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文章 思维导图写测试用例的两种格式

sylan215 · 2019年05月20日 · 最后由 jason101710 回复于 2021年07月28日 · 5088 次阅读

2014 年之前,我们组一直使用 Excel 编写测试用例,从 2011 年开始的 3 年时间里,积累的 Excel 文件大小将近 3M,体积变大导致文件打开速度越来越慢。

同时随着项目迭代速度的加快,Excel 编写用例的效率已经开始拖后腿,经常出现在项目完结后才去追更测试用例的情况。

所以在 2014 年,我们果断的切换为思维导图编写用例,然后一直沿用至今。

思维导图也叫脑图,本来是为了做头脑风暴用的,用它来写用例完全是借助这个工具本身的功能而已。

所以最初我们并没有明确规定导图的使用格式,只要是可以快速进行需求的拆解,并保证用例对于需求的覆盖率即可。

可是脑图相对 Excel 来说,自由度太大了,最终就导致使用脑图编写测试用例的格式,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

比如现在有一个需求,完整的描述如下:

现在有一个 PC 客户端的命令行工具,这个工具可以接收三个命令行参数,其中,前两个是数字,最后一个是运算符,运算符只支持加减乘除四种,工具的功能就是把前两个数字使用运算符做下运算,然后输出运算结果。

分别使用两种格式来编写的测试用例如下图所示(部分用例):

第一种风格,完全是遵循脑图的本来用法,属于层级递进式,前面层级都是后面层级的前置条件,需要把每一个分支的所有层级全部组合到一起,才是一条完整的用例。

第二种风格,是按照要素归类的方式,每一层都是同一要素的不同类别,细化到的最后一级就是一条完整用例,前面的层级只是为了让分类清晰,为了把后面一大坨的最终用例更有条理的进行展示。

相对来说,我更推荐第二种风格。

第一种风格更适合做需求分析,通过思维的逻辑发散,把不同的路径通过脑图进行展现,从而激发更多的灵感。

但是测试用例是针对已经固定的需求和实现来做覆盖,它的前提是固定的,我们用脑图需要做得,就是把已有的需求和实现,转换为用例后,再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呈现。

我们需要的,一方面是合理的拆分,比如第二种格式里的第一层,我们按照输入、输入顺序和输出分成三块,后续继续按第一个参数、第二个参数和第三个参数这种方式进行更细的划分,所以条理性还是蛮清晰的。

这种格式的用例,在做用例评审时,可以很方便的和需求进行一一对应,能够很快的确认需求覆盖率。

另一方面,这种格式的用例,对于用例执行者也是比较友好的,执行者可以只关注用例的最后一个节点,按照指定策略执行就行了,如果是第一种格式,需要每次都从头看到尾,很容易出错。

以上,请问你们团队目前都用什么工具写用例?所有人写用例的格式都是统一的么?目前的方式存在什么利弊?欢迎留言和我讨论。

当然,如果赞同我上文观点的话,请点个「好看」让我看到你的态度。

共收到 12 条回复 时间 点赞
  • 思维导图

  • 使用思维导图 XMind 导出 Excel 格式用例,需要调整格式

玄月指光 回复

我们用思维导图,其实写的主要是测试点,而不是按照 excel 的格式放到思维导图而已,那种只是工具的变化,貌似意义不大。
关于思维导图写测试点更详细的说明,可以继续关注我后续同步的文章。
当然,这只是我们团队的做法,仅供参考。

思维导图,比较适合用来进行 测试点的罗列,但是测试用例,个人觉得还是 excel 比较强悍。

marion2016 回复

嗯嗯,同感

sylan215 回复
  • 是的,思维导图对于罗列测试点比较方便,直观些。

脑图测试点(主)+ Excel 用例(辅)?

匿名 #7 · 2019年05月22日

罗列测试点,思维导图比较直观明了,具体到细节方面还是 excel 具体点

汪龙龙 回复

我们目前只写测试点,没有写详细用例了,如果测试点写的不够明确,就要求在备注中补上详细操作步骤,这样不需要维护两份文档

是滴是滴

从另一个角度看:
如果是 UI 测试,写详细测试用例太繁琐,写测试点更清晰明了;
如果是逻辑测试,写测试点可能过于简单,需要测试用例或者带测试步骤的测试点辅助完善。

我平常的做法,都是先罗列功能模块、功能点,然后针对每个功能点,采取文章中第二种用例格式,它比较接近我们在测试过程中的思考模式。准备测试一个功能点之前,要想到这个功能点的几个要素,每个要素要如何创建数据或制造场景去验证,验证结果如何等等。

jade_chenyt 回复

嗯,这种顺其自然就自适应的感觉真好

最近也在看思维导图的用例,发现部门人写的都是和楼主的一样,感觉你变成他们模板的范例,个人看没有体现出思维导图的优势。
我不确定大家写思维导图主要是为了敏捷,但是敏捷的用例也是需要其他人看的清晰,不要太费劲。我看楼 1 的写成思维导图版本的标题 + 步骤 + 预期,这样只是换汤不换药。也不见得提升效率。
个人建议还是要遵循思维导图的原始的初衷,需要体验精简语言,阶梯式的头脑风暴的层级。,写粗点是写成测试点,写细点写成测试点层级下的简练的用例标题,但是都是需要有测试点的层级。

需要 登录 後方可回應,如果你還沒有帳號按這裡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