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条件,是招的开发岗位吧,还是在测试项目里的专职开发
喜欢问些 :
我比较随意耶,对着简历去询问,目的是了解该人的工作观、处世观、性格是否好相处、他有什么想法、做过什么具体的项目。
大部分都是紧贴项目业务的问题,能干活的,一般都会对项目流程的启动、规划、执行、收尾、总结和反馈 的详细细节描述得比较好。像上面的 IPV4 问题,你不知道怎么当场写其实无所谓,你可以说下你是怎么在不知道怎么写的情况下去完成这件事的,让我知道你有干活的能力,然后你也可以现场查网络去实现,实现完后我会再让你描述下怎么去测试你写的代码等。至于手撕算法题这种的,我觉得得看价格,工资低还让你手撕算法题的,一般就是遇到装逼到极致的面试官了,95% 或者 99% 的测试工作根本就不需要有去刷算法题的能力,就算是大厂的员工,基本也是贴着业务需求测试功能的
我的理念是招一个让自己和团队都舒服的人,其实我也不太懂那些面试时对候选人全方位严格的面试官,仿佛公司是他开的,而且其实这些问题都会有人去背答案的,背答案和直接网上查询有啥区别?,可能部分人喜欢这类的服从性测试。
剩下的就看 HR 的筛选了,所以一般基础学历和年限得通过
像这类问题其实都是上一批互联网人喜欢问的,在大模型搜索更便捷的年代,这类问题其实很鸡肋,都可以网上查得到的,不知道问的意义是什么,所以我现在面试不会问这种
你的第二种说法是错误的,存在误导性,并不是所有的 POST 请求都会经历 100 continue 响应,它只会在请求包含较大的 body 且请求 head 中包含 Expect: 100-continue 时才会触发,post 请求可能会有多个 TCP 数据包传输,特别是当数据较大时,并非特地两个。对于大多数普通的 post 请求,没有这个过程,浏览器会直接发送 header 和 body,然后服务器响应 200 OK。但是就像我上面说的,这些只是浏览器或者开发者对请求的行为做了定义并做了不同的解释和规范,本质上还是 http 协议
堆叠人力 + 请外包
/
可以先看看这个,他有配套的机器学习课程
get 和 post 的根本区别就是没有区别,从协议的角度上看都是用的 http 协议,http 只规定了客户端和服务器直接的通信规则需要包含请求头、请求体和响应码等字段,这两种方法只是浏览器或者开发者对请求的行为做了定义并做了不同的解释和规范
自己的优势:
人长得帅,运气又好,家里还挺有钱,我爱说实话
老实说现在的招聘跟技术能力不是强关联了,基础门槛已经从学历和学校里面筛选了
不过不到 26 就有创业经历了,小哥哥蛮有拼搏精神
“试用期内,如果员工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且无需支付经济补偿。”
如你被开了,一般 HR 会这样告诉你。其实公司的逻辑一般是多快好省,但是你知道的,有部分 HR 的狗腿子思想会想办法先说服你显得 ta 能干,也有部分 HR 因为公司的指标得先按流程说服你 除非你能给 ta 些理由让 ta 不按流程办,所以什么文件都不要签,跟 HR 磨到底,坚持要打官司,也不要相信会对你的下一份工作造成影响的措辞,如果 HR 这样说,你可以告他/她,谈话时记得打开手机录音。
打官司他们要出示能够明确证明员工在试用期间未能达到公司的录用标准的证据,或者有严重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的举动。一般按闹分配,你的薪资应该也没高到离谱的程度,不满六个月的,也只需要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所以利益权衡之下,他们会选择赔偿。
看你的描述,我觉得还挺有可能,所以你这段时间做好自己就行,同时也用招聘软件开小号看看机会,多跟新同事学习和交流。
社区里的大佬都是走得比较顺的,甚至都没经历过试用期没过的场景
建议如果被开,不要随便,咨询地方法律援助中心,然后申请劳动仲裁
现在经济差了,以前毕业去大城市就是一条既定路线,毕竟大城市机会多(揾钱)
但是现在去大城市就是一条倒计时的死路,你没办法像之前的互联网工作者一样,用个三五年就凑了个首付,扣去房租水电基本就只剩下吃饭的钱,跳槽无望,涨薪也遥遥无期,所以你才有这个疑问,因为你看不到希望
我一点期待都没,倒是期待有经济学家能多想些方法
AI 这玩意被国内吹过了,别人都在吹 AI 然后发展和销售显卡,我们吹 AI 居然是为了削减人力,真的离谱
这还不满意吗
我刚才还看了下日历以为穿越到 2014 年了,
可惜现在是 2024 年,没错的
上头忽然间在一个闲暇的下午单独私发句: 现在忙吗
是得拜拜
如 22 年裁员大潮时,很多应届生工作半年就被裁了,顶着半年经验去投社招很蛋疼。
但是 13 年时,计算机专业的或者会点基础编程知识的,简历一投就很多人抢着要,甚至也不需要面试那么多轮,一轮就可以直接谈 offer 了。
你看现在董王上任了,做外贸的同学估计也要阵痛一下,努力是必要的,但是没有运气,什么努力都是白费
说一个可能有人不认同但是它是实际存在的: 运气
你能看到的大佬,都是运气
有种小作坊要全自动化机器生产的美感
没必要在前端方面花精力,面试时面试官也不可能去问你怎么去实现前端页面,前端多简陋都行,只要能显示数据
你现在的优势就是 年轻 + 便宜
如果你不便宜了,我不觉得你会有什么竞争优势
所以你不应该关心什么技术能提高薪资,应该先找准一个业务深入,过个五六年后,能有些经历可以说。
如: 我在金融业务工作过七年
未来绝对是根据业务区分的趋势,以前还根据技术分类测试种类,像招游戏测试/银行测试/云服务测试/AI 测试 等,如果你不是应届生,没有相关经验连简历都过不了
这个是 oppo
😅小公司有什么业务场景需要用 AI 去做这种测试的吗,为啥不多招一两个应届生,让他们点到冒烟不就行了?
朋友,欲速则不达。
培训机构这招报喜不报忧的手段已经过时了。
现在不比以前,以前可以伪造工作时间,用半年的培训经验伪造成三年,拿着三年工作经验的工资干初级的活。
现在是应届生都要要求有实际项目经验的年代,三年工作经验拿一年工作经验的工资干高级的活。
给你培训的老师,他要是现在出去找工作,他自己都拿不到上面 JD 里描述的薪资。
你如果参加这个培训课,我能猜想到他们大概的课程内容:
学完后,你会直接一脸懵,具体表现在:好像学了很多,但是又好像没鬼用
然后培训机构就会让你去学面试培训(这才是有价值的课程,教你怎么厚着脸皮撒谎)
最后说下,性能测试这个岗位,大公司有专职但 title 不是性能测试,这个一般是高级测开或者公司资深测试员工才干的事
小公司一般都会让运维和测试一起做个基准测试,也不会专门设置一个性能测试的岗位
【大模型来判断 UI 界面,有没有样式错乱的问题,都标记出来】
困难点:
1 数据收集与标注 (需要高质量资料和人力投入):
数据:需要收集大量的 UI 界面截图,包括良好样式和样式错乱的实例。覆盖不同平台(Web、移动端/小程序)和设计风格
标注工作:需要相关人员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标注,明确哪些是错误的样式、布局问题或不符合设计规范的地方。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2 模型开发与训练
需要选择合适的大模型架构,需要高性能的计算资源,需要具备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背景的工程师来开发和调整模型,确保模型在特定任务上的表现
3 工具开发
将训练好的模型集成到现有的测试流程中,可能需要开发 API 或前端工具,以便测试人员能够方便地使用
搞定完上面三个,其实你都可以自己拉些投资开个公司了
对于普通大头兵来说,公司平台本来只是一个暂时养你的地方,它随时会让你滚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