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runner 应该还不错
关于 Java 默认的线程池,有一点觉得可以提及,如果 最大线程数 大于 核心线程数,且等待队列可以存储任务,那么当任务把核心线程数占满之后,新来的任务是继续创建线程执行(还没达到最大线程数),还是放入等待队列?
我举个具体例子:core=10,max=20,queueSize=5,现在有 10 个任务正在占用 core 运行了,又来了两个任务,这两个任务是排队还是优先创建新的线程,直到打满到 max 再往队列里塞?
可以试试 metersphere
查查 influxdb 中是否保存了符合你预期的结果
不知道 httprunner 能不能满足你的需要
我们做 web 端主要是为了方便版本管理,可以在线 diff,加批注,对于一些评审类的场景有一些定制,其他方面和脑图软件没多大区别,另外我也做了分时协同,只要两个人不同时编辑就 OK,程序算法上限制同时只能有一个人编辑,然后只要保存,所有打开的人都能立刻看到最新的内容
我们用的也是这个开源组件,在节点数超过 1000 之后,会卡,可以开性能模式,但性能模式目前还在 Beta 版,展示效果还行,但一旦编辑,还是会卡很久
“创建和销毁是非常昂贵的操作”,建议把创建和销毁线程具体哪里昂贵了说一下,可以从操作系统角度深入展开,比如操作系统线程,内存,调度等成本,希望看到您的深入分析。
CompletableFuture 用的比较多。。。,另外,一般都建议用线程池,手动 new Thread 在阿里规范中不推荐,多线程实现的方式还挺多的,比如 Callable 等。。
systemctl daemon-reload 然后 service docker-restart
哈哈,在微信公众号下面我已经提出疑惑了,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招前端外包写,自己负责设计 + 后端
这内容咋越看越像 AI 生成的
我们有部分团队是 TDD 模式,具体来说,测试团队写单元测试用例,开发写业务代码,刚好让单测通过,除此之外,传统的系统测试仍然进行
不写比较好
用 monaco 的 diffEditor,右侧有总览
1、以实际需求为驱动来学习,如果没有实际需求,可以参考业内 top 或者大厂的招聘要求,缺啥学啥
2、接下来,可以看看各种技术大会上相关的点,自己能不能做出来,缺点啥,再继续学
用于和上次提交的内容合并,相当于上次没改好,这次改好了,就是 “修正”
有点意思
在我理解,容器云不是某一个具体产品的名字,是一类产品的名字,所以,你具体用的是哪种?
如果你指的是应用部署在容器云上,通过 xshell 方式更新的话,那就是把容器当虚拟机用例,这需要暴露 ssh 的 22 端口,映射为 nodePort 等方式,或者直接通过容器云平台自带的终端来交互
先描述清楚你的问题?
听说好像 Google 就是让高水平的开发去做测试,但也不完全是测试,算是 SRE 团队(只是听说
我们是有产品线采用 DDD 的方式做系统,然后由测试人员在开发写业务代码之前,就先编写 TDD 的用例,开发需要编写刚好让这些用例通过的代码
“毕竟在系统开发出来之前,产品也无法确认系统是否能够完全满足业务需求。” 不满足怎么办?做完了再改吗 ,感觉应该是有更成熟的需求贯彻方案的吧,Scrum 结合快速原型之类的,或者采用 TDD,在最开始就确定测试用例和验收标准,似乎都是可行的方式(但也对团队要求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