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现实是工作流还在用 jira 禅道,从来没要求过工作留痕,公司一时兴起就要搞量化考核,最后商量出来个工时加 bug 数作为考核指标。你据理力争不能这么简单粗暴,老板就要问你了,你有什么方案怎么落地多久落地,平常怎么不积累数据(谁有意见就是谁的问题了)。最后老板拍板,搞这个的目的就是给大家上上压力别太松懈了,搞错了个别人受点委屈,但是每个人都会绷紧一根弦,本来就没什么绝对的公平,不服气就换人。
然后推广 2 个月,研发开始懂得自测了,开始自己找活优化系统了,测试提供详细的冒烟用例了,bug 提交也规范了。
人家就是为了搞事情搞得考核,而且越简单粗暴看似不靠谱,反而越好落地,而且短时间内能见效果。我也不知道怎么评价这个事情,只能说站在不同立场看待 kpi 考核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
现实中貌似都是根据经验估算个大概时间,没什么好的量化的标准
这只是手段,核心是让开发联调自测,不自测 bug 当然多,就不准提测,那测试应该提供冒烟用例,冒烟用例不通过就打回,打回要发邮件让领导知道提测质量差,具体到那部分功能谁负责开发导致打回的。写那么多隔靴搔痒的东西都没人当回事。
学会控制台看接口、服务器看日志,然后看开发代码,坚持 2、3 年,等我们这批 35 岁的被裁了你就出头了
建议你叼他一顿,你在教我做事?
做项目复盘,搞 bug review,拉着研发经理对每个 bug 做代码 review,这一套下来是驴子是马都能现形
你是只工作了三年还是在这家公司工作三年,要是只工作三年有这么多想法还是挺厉害的。
想实现想法首先要得到领导支持,多聊一聊获得信任然后给他画饼。
然后就是给出你的流程设计先在领导那过了再开会讨论,尽可能得到大部分人支持。
再之后就是实施阶段,在流程节点处卡住,给出准入准出标准,口越窄的地方越好卡,比如上线就在运维那卡,不嫌麻烦就让领导审批了才能上线,想上线就要输出标准测试报告、发布计划、测试用例、开发设计、产品原型等等。
再然后就是检查执行情况最好和 okr 挂钩,定期复盘优化流程,经过一两个月磨合基本上团队就习惯了,流程一定要灵活契合团队
笑死,是不是自己缴税,你猜工资提现了有关部门找你不
虽然我也很同意 “测试用例推荐直接用代码来映射”,但是这不光是对测试要求高,对团队要求也很高了,我们这种小公司连收拢接口都做不到 当然我们的业务也复杂不到测试用例维护不动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