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汪汪
测试的本质是业务创新到达瓶颈、业务容量膨胀后,RD 团队捉襟见肘的技术力量和日益混乱的需求的矛盾下,无可奈何又难以戒除的安慰剂。简而言之就是:这个版本测试折腾一番以后上线了我们睡得稍微安稳些。这也正是测试卷起来的根本原因,折腾了很多,在别人眼里你无法自证产出,所以大家都拼命左移右移,一边要"建议"产品,一边要"协助"开发。正所谓:搞不动质量搞效率,搞不动效率搞流程,搞不动流程搞统计。然后大家都去搞各种平台,十个有九个烂尾,剩下一个也是歪瓜裂枣。那有人要问了测试的价值是什么?who care,业务挣钱的时候就有你的位置,折腾就完事;业务不行了,你看裁员裁谁先。
wiresahrk 抓包看 tcp 层消息就知道了
痛点是居然要我自己动手压
proto 文件转成 jar 包,然后通过类名使用反射生成 stub 实例,然后解析 method,参数用 json 字符串输入。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如果你不会,就会不知所云。建议:第一步,写一个正常的 grpc 调用过程(不包含反射);第二步,学习反射(用来解耦 grpc stub 依赖);第三步,把第一步的调用过程用反射来实现,完事。
java 的话,反射可以满足你的想法
全链路压测的主要工作在于基础设施和系统架构的适配,可以说根本不在压测工具这边,你系统改造好了,拿个 jmeter 模拟端头发请求都可以,流量自然而然的传递到下游。换句话说,从压测工具出发谈全链路压测的都是噱头。
很多开源项目是很好的学习榜样,可以获得很多设计平台或者说框架的思路,但是完全基于开源项目,只是做个缝合怪平台的话,要么你的业务项目比较简单,没有特别个性化的需求;要么发展到最后,各种需求让你无从下手,让你的平台成为又一个烂尾的缝合怪。
王婆,你这瓜保熟吗?
看角度,如果是从写&执行的角度来说,直接上代码无疑是最自由的。如果是从管理和度量的角度,平台还是有优势,当然,前提是平台是个 “平台”,而不是 ppt,领导会去看你的代码?不,它只想看大盘。平台的定位不应该是一个代替 code 的自动化工具,而是整个团队研发流程的一个物理约束,具体支撑。退一步来讲,光说自动化,不管是 code 还是平台,都看人,牛逼的 code 也能整整齐齐;不牛逼的,平台也就乱七八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