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集” 报告可能存在的缺陷

    1. 报告与源代码版本不匹配,导致数据失真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代码覆盖率报告的每一行都必须能对应到一个具体的源代码文件。在作者的案例中,最终的 HTML 报告是基于 temp-branch (修改后) 的源代码生成的,但覆盖率数据却包含了来自 master (修改前) 分支的执行信息。

      • 场景一:覆盖了已删除的代码:方法 mAmCmaster 分支被执行并记录了覆盖率,但在 temp-branch 中它们已经被删除。最终报告在展示 temp-branch 的代码时,就无法显示 mAmC 的覆盖情况,这份来自旧版本的数据就成了 “幽灵数据”,只会影响总体的覆盖率百分比,但开发者找不到对应的代码。
      • 场景二:行号错乱:一个在两个版本中都存在的文件,如果在 temp-branch 中间被插入了几行代码,那么 master 分支记录的覆盖率行号就可能与 temp-branch 的实际行号对不上,导致报告将覆盖标记显示在错误的代码行上。
    2. 产生误导性的、虚高的覆盖率指标
      覆盖率的核心目标是评估当前版本代码的测试完善程度。将旧版本的测试结果合并进来,会人为地 “膨胀” 覆盖率数字。

      • 例如,一个模块在旧版本中有 100% 的覆盖率。在新版本中,开发者对其进行了重构,但忘了更新测试,导致实际覆盖率下降到 50%。如果使用 “并集” 报告,旧的 100% 数据可能会掩盖新版本测试不足的事实,让团队产生 “这个模块测试很充分” 的错觉,从而忽略了潜在的质量风险。
    3. 违背了代码覆盖率的 “快照” 哲学
      一次覆盖率报告应该是某个时间点上 “代码状态” 与 “测试状态” 的一个精确快照。它回答的问题是:“对于这份代码,我们的这套测试跑了多少?”
      而 “并集” 报告混合了两个不同时间点的快照,回答的是一个模糊的问题:“对于现在的代码,我们曾经跑过的、来自不同版本的测试加起来能覆盖多少?” 这个指标的指导意义就变得不那么明确了。

    为什么 JaCoCo 原来不这么做?(其设计考量)

    1. 保持确定性和单一事实来源
      JaCoCo 的设计遵循业界标准:一份报告严格对应一个代码版本和一次(或多次)针对该版本的测试执行。这样可以确保报告的结果是确定性的、可追溯的。开发者看到报告中的任何数据,都能准确地在对应的 Git Commit 中找到源代码和测试用例。

    2. 聚焦于 “增量覆盖率” 和变更影响
      在现代 CI/CD 流程中,团队更关心的是“本次变更所引入的代码是否得到了充分测试”,即 “增量覆盖率”。JaCoCo 的标准用法能够很好地支持这一点。开发者在一个 Pull Request 中修改了代码,CI 会针对这个分支跑一次测试并产生报告,团队可以清晰地看到新代码的覆盖情况。如果合并历史数据,就无法有效评估当前变更的质量。

    3. 避免工具的复杂性
      如果官方支持这种 “并集” 功能,就需要处理大量复杂的边界情况,例如如何对齐不同版本的行号、如何处理被重命名的类和方法、如何向用户清晰地展示数据来源等。这会让工具本身变得非常复杂,且容易产生让用户困惑的结果。保持简单、专注于核心场景是优秀开源工具的普遍设计原则。

  • 这种角色有点像产品运营了

  • 行情这么差啊,上海这边社工考试都很紧俏了,热门岗位 100:1 了

  • 删除 at 2025年03月27日

    Offer 保底: 在目前的环境下,有一个 offer 在手总比没有强,能缓解焦虑。
    涨薪 20%: 相对目前的薪资有提升,短期内能改善经济状况。
    避免单休: 如果单休是您非常不能接受的点,那么去欢聚可以立即摆脱这个困境。

    连续三年 A+ 说明您的工作能力和态度是得到认可的。续签大概率没问题

    还有就是 了解试用期的考核标准和转正难度。

  • 大龄就别去了

  • 学历一般的话,35+ 是更难

  • 希望 2025 春节以后就业环境好一点,论坛的兄弟们找工作都顺利

  • 公司年底逼退大龄员工的常规操作吧,能把年终奖发完的都还算好了

  • 仅楼主可见
  • 持续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