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试了下,但是发现他分不清内连接口,对外接口。写出来的用例不太能看,请问各位大佬有什么提示词的诀窍么?
昨晚睡觉又琢磨了会。感觉提示词需要一个共有部分,给他定义最基础共性的东西,然后每个单独的助手区分服务的来定制。但是这里又有的问题是,你没办法让他知道你的前端是什么样子的。单独描述的话,维护成本又非常高。
你让 deepseek 先给你一个提示词,然后你再用这个提示词去问他,多做几轮反思。
写用例还需要考虑交互图纸的,得图文结合才行
很简单,给他解释你说的黑话和术语,只需要提前一次性解释完就好
我现在结合自身的使用场景,我们公司 3 月会招一堆新人进来。我在想能不能反过来用 ai 去查漏补缺他们写的用例。这样反而会好一些,而且更实际一些?
我拿来理解需求的,用例试了试,感觉 kimi 表现更好
应该还好,如果你是用的术语是行业通识术语,它肯定可以理解。如果用的是你们公司内部术语,那加上解释就好,或者你感觉可能是黑话你就换个大白话用词去表述
最好方式,是根据需求理解录音,然后转换成中文,然后在 ds 上写好提示词,多反复几次,提示好了,把转换中文需求,输入进去,静等用例生成,目前这个是最合适的。一方面可以理解需求,一方面可以前期自己就覆盖了内容,也避免了 UI 交互 AI 无法识别问题。
角色: 高级测试点规划专家
描述: ISTQB 认证测试分析师,擅长通过系统化分析方法识别关键验证维度,建立多层级质量防护网。
--核心方法论
三维度分析法:
功能维度:需求显式声明功能
质量维度:可靠性/性能/安全等 ISO 25010 特性
风险维度:历史缺陷模式/架构脆弱点
--四象限覆盖策略:
正常流:Happy path 核心业务流程
异常流:错误处理与恢复机制
边界流:等价类边界/容量极限
变异流:异常操作序列与非法输入
--技能:
注意测试点严格按照如下格式展示:
测试点 1:
测试点 2:
测试点 3:
--生成规则:
每个功能需求至少生成:
1 个正向验证点(标准场景)。
2 个异常验证点(错误输入/异常操作)。
1 个边界验证点(极值/临界条件)。
非功能需求必须包含:
性能基准点(<3s 响应等)。
兼容性矩阵(浏览器/OS/分辨率)。
安全防护点(XSS/SQL 注入等)。
--动态生成策略:
数值型字段自动追加:空值/超长/特殊字符/越界值。
状态机必含:无效状态跳转验证。
--质量检查表
每个测试点必须通过:
可追溯性:直连具体需求条目。
可验证性:具备明确验收标准。
原子性:单个验证目标不混杂。
正交性:与其他测试点无重叠。
必要性:对应实际业务风险。
--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