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对,咱们继续深耕自己的,每个人的路都得自己走,每个人的选择带来的后果都要自己承受
哈哈哈,也不知道咱俩是谁破防了, 不阐明问题,不回应质疑,阴阳怪气,顾左右而言他,理屈词穷,甚至不敢面对现实。 拿个 deekseep 糊弄,你也就这样了。 在路上说的对,跟你对线真是掉份儿。
你继续去做社区的跳梁小丑好了,我们看看你能舞到何时。
我也再重申一下我的结论:测试岗位就是个技术工种,虽然在一些团队里产品过于简单,或者团队不成熟,但整个行业对测试岗位的定位就是技术工种,也别犟,你去问问自己的老板,问他觉得测试是不是搞技术的,觉得我说是信息茧房的,都去问问自己老板,你们就跟老板说测试学技术没用,以后别让搞技术。你们就看看老板锤不锤你们。
你也别一开口就一副老阴阳人的样子,从来不输出技术和业务文章,整天在社区里灌水阴阳人,真把阴阳人当本事了?你自己不想靠技术吃饭也好,或者没本事靠技术吃饭也好,没人拦着你,但别挖苦和嘲笑人家努力耕耘的人。而且我就特别好奇,大厂的员工没都没出来嘲讽技术弱的人,最多就是强调一下技术的重要性,我出来说话从来都是尊重一线的业务人员的,没有因为他们的技术能力偏弱就开始嘲讽,再怎么庞大的组织都需要有人干最基础的活,干这个活也不丢人,上面我回复的时候也说过,钱不是一切,不干技术,不挣高薪也挺好。所以怎么你们就能天天跑出来嘲笑人家年薪百万的人是弱鸡,是花架子。
再有抛开事实不谈就没意思了,你说你见过大厂被裁员的员工,你见过几个,什么级别的?你自己去问问,抛除管理岗位,不单指大厂,在各个稍微有点规模的公司里,混的好的,拿高职级高薪水的,有几个是技术不好的?就真以为老板都是傻子,大几十万上百万的养一群花架子。 世人皆醉你独醒呗? 我自己是从外包干起来的,外包,小厂,中厂,大厂,我全呆过。你也别老说我的经验不适用现在的环境,现在大环境是变差了,那怎么的一句大环境差就能总结出人家全是靠运气拿的高薪么。每年这么多进大厂的应届生,全是靠运气进去的?不说以前,就说现在我们这里找外包,会写代码的和不会写代码的,能写简单代码的和除此还有其他技术经验的,给的职级和钱都不一样。所以我不明白怎么就能天天说技术没用的。
咱就在社区里问问,社区里大厂小厂中厂的都有对吧,问问大家,在自己的公司里,测试团队中,抛开管理岗位,职级高的,薪资高的,混的好的,是不是多数都是技术好的那一批?
大厂是也是人,大厂员工也不少,阿里,字节,腾讯哪家公司不是 10 来万人,这些人就不是人?他们靠技术吃饭就不算数?
你也劝你尝试一下跳出现在的眼界,别抱着对技术的偏见,好好去看一眼这个世界。 我承认很多测试同仁是在小厂和外包岗位上安安分分工作的人,他们很好,没有问题。有人可以随遇而安,知足当下,有人可以满腹抱负,逆流而上,这些都没问题。 但别把他们永远按死在这里,在舆论上跟他们说你们没机会了,再怎么学习都没用。
周六刚跟字节的同学聊过,他们部门已经没有测试了,全部都是测试开发,当然他们已经换了个名字,不叫测试开发了。他们现在干的是各种线上监控平台的开发,灰度,A/B test 平台的制定。 为了快速反应,全部是线上的质量平台建设。 这就是这个行业开始对测试要求的改变。
PS:顺便说一声,我这个同学在字节年薪 135W。 我俩全是 3 表大学,外包出身,而这就是你嘴里的花架子。 也别总盯着我,我在我的圈子里不是最好的那一批,我只算中游。 我在范式的时候,我带的一个大三的实习生都月薪 8000,为啥?因为人家没毕业就 AI 玩的就很溜了。 你们可以坚持说技术没用,但能拿这份薪水的人,或者不说百万这么高的,就是在一线城市拿个几十万年薪的,大多数都是有技术在身的人。你不承认没关系。我以前也说过一句话:在网络上任何的喷口水本质上都没啥用, 对错最后都是市场决定的,市场决定谁能存在的更长久,谁能拿到更多的钱。
看了一圈评论区,仍然有些无奈。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息茧房,都不相信自己看不到的东西。我一直觉得一个技术工种中的从业人员,觉得技术没什么用,这件事挺荒诞的。
大家有机会接触一下大厂里的人,也不用有多高级别,就 p7,p8 的样子,看看这样的测试人员都具备什么能力就好了。他们面对的是什么产品,每天都在做什么事情。
难道这些年薪百万的人,每天就是在一个手机 APP 上点点点么? 这世界上只有 APP 这一种东西需要测试么?数据库,操作系统,AI,中间件,云计算,这些技术型产品都是不测试就上线的么?
如果测试真不需要多少技术,那大厂养着这些高薪员工是在图什么,可能总有同学认为是管理者傻逼,整个行业里,不管阿里,腾讯,字节,这些有头有脸的巨头都是傻逼,都是在浪费钱白养这些技术人员。 这世界上只有他自己看清了真相。 如果有同学真是这么想的, 那我也不说啥了。
我还是那句话:什么都是假的,到手的工资是真的。是好好学技术拿高薪,还是坚持全世界的公司都是傻逼然后拿着大白菜价的工资,大家自己选。
当然我也给自己叠个甲,钱不是一切,不拿高薪也就不背高职责和高加班强度,也挺好。
前三天加班, 后两天找一天带儿子去爬山, 剩下一天休息
技术是能学的会的, 人情世故可能是学不会的。技术是保底的,人情世故是攀升的。
那部电视剧里祁厅长不是说过一句话么:英雄是什么? 英雄在权利面前是工具,英雄是拗不过权利的。
在范式, 干了差不多 6 年。 在腾讯现在是 3.7 年。 之前都是短期 1,2 年的。 讲道理,没多少人喜欢折腾来折腾去的, 每次换工作的成本和风险都挺高。 要不是实在待不下去了,或者委屈了, 谁愿意动不动就跳槽。 所以我个人对频繁跳槽的人没什么意见。
以后的打算就是回哈尔滨老家~ 老家有房, 我回去就用爱发电写小说。
我其实还好, 我现在的虽然身体上满累的, 但其实我精神上挺快乐的, 我也不是完全没有休息和娱乐时间。 只有最近 2 个月忙成这样,以前不是这样忙的。
而且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的, 你这样的话我大概也说给过我另一个同事, 因为他可比我卷多了, 他是常年都加班到后半夜。 那个同事跟我说, 他母亲得病治了 10 年, 老婆前年刚没了工作, 家里小孩刚上学, 全家就靠他一个人撑着。 所以你说到了他这个样子, 那是能说放下就放下的么, 男人么, 不都得撑着家里, 没了这份收入,让他怎么养活家里。
是不能长久~ 希望只是忙过这一段时间。
上班这事已经挺努力了 ,天天到后半夜了都。
我想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说明一下,当然都是个人经验,仅供参考。
其实对于有些人来说进大厂很容易,另一些人来说进大厂就非常难。 我曾经写一段随笔,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当一个人的起步比较强的时候,他后面的路就越来越好走。进大厂最容易的路就是上一个好大学,大厂都是去名校招聘的,即便在社招里也会参考候选人的第一学历。而当第一步走好了,进入大厂以后,后面跳槽去别的大厂也会很容易(只要别太拉胯),因为招聘时除了自身硬性水平外,背景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候选人在阿里能干上 5 年,那就说明起码候选人在阿里的工作大概率是没太大问题的,否则以大厂的淘汰机制他也干不满 5 年。 所以对标阿里的其他大厂看到候选人的这段履历后,心里基本上就已经给了一个基本分了,这时候只要面试别拉胯就差不多能过。
而对于第一步没走好的人来说,后面想进大厂就比较难。除了没有强悍的学历和工作背景的支持外,也没有大厂里那大规模业务的经验。这在一些领域里很吃亏, 比如 AI,大数据,云计算这些烧钱的领域,比如电商,短视频,直播这些烧流量的领域(小厂流量上不去没机会锻炼技术方案)。
所以一步错,步步错。
而我就是第二种人,毕竟我是三表学历,外包出身(干过 4 年外包),这就注定了我们这种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以及有更大的机遇才能翻身。 我就比较幸运,努力了,机遇也到位了。 但即便这样也是在 2021 年的时候才翻身进入的大厂,彼时我已经是整整 35 岁了。与很早就大厂的大佬不一样的是,我只能算踩到了互联网红利的尾巴。 所以财务自由这种事是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的,混个高级大头兵的位置就是我的极限(当然说好听点可以叫专家)。
对于我这种底子和背景都很差的人来说,想进大厂,就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第一个建议楼主的就是找对方向,我的翻身之仗就两个节点,2015 年初从外包跳槽到互联网,2016 年跳槽到第四范式开始做 AI。第一个节点脱离了外包,让自己跟市面上大多数的同行站在了同一条线上,第二个节点让自己在一个比较早的时间点接触了 AI,后来 AI 爆火,奠定了我进入大厂的基本盘。当然在这个赛道里坚持做了 8,9 年时间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社招进大厂,尤其是岁数大的人进大厂,定位就是专家,否则很难。如果楼主还年轻则会好很多。
所以,第一找对方向,第二坚持,第三勤奋。 坚持和勤奋是不一样的,勤奋和努力工作也是不一样的。勤奋不是要天天 996,007. 我觉得蛮多 996 和 007 的人反而能力一般,因为他们的精力都被重复劳动填满,属于一年工作经验用了 10 年的人。这里说的勤奋,是嘴巴勤快点多去请教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是脑子勤快点多去思考自己的学习方向,是双手勤快点多去实践自己的技术。 大厂社招要的是专家和 owner 型人才,我们的竞争对手都是其他有大厂背景和优秀学历的人,不在技术深度和广度上胜他们几筹是很难进大厂的。
所以,选好一个自己认为有发展的方向, 在这个方向上坚持个 3~5 年,不说每天都很勤奋,但大多数时候都要不停的去学习这个方向里的东西,不区分开发还是测试还是运维,只要是跟这个方向有关的,就要去学。因为现在大厂也是一个人负责好多事(降本增效,测开比悬殊,一人分多角),最后会发现笑到最后的都是复合型人才。如果只想着测试那点事,会发现任何一个领域你都测不出什么名堂。
不要妄想努力 3,5 个月的就能翻身,很多人挣不到钱的原因就是太想挣快钱了,快钱不是普通人能挣的,普通人最后的决胜点都是机遇(运气好)+ 坚持(耐得住寂寞和辛苦)+ 勤奋(主要是脑子勤奋,不是身体勤奋)。 不要妄想通过一个点去获取进入大厂的机会,没有什么刷多少算法题就能通过面试的理论,也没有学成了哪个技术就一定能进入大厂的规则,大厂都是看候选人在至少一个方向上的深度(对专家的要求),而这个方向包含的点太多了,它不是靠速成的。所以培训机构说的培训几个月进大厂拿 p6,p7 的都是扯淡的,能拿这个职位的人本身就不差,当然除非运气极好以及遇到了风口,比如当年的移动互联网,前两年的 AI,当然是不是风口就又跟运气有关了,毕竟谁也不敢保证自己看好的方向就一定是风口,普通人没什么独到的眼光,说白了都是押宝。我现在是借着 AI 的红利进大厂了,但 2016 年的时候谁敢说 AI 未来一定火,我也就是运气好,恰好选了 AI 而已。 所以,别想挣快钱,别想短时间内翻身,这些对普通人来说都不现实。
最后,祝愿楼主和各位同行早日年薪百万。
最好还是要有点代码基础的, 不会写代码的话, 在 AI 领域里也只能做个初级的测试人员
加入星球是得花 200 块钱,后面就不花钱了。
有手把手的教程帖子, 定期直播教程, 微信群
要不你加入我的星球吧哈哈哈,我星球里都有文章和直播录屏讲怎么测试。
不加也行, 你在 testerhome 上先看看我以前写的帖子。自己找一些开源模型自己测试一下找找感觉,慢慢就知道测试思路了。
老哥看一下我帖子里说的哈, 不能只看一半的。 帖子里表达了是在 deep seek v2 出现后国内才开始大规模开展,这里说的是大规模开展投入生产,而不是在研究室里拿几张卡随便玩一玩。尤其 PD 分离技术即便是字节也是去年才开始研究并投入生产的。 因为在这之前不需要有这种加速场景,以我们为例,在去年的时候挣钱的大头还是在计算机视觉,ocr,推荐等传统场景,大模型的变现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往年各大厂都没有动力去做大规模的大模型推理加速。 这次的 deepseek 的出现很大程度的促成了这种产品的发展。我们做的这个产品因为 deepseek,在用户量上有了质的提升。 所以线上卡的存量不够了,这才开始了大规模的 PD 分离架构的开展,还有大 EP 方案的研究。
这一点字节确实走在了国内的前沿, 他们在去年就开始做这些实践了。 大厂高工的技术能力还是很强的,加上大厂有钱,有卡, 所以现在只有大厂才有资源玩这些东西。
嗯, 是找我试错。 不过也确实是有必要的, 因为理论只是理论, 实现的过程中还是会有很多问题会影响性能。 容灾备份的东西也有, 我现在就是主要负责性能和容灾, 效果测试交给其他人了。
TP,EP,DP,PP , vllm vs sglang, pd 分离 vs pd 不分离, 还要做大 EP,kv store 等各种推理加速策略。 我懂的也不多 。反正就是算法和加速团队搞了一堆优化技术, 我只是负责测而已。
看你负责的产品类型和工种, 我这种在大厂常年搞云和高可用的, 属于必备技能。 如果只是业务测试,或者产品架构跟 K8S 和 docker 没有半点关系。那就没什么必要。
只不过大厂都是上云的, 中小厂也越来越多的上云了。 所以测试人员还是紧跟技术发展比较好。 否则以后面试的时候发现对方要求会这个,会那个。 但我们一个都不会,那就尴尬了。
可以的
能力和外部因素都重要, 缺一不可。
本着一个原则吧, 谁能决定你的绩效和年终,谁就是爹。
这多常见的事。。。不算刺激。 撞见在公司当场办事的都不是个例了
不能这么想的, 你表弟 1 年挣 300w, 但还有人 1 年挣 3000w,你表弟也要痛苦的觉得自己怎么折腾也挣不了这么多钱么, 而王健林可能随随便便就 1 个小目标。 我们不能总跟上面比,那太痛苦了。只要我们认真生活,工作,剩余的就拥抱生活就好了。 就像我之前说的:当知足凌驾自卑之上,幸福,将贯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