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文章 聊聊拒绝忽悠的批判性思维

鼎叔 · 2022年09月24日 · 最后由 槽神 回复于 2022年10月14日 · 7606 次阅读

这是鼎叔的第三十四篇原创文章。

行业大牛和刚毕业的小白,都可以进来聊聊。

欢迎关注本人专栏和微信公众号《敏捷测试转型》,大量原创思考文章陆续推出。

在朋友圈和短视频时代,自媒体文章满天飞,读着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在职场和专业领域,见到的各种新观点方案也层出不穷,专家的观点就一定对么?
批判性思维,就是通过一整套环环相扣的评价性问题,锻炼识别出最佳观点的能力和意愿。
掌握批判性思维,可以尽量避免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忽悠大坑
本文参考《学会提问》美国版的观点,作者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

一 学会正确的提问
在公众号和短视频时代,好学的网民往往是“海绵式思维 “,充分吸收各种网络信息,但是缺乏判断真假的方法。而我们需要的是“淘金式思维”,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极互动,披沙拣金。
批判性思维可以捍卫自己的信念,也可以对之进行评价和修正。如果只是用于前者(捍卫),那就是 “弱势批判性思维”;而 “强势批判性思维 “对所有主张都提出批判性问题,包括我们自己的。思想开放,千挑万选出来的观点,才会让人自豪。

我们经常根据价值观来评判他人道德水平的高下,也倾向于倾听和我们价值观相同的人的观点,这恰恰是批判性思维者应该极力避免的。
批判性思维者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呢?
自主决断
好奇心
谦恭有礼
从内心尊重严密的论证
总而言之,经常反省自己,“我有没有可能是错的呢?“

事实上,我们周围充满着固执的人,如果你打破砂锅问到底,他们可能会觉得被冒犯。因此我们做论证的时候,要让对方明白你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营造友好的交流气氛。批判性思维者在写作和发言时会注重自己的语气,思考自己想法中的每一个错误,理解对方的立场,不要过度依赖专家观点。

二 剖析论题
要成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首先要练习找准论题(issue)结论(conclusion)的能力。
论题分为 “描述性论题”(descriptive issues) 和 “规定性论题”(prescriptive issues)。前者描述某个事物过去,现在或将来是什么样子的,后者是关于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 “对错” 问题。
而结论,就是作者希望你接受的最终信息,也是让你相信的 “终点”。结论通常来自于一系列 “论证”,如果 “论证” 过程没有拿出任何证据,那最后的 “断言” 就不能称为结论,而只是个 “纯观点”。

以下是快速找到作者的 “结论” 有几种线索(感觉这个技巧也适用于大学考试):
看看标题和开头。
寻找指示词,如因此、表明、我要说的重点是,显示出,告诉我们,事实真相是....
检查交流的语境和作者背景。
排除掉非结论,比如例证、数据、定义、背景材料和证据。

三 理由和证据
判断一个人是否理性,就是看他的信念背后是否都有恰当的证据来支撑。比如某朋友圈文章说:中国将在十年后超越美国,但是没有提供任何证据(如两国的军事和教育支出数据等),读者显然会极不满意。
一个结论通常被一个,或者一套理由来支撑。论证的质量有高有低,值得我们多花时间去找准论证的理由。
指示 “理由” 的词语有:由于 as a result of ,研究显示 studies show,因为这个事实 because of the fact that,由以下材料支撑 is supported by,有证据显示 the evidence is 。

薄弱的理由必然带来薄弱的论证,我们应该谨防 “操控型论证”,即从先入为主的结论出发反推理由的论证,这样的理由更像是 “马后炮”。
我们首先要确定一个清楚陈述的议题,其次这个议题要能引发受众的思考,聚焦主旨,最后确保我们的论证理由和结论能传递到人心里。毕竟,我们脑袋里的思维是读者看不到的。
就像高考写作文一样,找到了好的论题,好的论点及其强有力的理由和证据(每个理由都能回答 “为什么”),就需要搭建一个条理清楚的文章布局。

四 含糊的关键词
教练的经验越丰富,球队获胜的概率就越高。
这里的经验一词就很含糊,具体什么方面的经验,如何量化?只有理解关键词语的准确含义,我们才能判断是否接受论证。注意,我们只关注论证过程中出现的含糊词语。
哪些词语是模棱两可的(引起读者误解)呢?

多重含义,越抽象的词越容易被多种解读,比如人权、自由,一个党派的 “人权” 可能和另一个党派的 “人权” 定义相冲突,必须结合文章的语境来判断是哪一种定义。
我们可以采用 “反串” 技巧来找出有歧义的关键词,假设我的观点和作者完全相反,我会不会用完全不同的含义来理解这个关键词?比如
“程序员属于高收入群体”,对于高收入,我的理解和作者可能就不同。
“本安眠药 30 分钟内见效”,这个广告中的 “见效” 是什么意思,反对者可能理解的完全不同。
“我们大学的教育质量国内第一”。教育质量是什么意思?平均成绩,还是教授人数,还是学科排名?
在论证中澄清歧义是作者的责任,读者无需对歧义进一步回应。

五 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价值观假设就是作者在论述中没有明说出来的,他认为理所当然的,对结论有重要影响的信念。假设在理由和结论之间,可能具有欺骗性。
价值观冲突会导致不同作者的价值观假设完全不同,不同的人可能拥有同样的价值观,但是对于价值观的优先排序(价值倾向)完全不同。比如:
美国的堕胎与反堕胎之争。
本质上就是 “反对谋害刚出生的生命” 和 “反对剥夺基本人权 “的价值观冲突。
该不该告诉老板,同事违反纪律的事实。
本质上就是忠诚和诚实之间的价值观冲突。
警察应不应该在公共场合禁止醉酒闹事。
本质上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的先后次序,如果我们要求警察出面制止,那就是把禁止醉酒闹事的社会责任置于个人责任之上。

如何寻找作者有怎样的价值观假设?
一是看作者背景,但注意不要被误导。同一群体的个人,价值观可能完全不同。
二是看潜在后果是否可以接受。根本不应该建核电站!这体现了作者价值观是特别重视环境保护,而不是特别关注能源效率。
任何一个作者,都应该解释,为什么大家应该接受论证中隐含的特定价值观假设。

描述性假设,就是关于世界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没有明说的信念。有些描述性假设可能存在谬误,比如基于作者个人独特经验,以自我为中心,或者从历史经验推断现在。
例如:这种型号的汽车肯定能带你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因为它在各种情况下的性能都很棒。
如何寻找作者的描述性假设?
答案是,不断寻找结论和理由之间的鸿沟,寻找支撑理由背后没有明说的想法,让自己站在发言者的立场或反对者的立场,这样更容易找到背后的假设。

六 找出论证中的谬误(敲黑板!考点)
谬误就是论证过程中的欺骗手段,我们采用强调自我提问的策略寻找它们,下面是常见的谬误类型。
人身攻击型谬误 ad hominem fallacy。针对个人的外表、态度和品格来攻击,而不是论证质量。例子:你当然会这么说,我看你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这类谬误的本质是转移读者注意力。相似的还有:
粉饰谬误 glittering generality fallacy,把描述品行的词和读者心目中积极的情感产生联系。
转移话题谬误 red herring fallacy。很多人常用的,插入一个不相关的话题,把注意力移开到对自己有利的新议题。例子:甲:你为什么撒谎?乙:你为啥总是刁难我?
乱扣帽子谬误 explaining by naming fallacy。即宣称发现了问题的原因,但实际上只是给别人或者事件乱贴个标签,并没有认真解释背后的因果关系。例子:他的行为为什么那么古怪?还不是因为遇到中年危机了呗!

叙述谬误 。讲一个貌似可以解释事实的故事。例子:这段视频,说明了警察逮捕非裔美国人时,会迅速使用致命武力。

滑坡谬误 slippery slope fallacy。如果我们允许这个行动发生,未来就会发生更多无法阻止的行动。实际上这个假设并不成立。

追求完美方案谬误 searching for perfect fallcy。例子:这个政府禁令无法彻底消除酒类消费,所以我们不应该支持它。实际上能解决部分问题的方案也是好方案,总比束手无策强,它可能让我们向彻底解决问题迈进一步。

诉诸公众谬误 appeal to popularity fallacy。通过引述很多人都持有这个观点,以证明某个断言有道理。例如,调查数据显示,有 73% 的人认为应该...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 appeal to questionable authority fallacy。引用权威的话来做证明,但该权威并没有相关专业知识。

诉诸情感谬误 appeal to emotion fallacy。网上这样的小作文特别多,精心挑选产生负面情绪的词和要攻击的立场联系起来。最常被利用的情感有恐惧,希望,爱国,和怜悯。

稻草人谬误 straw person fallacy。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其更容易遭到攻击。

虚假的两难谬误 either-or false dilemma fallacy。作者创造了一种虚假的两难选择,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要警惕如下的说法,停下来再想想:
不是...就是...
唯一的选择就是...
因为 A 不起作用,所以只有 B 能...
僵化的二分式思维限制了读者的决定和选择范围,过度简化了复杂情况,真实世界往往是灰度思维。合理的回答是使用条件句:在特定的 XX 条件下,这个结论是准确的。使用 “何时何地” 的限定词为结论增加语境。

循环论证谬误 begging the question fallacy。在论证过程中已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了。例子:阅读传统教科书比阅读电子文档的学习效果好得多,因为以教材的形式来展现各种材料非常有利于学习。这个例子的理由其实就是把结论重复了一遍。

我们应该扩展自己的谬误认知清单,询问犯了谬误的对方是否有更好的理由,把转移的话题拉回来。

七 证据的可靠性
当证据接近事实而远离纯粹的见解时,它就具有说服力。支持一个断言的证据越多,质量越高,就越值得信赖。以下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确认断言的可靠程度。
你怎么知道证据是真的?你为什么相信它?你能证明么?
我们倾向于认可无可置疑的常识和无懈可击的论证,以及充分的支撑理由。

分析下列这几种证据:
个人经历和典型案例。要警惕以偏概全谬误 hasty generalization fallacy。即使是个人亲眼所见,也可能因为注意力不集中,速度太快,压力过大的原因,导致观察出现偏差。
当事人证言。要警惕当事人是否存在选择性证言,个人利益相关,刻意省略的情况。
专家意见。注意专家也有错误的时候,专家之间也会意见不统一。我们需要分析专家所处的地位是否有更好的渠道获取相关事实,专家是否更难受各种歪曲的影响。
调查问卷。调查问题的含糊性,调查的措辞和语境,问卷的长度,都有可能导致调查结论的变化。

研究报告。即科研人员系统搜集观察数据形成的科学研究也是一种权威,值得信赖的科学研究具有可重复性,控制性和精确性。
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
研究质量的高低,以及研究成果也经常互相矛盾。研究发现也不一定能证明结论,因为解释方法可能是多样的。而且研究团队也可能有自己的偏见,也可能受到 “金主” 的影响。
研究的事实也有时效性,过去成立的结论,在现在就不一定成立。
研究的样本抽样方法需要考虑,样本足够大,具有足够的多样性,且样本的随机性越大越好。
测量方法是否令人信服?是否有其他方法能交叉验证结果?
但我们也不要犯强求确定性谬误 impossible certainty fallacy,科学论据可能不完全正确,但也不应该因此抛弃它。
可信的专家研究,通常有严格的限定范围和限定描述词,能经受其他专业机构的审查,能找到充分的批判性讨论社区。
最后,我们都有相信我们亲近之人的证言的倾向,严重依赖我们心目中专家的结论。互联网时代的伪专家非常之多,而被贴上专家标签的人会更加固执,对自己信仰之外的东西难以相容。
如果没有找到足够好的证据证明心中的强烈观点,那最好的选择就是把这个过程当做一次学习,放下它,重新出发。

寻找替代原因
针对作者的证据,我们可以扮演一个侦探,寻找可能的替代原因。比如:
这个证据是否有其他的解读方式?
这个解读是唯一的原因,还是原因之一?
我们是否把两个事件发生的时间相关性,当成因果关系?有没有其他的因素能解释两者相关性的原因?例子:冰淇淋销量增长的时间,和犯罪率升高的时间完全重合,是不是吃冰淇淋更容易导致犯罪?
我们要注意到,一个事件的发生可能因为多个原因引起,而不同的人做出一个行为,背后的原因可能完全不同。不能考虑原因的复杂性,就会犯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 causal oversimplication fallacy。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听众需要自己寻找多个替代原因,这也是创造性的过程。

不要被数据欺骗
各种新闻(尤其是涉及贫富差距的薪酬新闻)都会出现一些 “平均值”,我们需要理解三种平均值:平均数(总和除以个数),中位数(排序队列中间的那个数),众数(出现概率最高的数值)。不同平均数引导出来的结论倾向是不同的。
我们也要警惕把一件事的数据用来证明另一件事,统计数据也经常因为不完整而欺骗我们。比如:如果你乘坐纽约地铁,很有可能你的手机会被偷走。因为统计数据显示地铁盗窃中 70% 的失窃物都是小型电子产品。
你读到的信息的结构是由别人精心挑选和呈现的,如果你不想成为被影响的傀儡,想想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如果我们自己是作者,我们不应该省略读者不知道的重要信息(包括消极看法),也不要为了读者感兴趣而增加无关紧要的信息。
当然,受限于时空限制,我们也不可能拿到所有信息,但是对于大小或范围的概念,我们需要追问,具体的数据呢?这个行动潜在的长期负面效果是什么?

八 修炼批判性思维的障碍
哪些障碍会让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减速?
批判性思维通常是一种社交活动,而正确的提问经常会让人不快。因此我们要小心谨慎,注重策略。
参考《思考,快与慢》,多用慢思考(系统思维),而不是快思考(直觉)。不要形成刻板印象,也不要被下面的固化思维所限制:
晕轮效应。把人的某个突出特征和他的一切联系起来。
信念固着。这种绝不言弃的倾向是批判性思维的最大障碍。而强势批判性思维,认识到所有判断都是暂时的,能够为自己接受了更好的观点而自豪。
可得性启发法。近因效应,以自己接触到的信息为思考重心。这也是个人中心的一种表现。
答非所问
一厢情愿
减速带总会不时的出现,我们在论证时,常常会忘记我们面对的对象,我们需要时刻和知识的诅咒做斗争(即回想起我们不具备现在掌握的知识时的样子),把批判性思维当成友善的工具,大声的提出批判性问题,并表达自己的好奇。

共收到 2 条回复 时间 点赞

马克一下,有点范。有具体教程么

《学会提问 - 批判性思维指南.ppt》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UbXMWRawYIYi3LOdsIQ0_Q?pwd=nje8
提取码: nje8

需要 登录 后方可回复, 如果你还没有账号请点击这里 注册