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点评 Web 测试囧事——从测试角度照照开发的灯下黑

书剑恩仇录 · 2017年08月15日 · 最后由 securitytest 回复于 2017年09月26日 · 5210 次阅读

雷辉:ThoughtWorks 高级质量保证工程师,多年研发与测试经验,丰富的大型商业软件的测试工作实战经验,精通自动化、性能和探索式测试,以在软件中发现各种隐藏 Bug 为乐。

我是 TW 一名测试人员,不敢说是老司机,还算资深吧,因缘际会入了 IT,做得测试这一行。其实按照大学的专业,我现在应该是一名杰出的销售大师,哈哈。然而,一入 IT 深似海,回头已是中年身。我有多年的 Java 开发经验,后来转为测试,对开发和测试都有了解,所以今天打算从测试角度出发,为开发人员照照灯下黑。

当我们在本机自测时,通常漏测的是什么

完成一个功能卡的简化流程是这样的:程序员开发→自测→QA 测试。通常开发一张卡的工作量为 1~3 天,少量卡需要 5 天左右。从过去的数据看,从开发接手的卡,90% 以上都有 Bug,没有 Bug 的卡比较少,要么是功能特简单,不易出错,要么是开发经验老道又细心。

又年轻、工作年限又短的工程师们通常漏测的点在哪里呢?

1. 自测过程中没有跑通所有的分支业务流程

有时系统需要和第三方的系统进行集成,开发工程师对第三方系统不熟悉,自测过程中,有不少分支流程没有执行,恰巧就在这里隐藏着很多 Bug。当系统业务过于复杂,开发只熟悉某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自测时,需要放在完整的业务流程中测试,真实地去使用,会碰到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我们团队开发一个类似 Jenkins 的持续集成平台,最近给构建过程增加了多阶段(Stage)构建的功能,用户可以在每个 Stage 执行不同的任务。

开发自测时,通常都会覆盖主流程,如:

  • 多 Stage 正常构建;
  • 多 Stage 构建中出现失败的流程;
  • 多 Stage 构建过程中被取消构建。

还有更多的流程分支需要测试:

示例 1构建包的使用原则 。当一个 Stage 有过一次成功构建,即便该 Stage 下一次构建失败,它之后的 Stage 仍然可以使用上一个 Stage 最后一次构建成功的包。

示例 2特殊流水线 。系统中有多个流水线,其中发布流水线与其他流水线实现不同,需要单独测试。

示例 3被忽视的运行方式 。开发自测时常用手动或者自动模式进行构建,但系统还提供了定时运行方式,需要测试定时运行时多 Stage 是否构建正常。

示例 4修改 Stage 后对构建的影响 。删除或修改某个 Stage 信息,是否会对构建产生错误的影响。此外需要查看在"历史页面"模块,是否正确显示对 Stage 修改的各个历史版本记录。

示例 5与其他模块的关联 。只有一个 Stage 时,报表可以显示构建过程中单元测试结果。变成多个 Stage 后,如果每个 Stage 做了不同的单元测试,报表还能正确显示吗?

开发人员自测时候没有跑通所有的业务分支流程,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开发都是团队协作,一个小组十多个人,每人日常工作中,做的功能卡比较散:今天给页面加滚动条,明天做 XML 的解析。对功能卡的上下游使用场景难以了解得十分清楚。

这是一个困难点,但换一个思路,将来出现了 Bug 谁来修?大多数情况还得自己去修复。到那时还是要去熟悉和了解上下游的使用场景,但修复的成本就会变大很多。

开发一个功能时,多花费时间去了解上下游使用的场景,看似多投入的时间,可以有效减少 Bug 的出现,此外,还可以让自己更了解整个产品的全景图,了解每张卡给用户产生的业务价值。因此,认真分析功能卡的上下游场景,对产品质量和个人成长都很有好处。

2. 不熟悉用户真实使用的场景和方式

一个小例子:开发一个系统对外提供的 Web Service 服务,当我们把这个接口的使用场景都分析到,才能做到 Bug 更少。

需要测试的场景包括:

  • 用户使用时会输入错误数据,后台要做校验。否则把这脏数据插入数据库中,会给系统带来不可预知的问题。
  • 使用这个接口的用户常常需要根据返回的 HTTP Code 做下一步操作,我们自己需要验证返回的 HTTP Code 是否都用对了场景。别把该返回 401Not Found 的场景用了 500 HTTP ERROR。
  • 接口有在外网使用的场景,需要在 HTTP 和 HTTPS 加密的情形下都测试。
  • 在外网使用,黑客会制造特殊的字符来做注入攻击,系统对这些特殊字符有没有过滤?
  • 服务接口会被多个第三方程序调用,线程安全做好了吗?会不会把 A 的数据插入到 B 的名下?
  • 服务的响应能力应该怎样?50 个并发每秒,还是 200 个并发每秒?

做每种软件的测试,都需要仔细分析其使用场景。

示例 1 :开发只在 Chrome 浏览器上进行了自测,而用户使用的是除此之外的其他浏览器。浏览器兼容性的问题非常多。

示例 2 :用户使用手机软件时,常因坐姿不同而旋转屏幕。自测时就需要关注屏幕旋转对界面布局的影响。

示例 3 :自测时只在界面上建了 3~5 个组件,而用户可能会新建 N 个。在实际使用中发现,新建组件一旦超过 30 个页面,反应就会明显变慢,存在性能问题。

示例 4 :一个 Web Service 服务要被用在公网上,却只在 HTTP 下进行自测,没有在使用 HTTPS 加密的场景中进行测试 。

……

3. 对测试数据的边界值选择不够充分

大部分的 Bug 出现在边界值附近。需要理解业务逻辑,理解输入数据的含义,来确定边界值在哪里。

例如,一个医保本允许登记 0~10 家医院,那 0 个、1、 9、10、11 这些数字都是这个功能的边界值,此外还要随机挑选 1~10 中的任一数字进行测试。

测试完上面的场景,还要注意的就是:

  • 如果这个数字超过数字允许的最大最小值范围,会出现错误吗?
  • 超过 Integer 允许存储的字节长度后,系统会怎么处理?
  • 如果超出了数字的范围,使用文本做测试数据,后台有正确处理吗?
  • 换成空字符串呢,如果这个空字符串又恰巧是 NULL 这个程序常用关键字呢?

除此之外,那些特殊字符:引号、星号、问号是否都被正确处理了呢?别小看这些引号、星号等的处理,如果没处理好,可能会抛出 HTTP 500 ERROR 异常,还可能会暴露后台代码异常堆栈,给黑客提供可循的机会。

对一个英文系统来说,它的文本处理边界也许是所有的英文字符,这时候可以输入中文和德文字符,看会不会造成系统问题。

4. 开发的功能属于页面的一部分时,需要回归测试整个页面

功能开发过程中,可能会破坏以前的功能。最好快速的对页面的其他功能做回归测试,不能只关心当前完成的部分。

5. 不够细心

软件界面上经常看到按钮布局没有对齐、位置差几个像素,或者是页面上的树形结构展开时,垂直虚线中间有中断的现象;或者是字体和系统其他模块使用的字体有差异等。这些可以归到一个字上—— 。开发通常会得到 UI 设计稿,而 UI 设计稿中对字体、高度等都有细到像素级别的描述。页面元素较多,可能是导致开发变慌的原因。

从使用上来说,把自己当做用户,就能轻而易举地发现这些不细心之处。 如果是金融和银行软件,出现此类细微错误,作为用户怕是不敢把钱放进去的。重视细节才能凸显专业。

6. 开发软件前,缺少对同类产品的对比研究。

经过对同类产品的详细对比分析,我们能快速发现自己开发的软件有哪些不足,以及有哪些可以提升的地方。

如何让测试变得更有趣,更高效?

1. 不喜欢用文字描述测试用例,此话没毛病

我不喜欢写测试用例,工作中也很少写测试用例。除非是某个功能业务比较复杂,需要用文字帮助梳理和记忆思路的时候,才写一点点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的主要问题在于,用文字描述各种逻辑分支、界面,使用的文字量大,还容易变身老版本,需要维护。好一点的方式是用 BDD(我用的是 Cucumber+Selenium+Java)去描述测试用例,然后用后台的自动化代码去把测试用例自动化起来,这样就不容易变成老版本了。

2. 喜欢探索性的测试过程

探索性测试第一步,先选择最简单的 Happy Path,看系统反馈的直观感受。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到界面上的下拉选择框不是通用的 HTML 控件,如果是自定义的,这时就要担心自定义控件的 JavaScript 代码是否都能正常工作。

第二步,用这个下拉框选择一个最简单的选项,看选择过程是否流畅(如果不流畅,先记上一笔,可能是 JavaScript 代码中存在性能问题,待功能测试完成后,再回头看这里的性能)。此外,检查选中后移除选择项的删除等按钮是否正常。最基本的功能测试完了,再选择多个选项,用特殊的数据测试。

如果这个控件所在的页面,有其他 HTML 控件,当从别的页面跳转到这个页面时,有的控件的值没有预填写,就要测测这个自定义的控件,在同样流程中,能否把值预填写成功。

最后,界面上这个控件宽度被固定,就要考虑如果选择项值是一个 150 个字符的合法数据,会怎么显示。页面布局是否会被破坏?

就这样,一步一走,通过系统的反馈,点燃新的测试思路,并一步步执行测试。

在探索性测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测试人员要有能力根据系统给出的反馈,想出更多的测试路径去验证,或者有选择地去重点测试某一个部分。

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大量的 IT 认知上的,IT 知识越丰富,被系统激发出的思路就越多。这就好比,让一个不了解玉石的人去检验一块玉石的真伪一样,只有具备丰富的玉石知识后,才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来。

3. 足够了解后台的实现原理

当我们足够了解一个东西时,我们才更清楚它的薄弱环节在哪儿。做过很多开发工作,有很多开发经验的人,拿到一个软件,差不多就知道这个软件的实现过程,以及该软件可能出现问题的位置。

示例 1 :一个测试 Web 服务返回 HTTP Code 的功能卡,因为返回值计算过程简单,出错概率不大。但由于返回有十多种值,需要写很多分支,这种情况程序员往往会漏测一两个分支。

示例 2 :知道 JSON 数据的格式,就应联想到把大括号、中括号等作为数据的一部分进行测试。

示例 3 :有缓存机制,在性能测试时不用同一个关键字进行压力测试,而要改变关键字。

示例 4 : 如果单元测试用了 Mock 机制,要清楚 Mock 往往在系统交接处漏测 Bug,需要另外进行端到端的完整流程测试才行。这就要求我们熟知 Mock 的使用原理。

示例 5 : 自定义的 HTML 组件,需要写大量的 JavaScript 代码,这里容易出错,需要着重测试,而通用的 HMTL 组件的测试就不用花费过多精力。

示例 6 : 了解测试环境的差异,比如后台部署多台服务器会带来 Session 复制分发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多台服务器的测试环境中,测试 Session 复制分发是否正常。

4. 善用各种测试工具

示例 :测试发送邮件时,需要验证多种邮件客户端接收后的界面排版是否正常。有这样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只发一封邮件,它给你显示出各种邮件客户端的排版。但是也不能全信它们,使用前最好自己做抽样检查,看看这个工具是否真如它所说的那样好用。

  • Charles 可以改变发送数据包的内容,帮助我们达到快速测试目的。
  • 页面加载的性能测试,使用当地的服务器访问,自动求多次请求后的平均值的工具也能帮我们节省很多时间。
  • 优选测试工具,可以让测试工作事半功倍。

5. 关注整个开发流程,有效减少 Bug 出现

① 在程序员开发一张卡时,首先大家会坐在一起,包括 QA、BA、DEV、UI 等,讨论这张卡的接收条件,避免一开始写代码就走偏的情况。

② 开发完成后,会在本机给 QA 演示功能,QA 给出反馈,减少 Bug 出现在部署环境后才被发现的可能。

③ 小组的 Code Review 可以帮助 QA 减少测试工作,Code Review 能及早发现代码的潜在问题。

关注单元测试覆盖率。单元测试覆盖率不高,QA 的工作会越做越累,每次新加的代码都可能破坏之前的功能。

此外,还需要关注 UI 自动化的运行情况,它可以弥补单元测试没有覆盖到的地方。

6. 对于重复的手工测试,尽量自动化它

自动化的方式包括:

  • 单元测试;
  • UI 自动化测试(需要考虑如何写出高可复用的代码);
  • 接口自动化(例如使用 Jmeter 的 BeanShell 生成数据、从 CSV 或者数据库中读取数据、进行断言等);
  • 自己写程序生成测试数据等。

以上是我的一些拙见,以作引玉之砖,欢迎大家补充和探讨:bug_big_bang_in_web_testing@outlook.com

本以为日子就在找地鼠和打地鼠的日子中流逝,直到有一天,黄勇问我,要不要一起写书,写关于测试的书。于是有了这本《测试囧事》,也希望本书为大家的开发和测试之路点亮了一排路灯。

共收到 10 条回复 时间 点赞

不瞎推荐,这本书写的不错,看起来非常轻松愉快

恒温 回复

温总作序😊

已经全部看完,挺喜欢的。看完后,默默地对功能测试做了总结,觉得自己需要提升的地方还是好多那。

沐芓李 回复

来个读后感呗。写的好,可以再赠一本给你。。。

恒温 回复

一个月前写来,就是写的比较不好😂
https://testerhome.com/topics/9398

已购,看完再来说说对实际工作有何影响

P_Oliver 回复

会有一些共鸣的愉快

书的价格贵,且很薄,内容勉强还行。

胖虎 回复

+1

simple 专栏文章:[精华帖] 社区历年精华帖分类归总 中提及了此贴 12月13日 20:49
simple [精彩盘点] TesterHome 社区 2018 年 度精华帖 中提及了此贴 01月07日 12:08
需要 登录 后方可回复, 如果你还没有账号请点击这里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