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有感,草草记录下,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更新:
并不是说接口自动化必须按顺序经历这几个阶段,仅是依据个人经历,总结出的几个阶段。
利用公开的、成熟的本地工具完成接口自动化,比如 jmeter,postman 等
能够基本实现接口自动化,解决从 0 到 1 的问题。
基于 testNG、pytest、RF 等测试框架,根据自身需求定制接口测试框架。
为什么要定制?业务形态的不同导致了接口测试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常常会遇到现成的工具不能很好地满足测试需求,所以,自行开发框架,想要啥有啥,不受束缚。 另外,自行定制的框架能够更好地融合到公司的研发流程中去,发挥更多的作用。
假设我们已经完成了阶段 2,有了一个满足自身需求的接口测试框架,但是这个时候发现,测试团队里有编程基础的人少,没几个人能写自动化用例。
怎么办? 团队能力建设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这就需要把编写自动化用例的门槛进一步的降低,简化用例编写过程,最大程度降低使用门槛,让测试全员参与,普及接口自动化。
平台化其实阶段 3 的进一步升级,而且平台的特性:能交互,能共享,能统计分析,不仅能服务于测试团队,也能向整个研发团队推广,会有更多的玩法。
测试离不开的两个关键词,质量和效率。
做自动化是为了保障质量,但效率怎么保障?即使通过各种方法降低门槛、简化流程,自动化用例的编写和维护仍会占据测试同学较大的一块时间。
能不能智能地自动生成用例?
这个应该是很多公司在努力的方向,可能也是接口自动化测试最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