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P 及 DOM 认证,敏捷测试入门级,专注性能测试及测试设计。
公众号:CKL 的思考空间

  • 因为只有这些是比较通用的,可移植性强。其实公司内部还是有很多业务讨论、用例设计的讨论。但是这些讨论如果不是在一个领域内,或者不在一个公司内,上下文的信息不对齐,是无法被广泛讨论的。

    其次,也有很多人对测试本身做了很多探索,比如海盗派测试、探索性测试等,都是针对业务层的用例设计方法论。

  • 刚好手上有两个测试专利,申请的原因是前公司的要求,只提供实现的文案,其它有专人负责,所以申请还算顺利。

    对跳槽基本上没什么帮助,因为原则上现公司是不能直接用的。

    只是你能力的一个体现,不过这种专利也比较水,至少我申请了也不会刻意去说。

  • 赞成文章的观点,其实这也是行业进步的必然性。测试行业在往前走,对技能的要求在提高是必然的。任何行业都一样。哪怕是工厂里的人,会操作大型机器的,也比只会手工的高很多。

    行业在发展,技术能力在不断改进、提升,对于行业内的人员能力要求对应的也在提高,这个和卷不卷没关系,只是必然的发展规律。不要和规律对抗。

    向前看吧,走自己的路。尊重市场规律,获取能力范围内的薪酬。安心即可。

  • 广招内容输出英雄帖 at March 11, 2024

    支持~~

  • 可能是行业不太一样吧,我所在行业是制造业的 IT 部门,所以没有那么紧迫的本成压力,所以自动化的目标并不是以减少人员为目标来展来的。聊下自己的观点,仅供参考:

    1. 关于自动化平台的建设周期,在很早的文章里有提到过,是围绕能用 -- 好用 -- 优化使用 来构建的,每个阶段都会有具体的产出和收益,个人也比较反对一上来就规划太多的功能,把平台做的太大,周期太长。

    2. 快速反馈的能力是提效的表现,但也不太可能因此就把 2 个人做的事缩减成 1 人,因数快速反馈的能力构建本身也是有成本的,无非就是看把成本花在哪,是花在人力验证上,还是花在维护自动化上。可能成本是一样的,但是带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3. 你提到的案例我也经历过,不同阶段的产品形态对质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团队的组织结构也是不一样的。这个是肯定的,所以测试人员也需要学会识别业务对质量的要求,并不一定非要开展自动化。

  • 我之前给老板打过一个比喻,可能不是很正确:就像你平时公交上班,今年买了个车。是提效了,不管去哪里都方便,也能省出点时间做别的。但是,成本肯定是增加了。和自动化一样,它能提效,能在更多的地方发挥作用,但肯定是无法降本的。

    如果是出于降本的考虑,有其它更多更快速的办法,不是么?都懂的。

    1. 双周迭代
    2. 为什么要算通过率呢?这并不是个很有用的指标,通过率的高低并不能说明什么,我们没关注这个指标;如果执行失败,我们的要求是 2 天内必须解决。
    3. 执行频率是分等级的,对于 P0 的级别的,集成到流水线上,每次 Merge 到保护分支都会触发,其它级别的每天至少运行一次;
    4. 会考虑异常场景,验证是否做了足够友好的提示,我们原则上不允许直接抛出代码异常。
  • 嗯,本身是要验证的,这个没问题,也确实是需要的,我们团队也会要求前后端都做必要的校验。只是纯粹好奇下这个 bug,的原始逻辑,因为这种情况不太能想明白是怎么个情况

  • 我比较好奇的是,这是个什么的代码逻辑,会现出这种结果?非法的 ID 最多就也不删除,是怎么会引发整个表被删除的?不是很能想明白

    1. 自动化脚本的编写在一个迭代内基本上一天搞定,会有基本的用例设计,再动手写脚本;

    2. 通过率不好算,基本上有问题就马上排查解决,如果是误报或者数据错误,需要及时修复脚本。我们对于自动化用例有降级机制,连续失败 5 次后,就会被踢出用例集,进入修复库,这个修复库会邮件通报的。所以解决问题的速率还行。

    3.对于报错,人工分析是什么原因,不自动上报,是 BUG,就是 BUG,是误报,就按 2 处理;

    1. 肯定发现过缺陷,特别是接口变动没有通知上下游的,导致关联业务报错。但不会很多,因为也不是自动化的主要目标;

    2. 接口场景的接口数在 15~20 之间吧,长的也有 40+ 的,再多就建议拆分了

    以上,不知道对你是否有帮助。可以加微信细聊

ACP 及 DOM 认证,敏捷测试入门级,专注性能测试及测试设计。
公众号:CKL 的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