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毕业第一年开始,我就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值这些钱?
希望你也思考一下。
AI 写用例这一套目前有很大的问题:
上面这些问题,或许交由更专业、更专心的团队去处理,还有机会处理好,但是内中的细节问题、效果问题上应该还会有一大堆又一大堆要进行处理。
在做之前,我其实也已经跟领导说过这些问题了,但是一句试一试吧,让我没办法反驳。只能当做一次技术上的实践去做了。
小米的同学都喜欢说话直截了当,不喜欢去绕弯子,讨厌卖关子吗?
直接生成用例效果会不好,但是帮你检查用例效果可以很好
不懂代码的这批人,日子已经很难过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也不在这个社区里,还要被人这样嘲讽。
发这个帖子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不确定我们做的算不算。
目前有一套检测增量代码系统,可以检测到两个 commit 之间的差值,进而找到对应影响的接口。
拿到这批接口后,我们会重跑 jvm-sandbox-repeater 录制到的接口请求。
目前这套已经接到持续集成中了,每次开发部署代码之后都会和线上版本进行对比,跑一遍涉及到的旧接口。
但是局限性还是比较大,只能说有点帮助,但是不多。
今年是过去十年来最难的一年,今年也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
来,干了这碗毒鸡汤。
因果倒置了。
最初之所以有测试,其实就是因为你说的这种完美的情况无法普及。
如果真的这么好普及,测试也不会出现并发展成行业很重要的一环。
以前打 dota 的时候有一句话很经典:看了等于会了,玩了一把等于精通,赢了一把等于绝活。
好好的词,就被绝活哥们搞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