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别激动。
是被 “新名词”(名词其实并不新,比如质量内建十年前就有人提过)搞怕了,带点吐槽而已。
大家应该不是排斥新的词和技术,排斥和反感的是自己不干活,专门找些高大上新名词折腾人的人,这些人一年一个样,干啥都没啥持续性,拿到好处就换个花活,让真正干活的人给他买单。我觉得这些词以及代表的技术啊流程啊都没啥问题,大家该搞的都在搞。
(看到某组离职了 3 个测试(剩 1 个),有人用质量内建这个词不补人了(有 HC),我只能呵呵。。。)
PS:KPI 能靠刷 bug 数提高个人觉得指标设置肯定有问题
以下是我的误解:
一般所有以前 http 的都能正常跳转就行了。
注意下证书到期时间以及到期升级。
遇到过因为证书到期,升级证书导致部分服务器无法访问了。。。原因是部分服务器对高版本的 SSL/TLS 协议不支持。
楼主过了哇~题目变化大不?去年我们这边因为疫情取消了。
同等条件果断选离家近的
有用,不过不是很明显,代码质量有提升。扫出来的 bug 有些现在不影响功能,但是以后是坑(有些问题可能一些人不重视,一些人特别看重,比如信息泄露什么的)。
引入静态工具是 QA 衡量代码质量的一种方式,一般和研发基础要求相关,要不要用得看项目实际情况。毕竟有些项目可能连测试都没。
左移不是针对研发流程来说的吗,往源头移啊,移到需求产生
感谢分享
测试的本职工作是产出产品的信心,而不是 OKR。
有些监工式管理者(自己不干活,天天催你干挑毛病的 SB)为了 PPT 好看,真是啥东西都往 OKR 去写,也不管适不适用,合不合理。做的人又不是他,他管你死活呢。
这是管理者的问题。
这跟 49 年入 ** 没啥区别吧。。。总助变个小管理
没怎么看明白,ABC 不就三条测试数据吗,跟 suite 有啥关系
业务专家参与 + 大家都有认可用例评审的态度 + 测试用例质量高
别高效变成搞笑了,哈哈。
各有优劣。
第一种优点是人员成长路径清晰,人员培养环境好,测试各种流程相对规范,测试话语权更高。
缺点是有可能和研发内耗,把做好测试和做好项目等同起来,为了一些内部 KPI 搞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和开发合作也有重重阻碍。
第二种优点是可以深入接触代码,如果团队测试认知度高 + 测试人员能力强的话,也不会影响测试的话语权。你想弄的任何东西,只要对项目有好处,都可以获取支持。
缺点也很明显,如果项目测试影响不大(对线上问题容忍度高)或者测试资源紧张,或者测试人员普遍能力偏弱,基本就是工具人,被边缘化成点工。没有成长路径。同时这个依赖团队和负责人对测试的认知,不重视测试的团队,日子很不好过。
直接找家专利申请的公司咨询,有些公司甚至可以帮你做~。
以前用 jira,不过要收费就没用了。现在瞎搞搞,都割裂的。
为新的一年开个好头,怎么能叫划水呢~
180 平~还不如你零头!
if 屌丝[i]需要花钱:
self.开销 -= self.开销
if self.开销 <= 0:
self.开销 = 已透支
这有 bug 吧,花钱的时候减开销感觉容易误解,命名不规范。
点个赞,又活跃又强大。
太阳式服务——围着转,要啥给啥,光还是别人给的。
书看的不少,看完的却少;
看完的书,理解透彻的少;
理解透彻的书,自己思考并有新的想法的又很少。
哈哈,恭喜你,花泽香菜!预祝新婚快乐
年终总结:
1~6 月:干活。
6 月:干活。
6~12 月:还是干活。
做到一专多强就行。
狭义上的专职测试人员的权重越来越弱,广义测试(质量)的权重应该是提高了的。
去测试化个人觉得叫泛测试化更准确。测试行为总是在的,只是测试人的要求变了。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