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开发学苑 献给即将 35 岁的初学者,焦虑 or 出路?

狂师 · 2020年02月27日 · 最后由 qianzhong 回复于 2020年05月07日 · 4722 次阅读

对抗职场 “35 岁焦虑”,也许唯一的方法是比这个瞬息万变的商业社会跑得更快!

一直以来,都有许多人说 “程序员或测试员是个吃青春饭的职业”,甚至还有说 “35 岁混不到管理就等于失业” 的言论。

知乎上,一则询问 “35 岁以上的人都干嘛去了” 的问题获得了近 2000 万浏览量,回答超过 1300 条。

“35 岁职场焦虑” 的话题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特别在科技圈。自 2017 年,华为传出 “清理 35 岁以上员工” 消息以来,各企业关于 “劝退 35 岁以上员工”、“招聘限 35 岁以下” 的传闻此起彼伏,在无数传言和事实下,人人自危。

很多程序员或测试员将 35 岁看作是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认为干到 35 岁之后就干不动了,甚至有些自己都在怀疑这是个吃青春饭的行业,35 岁以后的出路在哪里?

35 岁现象人人都明白,但要给出一个定义并不容易。

到了 35 岁之后,一方面需要高薪抚养家庭,另一方面却无法像以前那样全身心投入到工作,性价比急剧下降;

与此同时, 大批廉价的新手涌入,他们往往还使用最新的技术,老一辈程序员或测试员只能慢慢的靠边站了。

面临职业瓶颈,程序写不动,测试技术跟不上,上升又困难。

那为什么会出现 35 岁现象?关键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试着问自己几个问题:

“为什么我的性价比会下降?

老板为什么要请我,给我高工资呢?

一个人有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你也许可以列出很长很长的答案,但我想应该都可以浓缩为一句话:“一个的价值是由他的不可替代性决定的”。不可替代性可以理解为,为了替代你老板需要付出的代价。

因为你的可替代性高,所以性价比下降。反之,因为你不可替代性高,所以老板会给你开高工资。不是这样的吗?

所以我们归根到底还是要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否则,一旦老板觉得用较低的代价就可以替代你,那么你就面临可能失业的危险了。

那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那测试员到了 35 岁,怎样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呢?

我们打算做一辈子测试员吗?

敢问路在何方?

作为一个过来人、结合自身情况做好职业规划,单纯从测试的角度来发言,我觉得有几个方向可以选择:

1. 成为技术大拿

其实,做一辈子测试员并没有什么问题,重要的是,你必须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也就是说,你要成为技术大拿,能够解决普通测试员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技术大拿有两个版本:

1)是测试员加强版。

你仍然是一个测试员,但你是一个很牛的测试员,凭借多年的积累,你在知识广度和深度方面均已不是等闲之辈。
从汇编到 Java、Python,你样样精通。对系统的优化有独到见解,对设计模式如数家珍,你还有完备的工具箱和自己的专用类库。
其实,加强版测试员有非常独特的价值,可惜的是,在现实中却很少见,因为对任何一个公司而言,人才总是很稀缺的。

2)是测试员升级版。

虽然你的内在仍然是一个测试员,但你的职位已经升级了,你成为了系统分析师或系统(测试)架构师。这是非常自然和现实的选择。

测试员与系统分析师 或架构师之间并有鸿沟,只需一步而已,你就可以从崎岖山路驶向宽阔的大马路。但这一步却并不容易,需要几年时间不断思考、学习、实践,才能化蛹成蝶。

2. 成为行业专家

行业专家也是一个公司不可缺少的角色,他们对公司的行业知识、业务流程和细节了如指掌。

行业专家一般并不是从外部招聘的一个只懂业务、不懂技术的超人,而往 往是从测试员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

作为从测试员成长起来的行业专家,你往往还肩负系统分析师之职。在公司里,对业务有一般了解的人很多, 但专家级别的往往很少,为了后 35 岁之后的职业生涯,你必须成为专家。

3. 朝管理方向发展

向管理方向发展的第一步,一般是被任命为测试组长、测试主管然后再升到测试经理、测试总监。而往往管理岗位很多人认为是不是可以不懂技术也可以,但往往大部分测试管理岗的人员,大多都是从技术专家、测试架构师晋升上来的,这类人需要具备过硬的技术能力,以及统筹管理协调能力。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好的带领三军将士,勇往直前。

这样看来,35 岁未来的出路不错啊,那为什么还是会有很多程序员或者测试员在这个工作的黄金年龄段面临就业压力呢?

除了年龄和社会因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自己本身。

简单来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要 “牛人” 不要 “菜鸟”。

年龄的增长和技术水平的增长不成正比才是大龄程序员或测试员面临裁员和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很多大龄程序员懂很多技术,有过很多项目经验,但是他们会的别人也会,最多就是更熟练一些而已,那么为什么不选那些可塑性更强要得又少的年轻程序员或测试员。

比如下面,几位高龄却依然奋战在前线的牛逼程序猿。

1. Java 之父:James Gosling

首先要提的就是 Java 之父 Gosling,因为他最近才刚刚跳槽了,不久前,62 岁的 Java 之父加盟亚马逊负责 AWS 物联网(IoT)相关方面的开发,震惊了小编!这么高龄的大神还这么努力,我也要加油!

除了 62 岁的 James Gosling,据说,AWS 工程师团队平均年龄大概在 45 岁左右

2.Python 之父 :Guido van Rossum

Guido van Rossum,今年 61 岁,Python 语言 之父。从 2005 年开始,Guido 就加入 Google,其中有一半时间是花在 Python 上,2012 年 Guido 加入 Dropbox 。

据网络传,当年 Guido 去 Google 应聘的时候,简历就写了三个词「I wrote Python」。

3. 微信创始人 —— 张小龙

Foxmail 创始人,微信创始人,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这个太有名了,如今 48 岁,你每天用的微信就是他带领开发的,2011 年,张小龙带着仅有 13 人的团队,马不停蹄的敲代码,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让微信上线。三个月的时间就与雷军的米聊打成平手,如今微信估值 8000 亿。当年开发微信时也已经四十多岁了。

当然,现在张小龙应该不敲代码了。

并且据统计,国外的绝大部分资深的程序员和测试员,平均年纪都在 45 岁以上。

因此我认为提这类问题的人,我想他现在做的事情很 “烂”,做的不用心,又不肯花心思去学习新的东西,所以才会担心前途。

这个时代很残酷也相对公平,残酷的地方在于世界的变化之快容不得人有片刻懈怠,公平的地方在于:不论你是年轻还是年老,都要靠实力说话。那些被时代抛弃的永远都是跑得比较慢甚至在原地徘徊的人,即所谓的工作十年却只有一年工作经验。

年轻的优势在于年轻和激情,大龄的优势在于阅历和经验。所以,年轻的程序员或测试员不要有跨越年龄阶段的焦虑,大龄程序员或测试员也不要觉得年轻人抢了自己的饭碗。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要解决和面临的问题,认清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渴望,再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栖身之地打怪升级,才是当务之急。

OK,以上内容献给即将或者已经跨过 35 岁门槛的读者和自己(笔者还没到哈)!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共收到 8 条回复 时间 点赞

国外的例子套在国内行不通啊,而且国内才有几个张小龙?你所有的设想都可能被招聘要求里的一条 35 以下砍得粉粉碎。当然,某些带着幸存者偏差的眼镜来反讽的,“我就没有这种焦虑,你焦虑没出路只能是因为你不够努力没有积累人脉 blablabla”,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摊手

国内不缺人。只有不断充电,不断改进,不断突破,才能不被替代。

国内和国外环境是不同的,国内 it 行业是年轻化,很多 35 岁以后回老家做小生意了

就不要 35 的,你能怎么办?只盼待的公司别垮。

35 岁成为专家和领导的是非常少数

特么的 这个专栏怎么给你的 ,你是怎么用的 ;脑子瓦特了, 35 岁的 it 人员 有那个过的是很好的,长点脑子行不,整天忽悠

人活一世,把握好人生的平衡是门艺术,我们被贩卖焦虑的商人坑得太久,已经忘了自己究竟为什么而活了

有人脉的卖保险,没腰椎病的开滴滴,要减肥锻炼身体的送外卖

需要 登录 后方可回复, 如果你还没有账号请点击这里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