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爱偷懒的人,为了不加班,不去做繁复单调的工作,不断提升自己;设计各种测试框架,开发各种平台,工具,自动化,从而达到了高薪又不用下大功夫的目标。偷懒路上无止境,偷懒有技巧,有能力,有方法,快乐偷懒!
我们的精准测试体系已经落地了,现在在效率工程团队用了一年多了。通过使用精准测试,评估需求改动范围,解析调用链路,精准定位影响范围;根据变动,推荐需要回归的用例,大大提高了测试效率;同时,在测试完成后,又可以通过全量和增量报告分析测试的覆盖率,增量了测试的信心。
根据我多年做自动化测试的经验来提醒一下,不要把各种自动化都放到一个项目中,虽然感觉这样做的话一个项目非常强大;有个页面化管理的话,那就非常牛 X 了。但是你有没有在业界看到有这样成熟的方案呢?各大公司也没有这么做的,因为后期的维护成本高的吓人,会让使用者放弃对自动化的使用的。还是把不同的自动化拆解成不同的项目,不同的项目甚至可以采取不同的框架,后期做统计的调度分析即可!
大家讨论的挺激烈的嘛,其实只是站的角度不同,考虑问题的方面就不同。如果把测试用例的用途仅仅是拿来测试开发的功能,检测是否存在 bug 的话,那就无所谓了,Excel,FreeMind 都可以,哪个维护成本比较小,就用哪儿个。甚至可以把测试用例写的非常细化,这样领导看起来显得工作量比较多。
但是,如果想拿测试用例去做一些儿高级的事情,如 15 所说,就必须标准化了。如手工用例关联自动化用例,测试用例关联开发代码,在精准测试中利用机器学习做用例推荐等等。如果测试用例不标准,你就知道有多痛苦了,无论你使用什么模型,都推荐不准确的。
以十一年测试开发经验,期间差不多一直在做 UI 自动化相关的工作,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UI 自动化不能做平台。如果想做的话,要明白平台化的 UI 自动化,是依赖于录制回放的,业界这么多年都没有好的录制回放方案,说明投入产出比太低了。如果你有好的图像识别服务的话,这块可以搞,否则不用搞,没有办法执行的。
通过代码覆盖率来检测啊,服务端差不多就是 jaocco,移动端 Android 可以使用 jacoco, iOS 也可以使用 XcodeCoverage,这个是精准测试的一部分内容。可以通过测试过程中收集覆盖率数据,最后评估测试的覆盖情况。
首先要了解在公司开发测试平台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也不是为了提高测试效率,这些看似首要目标,其实都是次要的。开发测试平台主要是为了让你在晋升,涨工资或是换工作的时候有东西可说;对于你老大来说,他向上汇报的时候,部门是有产出的。明白了这个目的,你就能先定位做什么东西,再后看有没有开源的,如果有改一下做个定制化的封装就好了。如果没有,就根据自己的能力,快速使用前后端框架,开发测试平台即可,不要从零做起,要学会利用现有的开源工具 搭建。
用不用是公司的事,你会不会是你的事。公司可以不用,但是你不会,面试就让你挂掉,这就是现状!无解!!!
如果你说你做过自动化,这几个问题是必问的,因为从这几个问题中可以考查出你是否真正做过自动化。现在就算有实际项目经验的人给你总结一下,你也不可能在面试官面试糊弄过去的,有太多的问题能考查出你是否做过自动化了,比如说:
1,你用的是什么框架和语言,为什么要用这个?
2,这个自动化项目在你们产品有有什么不适应的地方吗?有没有考虑过如何改进?
3,针对这个框架通用的一些弱点,或是不兼容的地方,你们是如何处理的?
4,从你们现在达到效果来看,如果让你从新开始,你会如何做?
5,有没有考虑过以后如何做?或是是业界现在都是怎样做的呢?
.......
领导让你做什么你做什么,不要去考虑什么意义啊,价值啊,成长啊!只要让他认为你能解决他的问题就行了,领导这么做自然有他的考虑,我们不需要知道,只需要知道做了这事后,领导就满意,你就能拿到好绩效就行了。
安装一下 Android Studio,配置一下开发环境,从 github 上下载个 Demo,自己编译安装就可以了;有一定的能力的话,可以修改 Demo,添加自己的功能。如果不是想做 Android 开发,没有必要一步步自己写的。
我是一个爱偷懒的人,为了不加班,不去做繁复单调的工作,不断提升自己;设计各种测试框架,开发各种平台,工具,自动化,从而达到了高薪又不用下大功夫的目标。偷懒路上无止境,偷懒有技巧,有能力,有方法,快乐偷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