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验 2023,测试人的职场体感一二

dky · 2023年11月16日 · 最后由 风子 回复于 2023年12月18日 · 5356 次阅读

刚刚结束的双十一,阿里毫无意外又上热搜,但不是又破新高的交易额,而是围绕阿里云基建的一系列服务崩溃,虽然后续也陆续恢复了,但影响还在发酵。有人调侃说是开猿节流的结果,虽说是调侃,但这么大范围的故障波及,很难说没有这方面因素在里面(据说测开比直接干到 10:1 ?),而这,只不过是职场遇冷其中一个写照而已。

很多人这几年都不太好过,经济遇冷反映在职场上,寒气慢慢渗透至各行各业,而今年的体感尤为清冽,可能是因为失去了疫情线下管制的屏障,可能是因为美元潮汐下的全球资本回撤,有很多种可能,暂时没有很主流的解释,那姑且归结为多种复杂因素作用下的无序熵增吧。

和前东家领导聊,领导说了句,测试这个角色,再怎么折腾,天花板也就在那了,隐约透露着一种无奈感。的确,除了是双十一,也是很多公司的 H2 绩效期节点,不知道又有多少个测试同学要被毕业了,当然,不会只是测试。

一边是被动毕业,一边是不断拔高的岗位要求。其实也比较好理解,本来想着只要能干活就行,但收的简历一多,岗位又有限,自然就要 “择优” 了:有测试经验不够,还要有代码能力;会写脚本不够,最好写过平台;既然都考核代码能力了,那就免不了要考算法;考算法好像还不太够,逻辑题智力题也要来一波。。。这么层层加码,说好的测试天花板呢?

换个角度,岗位需求还是有的,只是没那么多 low-hanging fruits 了,要么去够高处的,要么找个新洼地,问题是哪里有那么多洼地(不知道 AI 算不算),那只能去走大部分人都会去走的道路:是的,又要卷。虽然不甘心,但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体感 1:求职艰难

不管是新手还是老兵,不管是自毕业还是被毕业,面对不能停的生活支出,还是得老老实实去改简历和投简历。作为也是茫茫被 N 大军的一员,分享下一些过程体会。

投递时间

被 N 是年初,所以投递是 4 到 6 月,第一个月基本没回音,5 月中下才开始有面试邀请,6 月中下开始确定 offer,没太感受到金三银四的借力,比起之前行情好的时候,简历在招聘平台一放开就各种面试邀请相比,确实冷清不少。

投递平台

开始主要关注 boss 直聘(前期基本已读不回),后面陆续扩展到前程无忧,猎聘,拉勾,智联招聘,脉脉,国聘等 app,包括主流技术论坛招聘模块(如 testerhome),各比较行业龙头公司的官网、官微招聘等,从后期结果来看,boss 回复质量会更高一点,然后像一些传统的和中小公司,会使用无忧更多,因为便宜,其他的就权当补充。

投递行业

开始主要是金融和互联网(本身是金融科技行业),后面就不太限制了,主要看岗位匹配度和公司规范性,从后期结果来看,2C 类金融和互联网比较头部大公司都在收缩,反而是偏 2B 类公司岗位需求会多一点,身边不少大厂背景或比较技术资深人士,后期多去了偏工业互联网类型公司。

投递岗位

虽说主要看岗位要求,对岗位 title 没那么在意,但也有圈定个大概范围,比如围绕关键词测试,细分出测试开发、自动化测试、性能测试、测试运维、QA、甚至效能开发,devops 开发等(一些公司岗位里,效能、devops 和测开在经验或技能结构上有类似的地方),对此可能有人会有不同的意见,但我认为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主要还是根据自己的志趣、经验和能力结构,在一个选择不多的行情背景下,主打一个随机应变。

投递策略

一份好的的简历,一方面是对求职者综合情况的客观反映,一方面也是对自身优势的有效提炼,简而言之,就是求职者要对自身状况有一个比较恰当合理的评估,而这也是一个对自己不断深入了解的过程。

  • 不断调整简历

在不断的投递过程中,根据实际的投递反应对简历信息进行针对性调整,比如借鉴目标岗位 JD 的专业术语描述,借鉴好的简历模版信息组织形式,很多时候即便是已读不回,本身也是一种回复,比如可以自己做好投递记录,哪些业务的公司、岗位回复率低,哪些高,高的那些岗位描述更关注哪块的经验或技能,然后针对性修改简历,调整投递的方向(大方向不变,细分方向上有所侧重,也可以理解为,不同的细分岗位,准备一个对应的简历版本,不同版本间差异主要为措辞,经验罗列的排序及详略的控制等)。

  • 海投慎重
    这里的海投,主要是指在短时间内用同一份简历去投递多个岗位,这个策略对一些初中级岗位来讲或许有用,但对一些高级资深岗位来讲却不一定合适:

    • 能定位为高级、资深或专家岗,肯定会在一个或多个维度上有更深度的要求,要么技术要么业务要么管理,每个公司要求都不一样,使用通用而非针对性的关键词描述,无疑降低了一些意向岗位的匹配度;
    • 市场岗位供给少,优质岗位自然竞争就更激励,缺乏匹配度的简历,很可能就浪费了一些原本可能的机会;
    • 匹配度低的简历自然回复率就不高,抛开一些就是卡硬件条件(如年龄、学历)的,长时间的投递无响应,其实对求职者的状态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消磨,很容易陷入破罐子破摔的状态。
  • 不使用默认回复
    很多招聘平台为了方便用户,都会预设很多打招呼的方式,这在求职者看来可能没什么,但千篇一律的打招呼方式,在每天可能要处理很多信息的 HR 或面试官看来,却很可能因此就把你给忽略了,但反过来,利用好打招呼,本身也是一种展现方式:

    • 修改使用平台默认的打招呼或自动回复的内容,比如改成自己的概要简介,让 HR 能更简单直接的看到并决策;
    • 打招呼时主动使用对方显示的名字,比如 XXX 你好 而非 Hi,总是更容易引起对方的关注;
    • 打招呼末尾采用 “如感兴趣可随时联系我” 结尾,可以有效降低查看者的心里负担;
    •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打招呼,如果对方及时回复了,尽可能可以礼尚往来,可能有人觉得没什么,但有人会很在乎这点(有些岗位即便不合适,但我还是耐心回复了,对方对此很感激,猜测平时没少遭冷遇,反过来也能提升别人对你职场素养的认可)。
  • 适当添加猎头
    在找工作这件事上,求职者和猎头的利益是和高度一致的,一方面,不少公司一些重要岗位会比较重视猎头的推荐意见,甚至只开放给猎头去招人;另一方面,猎头可以给到与岗位相关更加详细的建议,和猎头打好关系,还能顺带了解到一些当下的行情趋势,以及其他求职者的求职状态等,都是对自己调整合理预期很有用的参考信息。

体感 2:卷又卷不赢,躺又躺不平

是的,不久前才刚被面试官各种虐,现在到我了 [手动狗头],除了日常点点点之外,也承包了部门测试的技术面(本来要求会点自动化就行,现在都升级测开了)。

对于技术面试我是这么看的,不管是自己面试还是面试别人,都是比较需要面试双方状态高度集中的一个过程,对面试者而言,需要快速了解对方意向并进行信息组织与反馈;对面试官而言,则需要全面考察面试者技术基础并评估岗位匹配度,而要做到尽可能全面考察,而不是来回翻看简历却找不到提问的角度,前期环节的简历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简历筛选

对于技术岗位的简历,一般 HR 会让用人部门先进行初筛,以便确定后续的面试邀约。然后在筛选简历时,HR 会源源不断地推简历过来(刚开始一次推几个,近期一次推几十个,标准就是这样无形被拉高的),很多简历基本没时间细看,而在 pass 掉的简历里,有以下比较明显的问题:

  • 个人优势组织混乱

    • 缺乏针对性:比如测试开发岗,重点肯定是更关注技术,但在个人优势里一开始就强调自己如何熟悉测试理论和用例设计,关于技术部分则是简单带过,很容易给人感觉其实主要经验就是业务功能测试,技术基础一般,其他岗位同理。
    • 描述空洞:比如 “为人稳重,做事细心” 这种描述放在个人优势里就显得比较空,因为不好量化。
  • 技能缺乏实践支撑
    很多简历会在个人优势里强调自己擅长自动化测试,性能测试或其他技能等,但在对应的项目经验或工作经历里,却很难找到可以体现其对应能力的实践描述,这在面试官看来,要么可能只是浅层了解,实际并没什么实践经验,要么可能是虽然简历上没体现,而实际可能是有实践基础的,即存在不确定性,如果邀约过来面试后发现没有,时间已经搭进去了,考虑到这些点,自然兴趣就不大了。

  • 技术细节不足
    这点自觉是被刷简历出现最多的问题,这里的技术细节,主要体现为使用过的具体工具、语言、框架、组件、协议、模式乃至实施过程等,并辅以一定的业务背景,简而言之就是个人技能经验的具象化,多体现在项目经验部分的描述,常见问题表现形式通常如下:

    • 长篇累牍的业务背景,项目职责(或负责内容)居多也是业务视角的描述,这种首先容易找不到重点(提问找不到切入点),其次是给人感觉实际参与的技术占比不多,所以提炼不出点来,如果是后者,要么可能是项目案例选择不合适(可能实际参与不多,有参与的参与度也不深),要么就是对自身实践总结不足,没有找到合适的发挥切入点。

技术面试

这个会比较花时间,一些技术细节,半个小时问的话不够,2 个小时又有点长(虽说我自己经常被问 2-3 个小时),如果结果还没给过的话,可能还容易挨骂,所以我自己会尽量控制不超过 1 个半小时,当然这也看面试官风格,不过 trust me,时间久是一个积极信号,表明感兴趣,即便没过,也是个积攒面试经验的机会(当然大牛不受这点约束),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有些技巧。

  • 自我介绍
    网上很多经验会分享说,自我介绍就控制在多长时间内,或多少句话内结束,其实对我这种慢热型来讲,候选人可能三言两语介绍完之后,我简历还没翻完,然后一个抬头:嗯?介绍完了?(是的,对很多面试官来讲,不管之前是不是看过,面试时还是得重新看一遍,建立一个整体印象,而候选人介绍的过程,就是帮助面试官熟悉简历,建立印象的过程)。遇到有些比较好的体验,候选人一边自我介绍时,会一边会提醒我说刚说的这个点,在简历哪里哪里可以看到或佐证,这种首先给人感觉就是对自己简历熟悉,第二个给人感觉也是自信,而这种一般面试结果也不会太差。

  • 问题应答
    面试不是考试,答得上来最好,答不上来也没什么,一个是考察技术积累,一个也是考察如果面对不擅长问题时的随机应变能力,比如追加一些问题细节,如果确实不清楚,大方承认即可(有时比起一些所谓的技巧,坦诚是最好的利器)。遇过一个比较资深的候选人,是个测试总监,本来整个过程聊的还挺好,结果被发现偷查资料了(是个线上面试,没开画面,但能明显感觉到同个问题前后完全不同的回答风格),立刻就感觉很不好,然后就 pass 了,其实要不是因为觉察这个事,差不多就给过了。

体感 3:模糊的展望

最后,谈谈职业规划。

有些人一听就来火:app 上都是已读不回,还敢和我谈职业规划?怎么说呢,以前老觉得这玩意虚得很,现在回头想想,无非就是人生漫漫,得有事干,区别就在于,曾经是公司 HR 问你,现在是自己问自己。

根据 upwork 最新调查数据,美丽国自由职业者人数多达 1/3,和常规理解不同的是,自由职业者多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这是一个点。以短视频直播为代表的个人内容爆发量产生,超级个体经济效益直接媲美传统公司,这是一个点。AI 工具不断将以往高门槛的专业能力给平民化,而且迭代还在加速,这也是一个点,然后以时间为轴,画出各自的流线互相交汇,而我们身在其中。

所以,这和说的职业规划有什么关系,我想,可能是在不断的后知后觉很多东西突然被重新定义后,不禁反问自己:你还可以是谁(没想到啥好的措辞,还是走了意识流了😅 )。

共收到 4 条回复 时间 点赞

还能写出来这么多感受,说明你的感受还不够深😏

拥抱 web3

是 Donkey 吗😂 ,好像我还认识你,没想到你居然会被裁员。。。。

写的很好哦,欢迎来社区多交流。
今天想写写简历,又来翻社区了。

需要 登录 后方可回复, 如果你还没有账号请点击这里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