk 的博客吗?
看看 debugTalk 的 httprunner 实战开发文章啊,写的非常好。
当然,如果是手把手的实战教程,说实话,给钱人家也不愿意写,容易挨骂。
这个说法非常错误
建议看看渲染原理:详细内容见:Android 流畅度评估及卡顿定位、优化
从图中可以看出,按照刷新率 60FPS 的屏幕举例,当某帧渲染超过 16.66ms 时,屏幕是不会立马绘制当前帧的,会等待下一帧绘制完成,才会显示当前帧。这样这一秒,最高就只有 59FPS 了。
其次,在描述流畅度或帧率相关问题时,用帧。用图会让不懂的人更加误解。
再通用,也不会像母语一样,大家都用同一套东西
未来源,可以借鉴他们的设计思路
之前没有做过中台的测试。建议按照这样的顺序评估是否需要做性能:
(1)服务是否会面对并发场景?
(2)出现并发或高并发时,是否可以忍受服务出现性能问题,甚至崩溃?
(3)如果不能忍受,那就必须要做性能测试了。一方面用于性能评估,另一方面可以提前暴露性能问题,避免早上线上损失。
我觉得性能评估是比较必要的。但是没必要测试整个集群,可以测试集群单元和单实例性能,然后再综合考虑负载损耗,来评估大集群性能。
那有可能是被平均掉的,因为图显示的是 采样周期 每个采样器的平均响应时间。
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 Response Over Time 的采样周期控制(Group timeline values for 100 ms),当采样周期为 100ms 的时候,图中数值会更接近聚合报告,但是当采样周期为 2000ms 时,就会差距较大。
如下图所示,前一段采样周期是 100ms,后一段采样周期是 2000ms,这样曲线上能显示的值,距离实际值,差距会较大。
从官方文档来看,Response Over Time 将显示每个采样器的平均响应时间。
关于为什么聚合报告和 Response Over Time 的最大时间不一样,我怀疑是这样的:
聚合报告展示的数据,是全量采集数据的展示。Response Over Time 展示的数据是抽样数据。因为 Response Over Time 有这样一个设置:Limit number of points in row to 20 points.
因为显示的数据点数限制,导致 Response Over Time 并不是显示了所有数据。
厉害,我回头尝试一下,这个还真得第一次看到
Locust 是支持的,笔误了。
Jmeter 的方式我理解你意思了,压力使用变量,然后 BeanShell 中修改变量,即可修改压力值。
请教一下,测试期间,如何通过 BeanShell 远程修改变量的值?
方便贴一下相关代码吗?学习一下,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方式,长见识了。多谢多谢。
快三年前 面试的 CTO,问的是一个算法题(给出思路就行),一个设计测试平台题(画出结构图)
我们也做了几个版本的遍历了,觉得携程的逻辑更高效,可以看一下:Trip.com 智能自动化探索测试
楼主没有试用字节开源的fastBot?
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