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持续 3 个月的周会后的测试工作复盘,测试过程中受阻最大的共性问题依然是源头得不到控制,需求管理不精细,其中表现如下:
1、需求的版本管理不到位、混乱。。。
2、需求变更得不到控制
3、需求文档的错漏、不清晰,导致下游工作存在需求偏差。
4、还有很多需求的问题。。。
棒棒哒!
666
在此建议
一、测试人员应对的措施如下:
1、加强自身的需求分析能力:业务体系的熟悉程度、背后技术体系的测试风险,需要不断熟悉梳理业务,学习提升新的测试技术
2、加强需求评审时测试人员的积极性,如何进行良好的需求分析,需求评审中前置测试分析工作,需要规范需求评审过程。--》输出《需求评审会议测试问题清单》
3、严格按测试规范标准去执行测试过程阶段工作:
测试分析 --》需求、系统分析是前提
测试设计 --》用例设计是核心
测试执行 --》自动化测试能力增强
测试度量 --》绩效管理是重心
测试过程 --》过程优化,复盘是催化剂
从测试发现 BUG--》测试验证--》测试预防,前置测试工作,提升自身的测试效能减少研发内耗,以降低 BUG 率。
二、需求评审注意事项
评审前期:--提前熟悉需求
1.在评审需求会议之前,产品应提前一天发出要评审的文档,测试在评审会议开始之前必须要先熟悉需求文档,了解每个功能点是干什么的。
需求评审会中工作:--评估测试风险
2.在需求评审中进行测试方案的选择,--》测试工作量的分析评估
(1)根据需求内容明确测试范围;确定本次需求需要保证的内容,可能影响的原有业务,是否需要其他业务的支持等等。
(2)根据需求类型选择测试方案,比如:需求确认 ---- 功能测试,并发需求 ---- 性能测试,影响范围 ----- 回归测试等。
评审会后 --需求封版及变更控制
3.要对评审过程需要修改的内容进行跟踪、是否结束需求澄清封版工作 --》确定测试范围
在需求评审会议即将结束的时候,需要确认在评过程中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是否达成了一致?异议达成一致的方案是否已经确认?
一定要对评审后进行跟踪,避免有头无尾,导致前期工作付诸东流。
参考:总结:如何做好测试需求分析
https://blog.csdn.net/ggf123456789/article/details/39180239
测试人员如何进行需求评审
https://blog.csdn.net/lionking0318/article/details/83988773
前面帖子正文里的复盘,是不是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根因分析?
需求问题应该已经是问了几个 why 后得到的了,但我理解还可以再继续深入下?需求质量不高,就直接加强需求评审,有点担心会治标不治本。
再怎么分析,也扛不住老板拍脑袋
我已经成功打入产品团队,成为了他们的顾问。
让产品团队过来挖点靠谱的测试过去当产品,产品领导乐意,你的这个问题也能得到中期解决
可以尝试要求产品:不同类型的需求 ,使用不同形式进行描述,具体可以参考一下《阿里巴巴 Java 开发手册嵩山版 2020》,感觉操作性比较强,可以落地。
另外,开发提测用户故事前,进行产品、开发、测试的三方 ShowCase,是一个不错的测试前移实践,效果很明显,目前已经有十几个产品都落地反馈效果明显。
说的很对,有些产品团队就是类似拍脑袋,业务体系没有建立、走一步看一步,提测后需求一直还在补充,要怎么影响他们建立合理的产研体系呢?个人魅力,还是组织架构的优化。。
测试部门归产品管理,技术团队是独立的,好的敏捷工作流也没有推行,一直处于领导引领需求变化,各个人都扎心的工作者,如何采取好的手段策略去影响进行需求精细化管理,如何做到业务有拆分、逻辑有梳理、未来有规划?
用例评审确实能消除三方的需求对齐、澄清逻辑等问题,但是需求变更控制,还是需要流程工具去拦截要求,在权利面前,一线人员是没有驳回余地的。。
我觉得要提前拿到需求,然后对需求发散提问(拉个单子,找产品对需求一一确认,经过两轮,需求质量就高得多),都解决了,再来设计用例和评审,要不原始的需求就不清不楚,后面评审出发现不了太多的隐含的逻辑问题,
我分析需求时,我都是假设这个是私单,我来实现,要是我评估不对,工作量就偏差太多,我报价就不准,我接了就赔钱,带着这 态度去做,没有做不好的,
很好,带着主人翁的心态去面对评审,评审会议效果都不会差,还是得提高需求评审会的结束的要求标准、而不是走马观花、一扫而归,需求评审会就得严卡,解决需求不对齐、澄清的问题,治理需求混乱的本质问题
这个和私单还不大一样。我以前遇到过好几次需求评审完,都确认下来后,产品周会开完,这个需求需要承载更多的业务目标,那需求又产生调整的(嗯嗯,拥抱变化)。所以光靠需求评审卡严,其实很难,总会有我们想象不到的地方产生变化。
既然本质问题是业务节奏快,产品没法把需求想得面面俱到再开干,那我们的解决方案,就是围绕着更深度了解需求,便于按照一致的出发点补足细节来。比如:
1、建立需求初审制度,技术也一起参与了解需求的出发点。需求文档初稿出来后各个技术、测试组长先审,快速明确需求价值、技术可行性。
2、正式需求评审通过后,每天早会产品必须一起参加并同步是否有调整,同步后现场评估技术成本。调整成本超过 1 天影响排期的,一律走需求变更流程,变更排期。
3、需求描述不明或者前后矛盾导致的 bug,测试也会记录并把类型设置为 需求问题 ,让产品澄清。测试报告里会体现这类型问题的数量及严重程度,并在复盘时一起沟通,看大家有什么好招减少或者避免这类问题产生。
不同的组织结构、不同的问题根因,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所以我前面说复盘只是找到了需求质量差,但没找准根本原因(一般根本原因都和人员能力或者组织结构有关),需求混乱直接就加强需求评审,卡得更严,真的不一定能解决问题,甚至可能激发矛盾。
我是说做私单的这种心态,需求没评估好,就要赔钱 ;都报着,需求不是我的事,出错了也不是我的事,这肯定做不好! 不是卡严是挖掘出真正的需求,不是说需求不能变,变再走变更,但第一版需求,要讲清里面的业务,以及隐含量的业务逻辑是什么样的,不能等实现时,开发人员,有不同理解。定好了,开始 DIE 代,有变更走变更。
额,收到这个点评感觉有点怪怪的。
想先问下,这个是你团队实际存在的问题,想了解下大家有什么解决方案可以参考呢,还是什么?大家是冲着协助解决问题来的,这样的点评回复,搞不清楚到底对你有没有用。大部分都是类似 “你说的对” ,没有真正有意义的反馈交流,感觉好奇怪。
就是求助遇到这种问题,大家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而不是走错路,越走越远。
可以把你公司或团队里面,这种问题的具体情况分享下不,以及你们尝试过的方案?你的描述里从来没提到 “我们” 或者 “我”,全是第三人称甚至没有人称 ,总感觉你不是在说自己的问题,而是说别人的问题,或者 yy 出来的问题。
然后你的回复相比感谢和理解并变成后续行动这种认可(比如:感谢分享,确实我们复盘没有找到你提到的根因,后续我们再内部讨论一下,继续深挖为何需求这么混乱
),更像是内容点评。我们回复的目的是想帮助你解决你的问题,而不是给你做这些点评的,这些点评我主观感受上,会感觉很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