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提问] 如何提高测试用例的有效性?

周小丽 · 2017年03月28日 · 6093 次阅读

今天听到一朋友说测试用例写了一大堆,执行用例后没找到几个 bug,太费时费力,还不如拿到产品后自由发挥测试找的 bug 多,请教我如何提高测试用例的有效性?我思路比较狭隘,特向各位集思广益.........,另外你们的用例有效性一般能达到百分之多少?

共收到 20 条回复 时间 点赞

说明 case 写得太表面,而没有注意到测试细节。
比如:
操作:点击 XXXX, 结果:XXXX
这种 case 出问题的概率比较小。
如果写成
操作前执行 xxx,再点 YY,结果:ZZZZ
点击 XX 后执行 yyy,结果:ZZZZ

效果是不是会不一样的?

个人理解,大家讨论。
这涉及到了测试用例粒度的问题。
如果测试用例只覆盖了主流程,这些是需求文档表述的最浅显的,如果这都达不到,一般来讲也不会达到测试的入口准则,也就不能提测了。
所以问题更多的应该是细化测试用例,更多的关注需求细节以及需求没有覆盖到的细节。
一些常见的测试用例编写方法提到的边界值、等价类等,其实还是有很大价值的,设计测试用例的时候,也可以使用,而不仅仅只是测试文本域使用。
另外为什么自由发挥找到的 bug 比较多,这个其实也能总结出经验,填补进测试用例中。

我这边主要做服务端的, 我们会拿测试脚本加 jacoco 进行 CASE 分析,可以有效的检查用例的有效性及覆盖度。
但 ui 这块以前我是先根据需求,只做主体流程用例,剩下的就探索测试了,但这个也要看公司吧,有的公司就以用列数量为产出物。。。。

除了主流程案例可以结合业务实际场景多设计异常场景,尤其是一些场景的组合,或者设置特殊的前置条件,这类比较容易测出缺陷,这种要对业务比较了解,主流程案例一般测个几轮大多都会解决了,很多功能测试也能拿不错的工资价值也就在这里了

如果只是点点点肯定基本与产品一样;需要细化测试类型,比如 接口 后端 前端 api 性能 安全 ;当然还要根据不同产品 不同团队的现状做调整。

个人认为,测试用例的首要目的不是找到各种刁钻的 bug,而是保证产品的功能或者流程能按照预期的要求实现。
用例执行后找到的 bug 数量,并不能作为用例有效性高低的判断,而是开发质量的直接提现。比方说开发质量非常高,你用例写的再细在全面,找不到几个 bug 也很正常。
“测试用例写了一大堆,执行用例后没找到几个 bug,太费时费力,还不如拿到产品后自由发挥测试找的 bug 多”,这话只能说明,用例的覆盖度不够,简而言之,测试用例写的不全面,有遗漏。你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提高测试用例的覆盖度。
自由测试我们也叫随机测试,是在基本功能、流程、用户体验等测试都没什么大问题之后才进行的测试。随机测试也偶尔能发现一些常规用例无法发现的特定环境下的问题,但数量一般不多,bug 的价值也相对较低,不建议在此阶段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

设计测试用例的目的是发现 BUG?那测试人员不能发现 BUG 就没价值?有意思。

有用例的测试是有设计的测试,发现问题绝对比你自由发挥点点点的概率要大

设计和编写测试用例是很耗时的,但是你写完的测试用例并不是用完就作废了,它是可以在后续的版本里面复用的,所以长期来看,它的投入产出比是很高的

测试是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测试设计和测试执行不应该割裂来。并且执行的时候决不能就照着用例来,不动脑子。如果不动脑子的话,写好测试用例发现 bug 的比率不如 free test 的五分之一(原来做过一个上千用例级别的试验)。
测试用例的主要作用应该是:辅助人脑做备忘,启发测试人员,而不应该是操作手册。 强推一本书,看看这个作者是怎么说的,能够很好的回答你的问题。 http://www.thetesteye.com/papers/TheLittleBlackBookOnTestDesign.pdf

刘晓光 回复

的确,我们很多同学就是执行用例,就是一板一眼按用例来,不多一分一毫。bug 就在前面一点点都发现不了。这种就是非常差劲的执行者。

没错,明知没用还继续做,掩耳盗铃是测试界一大通病。

老式的测试用例设计已经过时,不过大多数人还在拒绝这一点。写出详细的测试用例本身注定了就是一个低效的活动。

恒温 回复

是的。不及格。

看过许多人写的用例,发现很多人的用例都是静态的,比如说测列表,就写多少条数据躺在那,然后打开查看比对数据。
现在应该更多的是写交互,而且应该从开始写到结尾,比如你做了一个操作,列表怎么变,会给前端带来哪些影响。交互里面的 bug 是最多的

最喜欢有效这种话题了,有效的本质是有比较性,测试也是分和之前比,和测试后比。

从事前用例的角度来说,如果每次执行的用例都是不变的,那么这个同学本身发现 bug 的概率就是低的。所以当业务耦合,系统耦合发生时用例一定是变的。所以之前的误区就是用例本身是不变的,至少每个版本测试用例是肯定需要变化的。
而如何更有效那就得从业务及代码的角度来看了,之前提到的提高用例覆盖率,接口测试是不错的点。
比如做单接口覆盖 (容错,模糊),当单接口覆盖完了基本可以区别之前的业务测试用例哪些是有效,哪些是不重要的了。

从事后的角度来说,漏测分析非常有必要。将漏测的或者监控到的线上 bug 统一起来分析自己的用例并补全。

另外用例有效性一定不是 okr 的指标。测试只有一个指标 - 线上质量

之前有次经历还有印象:
有时候在 Web 上正常操作会碰到 CRSF 错误和 Cookie 过期两个问题,没找到稳定重现方法。
想了想 CRSF 的原因,觉得可能和多浏览器,多标签,多终端有关,按这个思路测试,仍然没重现,却发现三个其他功能点在这种场景下的缺陷。
那先查 Cookie 过期吧,想到 App 没有碰到同样的问题,仔细对比在 Web 和 App 上登录状态有关的请求,对着文档一个字段一个字段看,发现登录请求中有个字段没有必要再使用了,在新的系统设计里虽然没有直接害处,但本着 “冗余会在未来坑你” 的想法也提了个缺陷。
对着两边的抓包记录,注意到 Web 比 App 多了 longpulling,每个浏览器标签有一个,而且响应时间不稳定,有时会超过 5 秒。联想到异步,两个标签,在这 5 秒内一个退出登录会怎么样?
之后重现了一个问题,开发同事修复的时候发现另一个也是同样的原因,取决于两个异步请求处理的先后。
还没完,退出登录很少被用到,所以过期时间的功能可能有问题……

黑水 回复

“冗余会在未来坑你” 的想法也提了个缺陷,这样的 bug 你们开发会修改吗?

周小丽 回复

具体到这个问题,表述的过于简单了,开始只有 “冗余会在未来坑你” 这个想法,找相关同事讨论了下,设想了几个可能被坑的场景之后才提的。提了之后开发那意见也不一致,不过这个问题最后是改了,其他问题也有碰到最后不改的。
有 “代码洁癖” 的人也有,这时候也不用费劲去设想那个会有严重后果的场景了。

黑水 回复

像我们数据库冗余太多了,一般都是遇到问题再改

周小丽 回复

数据库冗余有时候是为了提高查询速度,我碰到的那种冗余想不到会有什么好处,所以还是得具体分析。

匿名 #20 · 2020年04月13日

用例的覆盖应该分对需求的覆盖和对代码逻辑的覆盖,需求覆盖可以通过需求评审,用例设计等方面去保证,代码逻辑覆盖,需要进行白盒测试设计,还有前面有同学提到的什么静态动态测试,动态测试还是需要做测试场景的有效分析,场景的意思是包含多个流程节点,每个节点的先后顺序出来的结果就不一样,这个要结合业务特性,去深入了解需求和业务,其实就是对用户使用场景的深入分析并提炼有效的验证点,个人觉得很细的用例可扩展性和维护性都不好,还是以检查点结合通用用例的方式去设计,自动化如果针对接口,那么在自动化脚本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上也有要求,另外对于整个系统的实现和架构测试人员也要有所了解,因为代码的耦合性有时候就决定了用例的耦合性,还有在架构选型上,原生的就决定了有些缺点的存在,这块就要结合业务去进一步设计用例和判断是否符合
用例的有效性本身是不等于用例的覆盖度的,覆盖度高不一定有效性高,但是覆盖度低,可能影响有效性,那么在覆盖度高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评估用例的有效性和用例的质量呢,这个个人觉得,人为的评价太主观耗时且产出低,目前有一个想法,就是 AI 方向,但是还没有落地,不知道有没有其他朋友有类似想法的,可以交流

需要 登录 后方可回复, 如果你还没有账号请点击这里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