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是在手忙脚乱了一阵子,倒没什么影响很大的 BUG。

    感谢楼主。第一次被设为精华贴,小激动下。😊

  • 关于接口自动化的疑问 at 2022年06月05日

    关于选平台,其实不着急的,先想想下面几个问题。现在缺的不是平台,而是选择的能力。

    1.1 团队的现状是什么?
    如果当前团队已经有了部分接口测试的工作在开展,只是没有形成标准化、持续化,那么尽可能就以现有的工具为底层基础,进行开发,培养用户习惯的成本是很高的,别人也不一定乐意,还涉及到迁移成本的问题。如果当前团队还没进行过多的接口测试,那么就可以慎重的进行技术选型

    1.2 团队的资源有哪些?
    这里指的资源其实就是研发能力,会有几个人一起研发,还是你自己一个人?大家擅长的开发语言是什么?是否有能力做前端页面?是否有时间投入(很多时候并不一定会给工时)。对于开发语言而言,不需要纠结是 Java 还是 Python,擅长哪个就用哪个。能和开发团队保持一致最好,不能也关系不大(如果你真的熟悉了一款语言,那么转换到其它语言上也不是什么难事。笔者从 C 切换到 Java,再到现在的 Python,适应过程并不会太长)

    1.3 为什么要选它?
    在确定完开发语言之后,就可以对应的去做选型了,各语言都有大量的开源框架可以使用(Java 的 JunitTest,TestNg 等,Python 的 Pytest,HttpRunner 等),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只要你选的框架文档齐全,还在持续更新,问题就不大。没人维护的框架不要选(特别要注意 GIT 上那些 Demo 类的框架,很容易误导人)

  • 😅 看到两篇我最近发的文章。。。

  • 历史文章可以投稿么😉
    https://testerhome.com/topics/30937

  • 测试基础 10 问 - 上 at 2022年05月22日

    单从测试的角度来说,广度优先,尽可能对自己公司常用的组件都有基础的了解。大至上能和开发对等交流。

    代码能力的深度问题,这个人感觉专注于一项即可,比如你提到的后端,去深入了解 spring boot 的原理、尝试去写一些复杂点的功能,去解决测试过程的一些小痛点,提升效率。虽然对于测试用例设计的影响可能会小点,但不要把自己限制在测试设计上呀,做为测试人员,能够解决真实的测试痛点,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呀。

    这里面的平衡主要取决于自己的职业规划,是更多的偏向业务,解决业务层的问题(更好的测试策略、更高效的测试用例覆盖等),还是偏向技术,能通过技术影响整体测试效率(解决痛点、横向拉通、平台建设等),都是可取的。

  • 测试基础 10 问 - 上 at 2022年05月22日

    可以的,整理个系列出来,常见中间件的测试方法,很好的主意,谢谢。

  • 并不能完全保证,不管是正交表,还是 pairwise 算法,都是基于统计学的基本理论,进而进一步提炼出来 的。更多的是用来表达在可接受的成本内的最优解。它是经过严谨的数据推算和证明过的(嗯,我也不知道是怎么证明的,一般人也看不懂,我们关心结果就好)。
    比起全排列组合,肯定会有遗漏,但这个遗漏从概率学上来说,是可以被接受的。

  • 构建性能测试知识体系 at 2022年05月11日

    感谢支持~

  • 怎样才算是测开? at 2022年05月05日

    可参考 :https://testerhome.com/topics/30771

    入门级:

    熟悉几款常用的测试框架,如接口测试用到的 Junit,Pytest 等,性能测试用到的 Jmeter,Locust 等,基于 UI 的 Selenium,Airtest 等

    进一步的,能够针对这些框架,结合团队的具体业务需求,进行简单的二次开发,例如改改报告格式,增加点输出和特定函数等

    从团队建设的角度看,这类技能一般会让测试团队内的谁对代码兴趣并能持之以恒的学习,就可以让他去尝试做这类工作。

    提升级:

    了解不同框架的特性,能够结合不同项目的实际情况,做具体的选型(例如,团队如果普遍代码能力较差,用 Jmeter 做接口也不是不可以接受。如果被测试系统用的是 JAVA 框架,引入 Junit 要比 Pytest 合适的多)

    能够对框架进行重构,以便更好的使用或者更符合业务需求。能够把这些框架集成到其它平台,让其它平台能够快速调用并执行测试用例。

    能够洞察测试活动中的真实痛点,并给出解决方案。当你具备了这个能力,才能胜任一个测试开发应该有的责任,否则和开发的区别并不大,又或者只是一个有一定代码能力的测试人员。对团队的重要性并没有那么大。

    进阶级:

    能够从全局观察测试活动,发现团队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加以落地。

    从效能的角度提升团队的测试质量和效率。个人认为,这个是高阶测试开发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时候,测试开发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提升整个测试团队的效能,同时能够打通研发侧,协助开发一起提升研发效能。

    需要向业内优秀的团队学习最新的技术实践,现在新的测试技术层出不穷,迭代速度也很快。不能固步自封,只满足于现状。要关注业内技术的发展,但不要盲目的引入到团队中,因为很多时候,你的团队并不具备相对应的能力。

  • 500 肯定不算呀,500 是 HTTP 状态码,需要和业务码区分开来的

  • 提下个人的看法:

    1. 服务端是否应该把程序的内部错误直接暴露出来。这个各有优缺点。好处就是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到引发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方便快速定位问题,而不需要去后台查看日志。缺点就是会有安全隐患,容易被定向验证。

    2. 一般的处理方式是和前端约定好业务 code,比如 20000 表示业务成功、50001 表示用户名为空之类的,前端根据业务状态码来给出相对应的提示。这样既方便后端定位问题,前端暴露给用户的提示信息也会更友好些,一定不能把异常信息直接在页面上展示出来,太难看了。接口返回不应该只有一个 Http 状态码的。

    3. 至于接口的异常类处理,这个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做法,这里就不做评价啦。

    4.接口提测准入,这个个人不是很建议,我们还是要和开发达成共识。研发中有一条提倡的规则叫 约定大于配置 ,对团队其实也适用。

  • 如果你是做测试的,请尊重测试这个职业。能力有限,谁干测试??测试怎么你了?如果没有能力,你也不太可能在测试领域混的太好。

    如果你不是做测试的。那请你不要用自己的揣测来评价一个职业。

    做为一个 10+ 年的测试从业者,期待你的回复

  • 已收到,感谢组织😉

  • 压力机的并发数 并不等于 服务器处理的并发数,这是两个概念。因为服务器的处理能力首先会取决于 Nginx 的分发能力(如果有的话,或者其它类似的中间件),所以对于中间件的配置,我们会最大线程数、等待线程数等等。

    TPS+ 响应时间已经足够表达了服务器的处理能力了。因为服务器并不关心压力是怎么产生的。它只负责处理。

  • 一般情况下,在做性能测试时,都不会去强调并发的概念。因为现实的场景中,除了秒杀、整点开抢等几类特殊的场景外。都不会进行狭义上的并发测试。与实际的业务场景不符。我们更多的会采用 TPS,响应时间之类的指标来衡量性能。

    “登录接口能够承受秒级 1000 并发” 这个性能需求本身就有问题。秒级 1000 并发,也就意味着 TPS 达到 1000(如果是这么理解的话)。那么线程数是多少并不是固定的。因为还要考虑到响应时间。

    如果按上面的理解,TPS 要求达到 1000,假设响应时间为 0.5,那就是要 500 的请求量(TPS = Vu/Time,这里暂不考虑网络传输的时间,实际情况会更复杂),至于这 500 的请求量,是通过 50 线程的并发,还是 100 线程的并发,并不重要。因为对于服务器而言,关心的单位时间内到达服务器的请求数,至于这些请求是由多少线程发起的,并不太关心。

    不要纠结并发数,TPS 结合响应时间,才是性能的真实指标

  • 如果是数据总量大,那就分页处理就好了。
    如果是单条数据的数据量大,那就评估下这个接口返回的数据是否是必要的,是否可以拆分。
    这个和性能没什么关系,主要还是设计层面的问题

  • 需求实例化了解下?带着具体的用户场景去交流,可能会更好些。而且要注意下,提前和别人预约好时间。别人的时间也是时间。

  • 我有 1000 多积分了,好快

  • 不为业务服务的技术都是耍流氓。不懂业务的测开不是好测开。测开很重要的一个工作职责是发现和解决测试过程中的痛点,有可能是工具,有可能是业务,还有可有是其它。

  • 数据为什么会走丢了呢? at 2022年03月16日

    还是需要的啊,随着业务代码的加入,性能肯定会有一些损耗,以最终业务场景下的性能测试为准。框架级的性能测试主要是验证框架本身的性能够用,否则到业务代码引入后,发现是框架的性能问题,改起来就很麻烦了。

  • 数据为什么会走丢了呢? at 2022年03月16日

    😅 当时没想到过,还是懂的少

  • 数据为什么会走丢了呢? at 2022年03月15日

    当然啦,对于一些技术选型,基础底层框架的性能验证,和业务无关。

  • 测试的最终产物是什么 at 2022年02月24日

    对的,这个其实很重要,经过你测试的版本,如果团队都能够比较放心,也是种很好的价值体现。

  • 你对测试开发是否有误解 at 2022年02月21日

    嗯,有更新了,可以直接看第二版的

  • 测试的产出到底是什么 at 2022年02月20日

    说下自己的理解,对于测试这份工作而言,我们的产出有几下内容:

    1. 一个思维:就是你的测试思维,针对每个版本或者迭代,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设计出高效的测试用例,体现你测试的专业性,而不是别人眼中的 “点点点”。

    2. 一份报告:一份合格的测试报告,说明测试范围及并给出测试结论,如果有风险,应提出自己的风险和意见,让团队共同意识到风险,并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3. 一点责任:做为测试人,经过自己测试过的内容,应该承当一份责任,能够保证产品的基本质量。如果线上出现问题,应该有责任和能力去解决并加以改进,不能把问题都归结为团队质量意识不强。

    4.体现专业:你应该让团队意识到,测试,你是专业的,你拥有测试思维,能够通过自动化或者其它手段解决测试过程中遇到的测试问题,能够推动团队逐渐形成质量意识。

    至于测试团队规模,13 楼已经说的很多啦,可以参考。至于题主提到的 “如果我是公司的创始人,我会把测试部门干掉,把这些测试管理者干掉。” 我只能说,庆幸你不是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