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的蛮多的,独立开了个帖子
https://testerhome.com/topics/34301
社区蛮不错的,大会吧,我觉得 MSTC 应该算是最良心的一个了。看看其它的真的是都飘到天上去了。
做 Android 的,接触自动化开始无意间搜到了 testhome,平台很纯粹,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去年开始接触到现在,虽然有时候遇到问题来提问,没有表达出来或者表达不够准确,但是恒温依旧不厌其烦的解答,单是这一点就感觉平台很棒,搜资料好多都是很久的文章了,依旧解决不少问题,还有我去热饭的小说段子,感觉圈子更有趣了,这个大会,没参与过,普通开发一枚
当前所在团队及其内卷。
没啥事也要卷到 8 9 点下班,太难受了。
然而大多数人这种卷的日子已经过了 1 -2 年了,技术水平还是渣渣。
当绩效、年终和上班时长挂钩时,就 TM 的扯淡。
我每次都努力说服自己,不去在意这些绩效、年终,花更多心思静下心学习。
再卷的道路上,我选择不停的卷自己。
devops 、 云原生、 研发效能 、 测试思维、 方法论、前后端开发等等去各种阅读、学习、实践】团队落地、推进、跟踪、反馈收集、持续改进。
很多人问我,学那么多干啥,测试又用不到。
我只是想在跟产品、研发等沟通上,保持独立思考,不是随风飘。
我还是很支持这类型会议的开展,没有他们在第一线搞这块前瞻技术,过些年知名工具的作者都是英文名。。
票价问题还好吧,1 年一场,那么多讲师 + 深圳场地 + 有些包吃住,就那 3 4 千能捞到啥钱,我逛了社区也有几年了,这班人很明显就不懂赚钱,更多的是打造影响力吧。
受众群体看个人意愿,愿意支付费用愿意去现场听的,大多是想看看前瞻技术或者遇到技术瓶颈的,普通测试去听无非就是装 B 的或者拿公司经费划水的,要针对人群开放更显得不人性化、区别对待、看不起普通测试。。
再说说脉脉那货,很明显是个不懂测试或者不懂开发的,消息队列能解决什么问题都不清楚吗,比如说异步消息接收断言,接着说 “这帮人裁了对业务没影响”,真把资本家当傻子吗,看看 B 站一次事故带来的影响,热搜第一,在大企业,服务不可用时长带来的损失不是几百万就能解决的,只停留在页面层的校验是没法对服务端质量进行保障。
现在很像是年中、年底的述职报告。太过务虚
当整个帖子没有一个正向反馈的时候
脉脉里面的帖子,有多少有正向反馈的。。。
都成年人啦,还在讨论什么有的没的,有没有价值去不去参加能不能落地都是自己的事,都不是孩子了,就别在这讨论这么幼稚的话题了,自己的选择带来的影响只有自己可以负责和承担,没有人有义务给你擦屁股,也没人会去找你要分红,分享而已仅此而已
很多搞技术 (主要是开发) 的以为测试开发或者自动化测试就是小儿科,认为自己技术很牛而测试需要的技术要求不高,搞测试无非写写脚本就行,才给了他们错觉。
嗯,你的回答比恒温的靠谱。
为什么发这个,因为恒温朋友圈说这可能是最后一届,有些感慨,再加上脉脉这帖子。
可能也只有我这种完全脱离测试的才会不要脸皮的来质疑你们吧。
在我自己看来,洗牌才刚刚开始,对于普通测试来说,老实愿意吃苦比技术靠谱。
而且大部分人既没有跳出去的环境,也没有跳出去的勇气。
打开更多人的眼界的愿望是好的,但是这么多年了,还是看开点吧。
眼高手低更加害人。
至于导师,是恒温说什么不值得,我是不清楚他不值得的对象是啥。有问题问一下,你正面回答,OK 了。
说点大的,供你们思考:
如果你们有愿景,是不是应该多思考思考,怎么才能外卷,把自己的蛋糕做大?MTSC 的大部分受众是普通测试,所以才会有脉脉上的质疑。当整个帖子没有一个正向反馈的时候,我觉得你们多少也得自己思考思考未来的路怎么走。如果你们受众是小众,那么也完全不必要考虑别人怎么想。
PS:至于我自己,我和 12 楼一样,放弃了,与其改变别人,还是改变自己、换个赛道容易点。
因为怕你们转发,怕麻烦,所以就匿名了。
嗯, 我自己 19 年开始也慢慢转 devops 了, 然后这 1 年又回测试团队,下去又要去折腾研发效能。 咳。
我倒是觉得有些公司的专场很有价值,一整个完整的体系,我比较期待听到大公司的分享。
我说点自己的小小的想法:感觉测试界有个断层。测试(资源多乳牛毛)- 进阶(资源不充足,分享少,割韭菜)- 高级 (还没到这个阶段)。
在测试行业有几年了,想提高自己的技能感觉特别难。小白的入手资料满天飞,进阶的技术少如牛毛,哪怕花钱都很难买到。
目前基础 + 进阶的内容主要是从社区上学习了,非常感谢社区的这个平台。
之前买过某易的测试微专业课程,花了我 6000 大洋,说是高级测试工程的课,讲的却是测试基础课,课程被投诉整改了 N 次,连自动化都没完整的讲一遍,之后下架了。
入行两年小白路过,对这个行业对这个社区还是充满希望的
看了下今年的议题,真是一言难尽,建议审核的时候减少什么关于 AI 的议题,试问,真的落地吗,还是上来包装镀金之类云云;其次减少各种什么公司专场的议题,讲了大半天,全是公司强业务形态的工具流程,完全没通用性,其他公司很难效仿;建议增加服务端、开源专场、质量保障专场、效能提升专场的 Topic,大家才能听得懂,才能可能去联系自身公司业务去落地
变成啥味道了?
MTSC 从 19 年开始就变味了的
疫情当下为何不考虑线上? 举办成本低、参与人数上限高、不应该更符合更多人的期望?
testerhome,mtsc 我认为不错,给大家 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MTSC 上虽然有一些务虚的,但大多数还可以吧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看过俄罗斯国际坦克军事五项赛的,你们真觉得那是个比赛?那就是个展销会罢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人家的目的根本就不是为了教你造轮子,而是叫你买他的轮子啊。诚然,高手可能从中窥得一线天机,回去自己捣鼓出来点东西,名扬天下。大部分人恐怕都难以实践,再者说了,人家靠这个吃饭的家伙,凭什么几千块就便宜给你?真以为开源精神是这么廉价的么?
个人早些年也参加过几次 MTSC ,觉得还是物超所值,不过都是 19 年前的几届,那几届还是很多干货,当然别指望一次分享就学会了啥,就搞明白了啥。 MTSC 比起很多 xxxxcon 票价已经便宜了很多,至于说一个 topic 讲 x 年的,这太正常了, 东西也是要迭代的嘛。
然后再回过头来说, 为啥 18 年后,会很多人认为大会都有点秀肌肉,做汇报的感觉。 个人认为测试发展到 18 年开始 是个分水岭, 18 年后很少有新的测试理念。18 年那会录制回放、代码覆盖率、精准测试、各种专项等等大厂都有很好的落地实践, 而后 什么测试加入 AI 等等,都未见明显成效, 大会大多数 Topic 更多还是旧瓶装新酒,或者没看到很好的落地案例。
在现在的行情下,HC 压缩,技术能力不足,如果你干 3 个月,没计划没成果,结果如何不用我说吧。
别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大会
我的意见也是缩小规模。
口碑崩塌下,只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人越多,目的越不纯粹,付出想有现实回报的越多,恶性循环。
作为一个 QA 老兵,看着 TesterHome 从无到有的,后面也结束测试职业生涯的来发几句:
质量体系理论从国外传进中国大陆的本地化落地之路一直不顺畅,从概念就一直模糊,再结合各种因素,岗位被定位 “low” 在所难免。
就像体检,测个血压也是,CT 扫一下、N 管血也是。常规点点点功能测试还有范围之分,监控、度量分析等也是。 技术和管理都没跟上不能否定一个岗位,就像不能因为有的体检只会量血压就否定整个体检行业,那么多人跑日本体检为什么呢?
这个岗位的发展在国内多难,从我入行时候最早的同事和领导除了我全部早就转了方向,甚至他们都不再提自己曾经做过测试,可见一斑。老领导无数次劝我转方向,情怀也罢,兴趣也罢,因为读书时代的梦想就入了行我一直坚持,今年,终于做了决定,哪怕从此家里蹲也打算离开这个岗位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希望同行们好好团结努力,改善大环境和自己本身所从事的岗位含金量才是王道。
1、那个脉脉帖子中的人是觉得反复造轮子,各种技术堆砌造平台是性价比不高、纯内耗,还是触到了他不爽点了?
2、testerhome 只是个社区,与培训是两码事,别人在社区里分享自己的平台的技术细节及经验是种共享精神,落地与否可以自行决定,而借此落地就显得那个脉脉贴中人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