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性能评估是比较必要的。但是没必要测试整个集群,可以测试集群单元和单实例性能,然后再综合考虑负载损耗,来评估大集群性能。
那有可能是被平均掉的,因为图显示的是 采样周期 每个采样器的平均响应时间。
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 Response Over Time 的采样周期控制(Group timeline values for 100 ms),当采样周期为 100ms 的时候,图中数值会更接近聚合报告,但是当采样周期为 2000ms 时,就会差距较大。
如下图所示,前一段采样周期是 100ms,后一段采样周期是 2000ms,这样曲线上能显示的值,距离实际值,差距会较大。
从官方文档来看,Response Over Time 将显示每个采样器的平均响应时间。
关于为什么聚合报告和 Response Over Time 的最大时间不一样,我怀疑是这样的:
聚合报告展示的数据,是全量采集数据的展示。Response Over Time 展示的数据是抽样数据。因为 Response Over Time 有这样一个设置:Limit number of points in row to 20 points.
因为显示的数据点数限制,导致 Response Over Time 并不是显示了所有数据。
厉害,我回头尝试一下,这个还真得第一次看到
Locust 是支持的,笔误了。
Jmeter 的方式我理解你意思了,压力使用变量,然后 BeanShell 中修改变量,即可修改压力值。
请教一下,测试期间,如何通过 BeanShell 远程修改变量的值?
方便贴一下相关代码吗?学习一下,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方式,长见识了。多谢多谢。
快三年前 面试的 CTO,问的是一个算法题(给出思路就行),一个设计测试平台题(画出结构图)
我们也做了几个版本的遍历了,觉得携程的逻辑更高效,可以看一下:Trip.com 智能自动化探索测试
楼主没有试用字节开源的fastBot?
好文
请问,如何实现快速滑动的效果?
这么没有上进心,换个对象吧
珣哥过奖了
客气啦,我比较菜
东拼西凑的知识,重在实践
客气啦老铁
道友客气啦
重视质量的开发才是好开发,赞
很强的技术整合和执行力,🐂
def get_para_name(a):
all_val = list(locals().keys())
print(all_val[-1])
说白了,就看想不想跟不专业的人一起共事?想不想自己的职业被同事鄙视?想不想让自己的职业薪资更高?
而且应该更庆幸的是,幸亏要的是技术门槛,而不是 985、211 门槛。不然你连努力的资格都没有。
发一下失败的 log
按照如下方式可以拿到
获取到变量的 URL 如下:
看看腾讯的 Q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